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分化與統一:打得了遊戲出得了差的筆記本

分化與統一:打得了遊戲出得了差的筆記本

十多年前,一場移動計算革命以迅馳開啟,而後衍生為酷睿;十代產品後,移動計算的平台再次分化。

從台式電腦分化而出的移動計算平台,如今早已不是狹義的筆記本電腦這一類產品。為了適應不同使用模式,指標上使用TDP所代表的功耗,客觀上使用用戶的使用場景,CPU的含義早已突破計算層面,更多的融入了「智慧」的概念,更聰明、睿智與更高效、快速,同為消費者對電腦的需求。

無論是英特爾、AMD還是高通,無一例外地都在強調這些辭彙,而實現的方式以及實現的程度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高性能領域:英特爾 vs. AMD

性能是x86平台的絕對優勢領域,也是PC風雨40年屹立不倒的根本需求所在。不巧的是,高通/ARM還沒有參與進來。高通很直白,我的優勢是通訊與連接、我不玩性能;ARM的機會就看蘋果未來的Mac了,然而也不樂觀,天生不是干這塊的料,就算一堆小人再怎麼小步快跑也不是1米95高的博爾特的速度,這時候不是看哪撥人一分鐘敲字多的時候(小編:沒說總編和博爾特哈)。

在高性能的移動平台上,實際只有英特爾一個玩家,如今升級到代號為Coffee Lake Refresh-H的第9代移動產品,不僅普遍升級到4~8核心,而且將頻率拉升到5GHz級別——移動版喲!而AMD則剛剛開始向這座山上爬,年初就推出的2代Ryzen Mobile 3000系列(相當彆扭的命名),使用的是12nm的Zen第一代改進核心,用APU概念打造CPU GPU的合體型產品,一方面在CPU上只提供4核心(1個CCX模塊)一個選項,而另一方面在GPU上不僅有Vega 11和8(對應Ryzen 7和5系列),而且在高性能的H和低功耗的U系列只有頻率層面的差異。

由於自家沒有用來打遊戲或者可以快速完成複雜圖形工作的高性能GPU,在高性能領域英特爾選擇了「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免費提供UHD 630這樣和核顯,另一方面開放所有性能特性給OEM,讓他們更直接地根據消費者需求,選擇搭配各自不同的獨立顯示晶元,UHD在後方做好低圖形性能時的節能以及高清視頻編解碼專屬硬體工作,讓賢於人。同時,在9代酷睿平台上,英特爾還釋放出「針對最新獨立顯卡優化技術,隨即聯想就推出了能帶來10%幀率提升的雙模增強顯示技術(DDG),據稱是將原本需要通過核顯輸出通道轉輸出的視頻信號直接輸出。

當然,對於有絕對性能需求的用戶來說,9代酷睿給出了與之需求相應的「激進」選項,即沒有核顯的「F」系列產品。這樣產品不是不再集成核顯那麼簡單,一方面核顯的消失可以讓出更多的散熱冗餘給CPU,使頻率提升、釋放性能更容易,另一方面CPU與獨立GPU直接對接,DDG所解決的問題在它上面根本沒有!

而同時上市、代號為Picasso的2代Ryzen Mobile 3000系列恰走回了彎路,CPU與GPU合體的APU更適合對集成度有要求的輕薄型產品,而在需要釋放性能的領域,兩者的干擾及資源正對,既呈現在生產時的晶圓面積(與晶體管數量、性能正相關),又體現於使用中的供電、散熱和性能釋放。「高性能」H系列的Picasso有著與「低功耗」U系列產品完全相同的CPU核心,包括主要技術指標和運行頻率;而無論是Vega 10還是8,這樣的GPU在AMD產品線中,連自家Radeon RX 550都還不及。

直白一些來說,這樣的CPU/APU解決方案,即不高(性能)也不低(功耗),因此已經上市的產品CPU被Core i3秒全家、CPU被GTX 1050秒全家一點也不意外,如果不拉上GTX顯卡而只配備集成顯卡,那麼3000元是它的合理價位。

在實際的市場端,9代酷睿H平台可以搭配從GeForce 1030開始,GTX 1550到1660 Ti為主,乃至全部RTX 20系列產品,均能滿足性能匹配的要求,產品價位段更是從4000元向上延伸到頂端,CPU、GPU、屏幕、存儲等組件的跨度大、組合更加豐富;而2代Ryzen Mobile H平台,則主要可見GTX 1050到1660 Ti的搭配,覆蓋範圍小的很重要原因是不值當(廠商角度)、不值得(消費者角度),產品價位覆蓋被壓縮到3000元~6000元範圍,多出的3000元完全是買顯卡和屏幕(刷新率)。

便攜領域:英特爾 vs. amd vs. 高通

amd的小寫是故意的,沒有GPU提攜,或者說有GPU干擾的AMD危與機都在這裡,但是距離對手更遠、更弱小。高通算個添頭吧,進來摻和一下,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其狀態:用者屈指可數,可用的軟體有限且需要逐個優化,入門的性能與功能。

AMD方面,一樣的「CPU」。從公開指標上,無論是CPU規格、頻率,還是GPU規格、頻率,Picasso分身為15W的U系列和35W的H系列完全相同。從其cTDP(客戶定製功耗)範圍來說,它倆的差別就是體質好與弱的孿生兄弟,通過施加不同的電壓跑到相同的頻率,而能跑的速度還是一樣的,功耗差異也就出來了。

在這裡,英特爾準備的是當家花旦代號為Whiskey Lake-U的8代(半)酷睿產品。便攜領域,英特爾可謂深諳其中,正是他一步步把移動處理器的功耗從25W水平一路下壓,分化為如今的Y、U、H等多個系列。U系列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的主流,也還多虧了英特爾當年的超極本計劃,以今天的視角看起來西松平常的輕薄,甚至高新能輕薄機型,幾年前都還是相當精貴的超薄產品。

很遺憾,雖然是後來者,並且有著一年多來Zen架構的光環,但是在15W基準線上,Ryzen的處境更加艱難。如果說高性能的H系列還能以犧牲Vega的面積為代價,用外接獨顯的性能提升掩蓋CPU性能的短板,那麼在攜帶型廠商,隨著GPU性能需求降低,集成顯卡開始發揮功耗和同能的優勢,酷睿更是一騎絕塵——要輕薄、低功耗,自家核顯上;要輕薄、玩遊戲,NVIDIA的MX上;要輕薄、高性能,同為8代酷睿的Kaby Lake-G上!

U系列之所以能夠成為市場主流,除了它性能足夠、功耗低/輕薄化,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平台化的優勢,連技術最複雜、需求差異最大的圖形部分,都提供了多層級、多合作夥伴(甚至包括「對手」AMD)的方案給消費者,只要認準「酷睿」的標誌,就能選擇到滿足自己需要的產品。

十代的殺傷力

無論是性能還是便攜,前面的糾結還集中在狹義性能層面。已經更新到10代的酷睿,開啟的則是另一道門:智能化。

智能化可不是AI計算力那麼簡單,從感知開始,處理、學習預測、控制,無一不需要智能化。在這款「蓄謀已久」的產品上,英特爾集中導入了多項與移動和連接相關的重要特性,並且將性能提升重點從傳統的應用模式轉向AI應用方向,為未來移動計算開闢了新的發展方向。

除了全新的10nm製程,代號為Ice Lake的10代酷睿U/Y系列採用了全新「Sunny Cove」核心架構,結成了新一代的AI圖形核心和英特爾Deep Learning Boost(英特爾DL Boost)人工智慧(AI)技術,使PC的AI性能提升為此前的2.5倍。此外,它還支持支持DirectX、OpenGL、Vulkan、OpenCL和Metal等主流API,加速AI處理,並能應對多種AI應用場景。能聽(智能多路麥克風)、能看(RealSense 3D識別)只是開始,AI新技術要讓PC聽得見、看得到,更要在低功耗、低延時條件下聽得懂、看得懂、理解得了。

AI傾向的變化,是Sunny Cove與此前數代產品所使用的計算架構最大的變化,因此可以說10代酷睿U/Y系列產品有著多專多能的特性,這也是新架構率先出現在低功耗平台上的原因——小巧化、集成化、貼身化。

在CPU將AI具體化之前,

英特爾早已布局PC其他領域的智能化轉化:

1

集成Wi-Fi 6:智能化組網、智能化連接、高速的Wi-Fi(802.11ax)已經成為10代酷睿平台集成在內的特性,當然,包括9代酷睿H平台和AMD產品在內,都可選擇分離式PCI-E介面Wi-Fi 6模塊實現升級,而10代酷睿自己則可以使用集成度更高的CNVio2模塊。

2

集成USB 4/ Thunderbolt 3:10代酷睿實現了英特爾去年關於集成Thunderbolt 3的承諾,特別是在它將此標準免費開放給業界之後,曾經疏離的USB與其並軌了,存儲、網路、顯示、音頻、電源等一系列連接鏈路,都智能地匯聚在一條線纜上,以40GB/s的高速。

3

智能存儲:曾經放棄了DRAM市場,並且如今在NAND市場里也非主導廠商的英特爾,如今成為這兩個存儲介質之間的市場的霸主,基於3D XPoint存儲介質的傲騰(Optane)系列剎那品已經成軍,企業級的持久內存、SSD,消費級的SSD、混合固態盤、內存,在各自的領域中為計算機內外的數據提供智能加速,抹平速度鴻溝。

進一步細化分支

如今,曾經通用的PC越來越像定製化產品,過去是定製配置、外觀、功能、品牌,如今連基本功能、特性、形態甚至應用場景都是可以定製的。特別是10nm及10代酷睿之後,英特爾還將帶來基於Sunny Cove核心的Foveros 3D封裝產品技術,首款產品這種封裝技術晶元平台代號為Lakefield,這個全新客戶端平台有著超小的主板,有利於 OEM 靈活設計,打造各種創新的外形設計。該主板只有此前最小的Core m SoC平台主板面積的一半不到。

由它所創造的PC,已經完全可以擺脫傳統PC的形態。它可以出現在任何位置,讓所有設備AI化和信息化,成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智能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HIP新電腦 的精彩文章:

新解決方案 屏下攝像頭來了!
今天早點睡

TAG:CHIP新電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