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夏至沒有三伏熱?夏至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夏至沒有三伏熱?夏至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本文綜合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夏至沒有三伏熱?夏至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據《中國天文年曆》顯示,

北京時間6月21日23時54分

我們將迎來「夏至」節氣。

夏至

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有故事的節氣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下來的節氣。夏至通常在6月21日或者22日到來。在古代,夏至是一年中最早被賦予意義的日子。

立竿見影觀測太陽變化時,冬至和夏至應該是最早被注意到的兩個點。夏至是在農曆五月中,太陽走到北回歸線,這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日子,也是陽光投下的日影最短的日子。因此,夏至被古人看成是一個重要的時間轉折點。

大自然在夏至經歷了一個重要的陰陽轉換,盛陽之內,一陰已生。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記載,古代在夏至會吃用龜做的湯羹,原因就是龜骨在外以陽包陰,和夏至的陰陽轉換一致。

夏至沒有三伏熱?夏至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夏至分三候

古代中國人在夏至這個節氣,觀察到三種特殊的現象

  • 一是麋鹿在這個時候會舊角脫落,長出新角;
  • 二是樹上開始有蟬兒響亮的鳴叫聲;
  • 三是中藥里的一味藥材——半夏,會在這個季節出現在水邊和田埂上。

從時令上看,夏至時夏天正好過去一半,「半夏」被如此命名,也許就是因為它的生長周期和夏至這個重要的時間點一致吧! 」

夏至沒有三伏熱?夏至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夏至沒有三伏熱?

我們平常經常能聽到夏至不如三伏熱,既然太陽在夏至這一天就到達了一年中最北的位置,那麼為什麼夏天最熱的時候卻是三伏天?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雖然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在不考慮雲層等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地表在這天吸收的熱量最多但由於整個夏季中,地表在白天吸收的熱量都大於在夜晚釋放的熱量,所以總的熱量每天都在聚集。我們平常感受的氣溫其實就是地表大氣的溫度,而這一溫度在三伏天的時候才達到高峰,因此三伏天要比夏至這一天更熱。

另一方面則是考慮雲層的原因,七、八月份中國北方正處於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這時的天氣多為晴朗少雲,更有利於陽光的照射,因此這種情況下七八月份更熱。

夏至沒有三伏熱?夏至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夏至有何習俗?

《禮記·王制》說:「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夏至就是天子祭地的日子。周代每年夏至之日,會在國都北郊水澤中的方丘之上舉行祭地的祭典。古人認為地屬陰而靜,本為方形,並且為大海環繞。水澤、方丘,象徵四海環繞大地。祭地典禮後,會將犧牲等祭品挖坑埋入土中。古代夏至時,官員們會放假三天,農民們祭天祈雨。今天,河北的部分地區仍有夏至祭地的儀式。農民們把酒灑在田地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祈禱今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據典籍記載,吃粽子和系五彩絲最早都是夏至的習俗。但後來由於端午越來越被重視,夏至的習俗就慢慢騰挪到端午節了。北方的諺語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在北京、山東等北方地區流行夏至吃麵條。不過,這樣的食俗是後來才流行的,古代並不是這樣。比如在漢代,夏至是消滅不孝之鳥——貓頭鷹的重要日子,因為古人認為貓頭鷹長大後會吃掉母親。皇帝會賜給群臣用貓頭鷹肉煮成的湯,叫「梟羮」。今天,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但可憐的貓頭鷹們就因為這個說法,一年年成了漢代皇帝碗中的肉湯。

北方地區會在夏至這天吃面,並有「冬至餃子夏至面」,「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尤其是山東地區,在這天一定要吃上一碗涼麵。夏至吃面這一習俗應當源於農事的夏至收麥,古人食物講求嘗新,故此時吃面也有嘗新之意。

炎炎夏日,記得防暑!

小夥伴們也別忘了

來一碗「夏至面」喲!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的精彩文章:

海與洋:我們不一樣

TAG: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