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在寫唐朝名臣郭元振文章(《唐朝最詭異的談判專家,算殺吐蕃軍神,凍死突厥酋長!》)的評論中,有一條挺有意思。

他說自己在藏區生活多年,感覺藏族兄弟們人很好,守信重諾,反觀漢族最擅長用各種陰謀詭計。所以,唐蕃戰爭中吐蕃才吃了唐朝的虧。

如果從一個人的視角考量,這兄弟的觀點不能叫錯。

因為,每個人生活里遇到的人和事各不相同,而且喜不喜歡,通常帶有鮮明的個人喜好。

但如果從兩個國家的層面上看,這種邏輯就有點幼稚了。

對於唐蕃兩國的戰爭來說,戰線東起川西劍南,西至西域勃律,綿延數千公里。兩軍生死搏殺了將近200年,大戰190多次,小摩擦無算。

在這種層面的國戰里,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善良有意義么?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在這種人性扭曲的環境下,善良甚至會成為見血封喉的催命符。

所有生活在邊境上的人們,不管他是唐朝人,還是吐蕃人;不管是軍人,還是百姓;也不管是追求榮華富貴,還是僅為保住性命。

每個人,都被殘酷的國戰裹挾著,置對手於死地而後快。

所以,戰爭中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漢族人怎樣?藏族人又如何?

沒有誰在謀劃時,會考慮中計者的感受!


今天我就用兩個例子,來講講大帝國的詭詐之計:

1、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的背盟攻殺;

2、吐蕃大相尚結贊的平涼劫盟。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一、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的背盟攻殺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秋,崔希逸以中書省右散騎常侍的身份,接替牛仙客為河西節度使。

崔希逸的運氣不錯,他赴任河西節度使(兼任涼州都督)時,唐蕃兩國剛於730年(開元十八年)和734年(開元二十二年)會盟,在赤嶺劃界立碑。

由此可見,唐玄宗派他主政河西,並不是看重了他的軍事才能,而是倚重其在河南主持漕運期間,所展現出的組織協調能力。

希望他通過改善民生的方式,鞏固唐朝在河西的統治基礎,進而有能力抵禦吐蕃未來的軍事威脅。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應該說,崔希逸對上意的體會很精準,完成的也相當漂亮。

經過幾次接觸,他溫和而儒雅的處事方式,博得了吐蕃大論兼青海守將乞力徐的信任。

要知道,邊境線上的軍事將領間,建立信任是很難的。

大凡軍事主官基本都動武的傾向,即便他本人沒有,手下將領為了累功晉陞也會有。

更何況,吐蕃軍隊的戰爭繳獲,採取是贊普和將領集團分賬制,這就讓吐蕃邊將更有攻擊慾望了。

但乞力徐和崔希逸私人關係顯然非常良好,當崔希逸感到邊境上堡寨、柵欄林立,實在有礙兩國邊民交通往時。

他開誠布公的向乞力徐提出了,雙方各自撤軍的建議,「既然兩國已經和好了,又何必在邊境樹立柵欄,設置守捉(邊境駐軍機構)呢?實在妨礙民眾耕作、放牧,都撤了吧!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了,此事善莫大焉!」

乞力徐聽後,心中有點疑惑,便道:「您是個忠厚人,說的必是肺腑之言。但我擔心您那邊未必都值得信任,萬一有人搞事情,趁我不備,到時後悔就晚了!」

雖然乞力徐心懷疑慮,但在崔希逸堅持下,還是答應了。

但他提出雙方將領出面,再次祭天盟誓,保證互不相侵。在二人的見證下,斬白狗為誓,各自撤軍。

很快,邊境上便出現了,牛羊被野的景象。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赤嶺(今青海省境內的日月山,為青海農、牧區分界線,海拔3520米。)


以當時河西的戰爭局勢來看,崔希逸請求雙方軍隊撤軍,避免差槍走火未必是心懷詭計。

但他畢竟只是大棋局中的一個棋子,既無力左右唐蕃戰爭的局面,也無力改變青海的態勢。

就在二人青海盟誓的同時,遙遠的小勃律(今巴控克什米爾—吉爾吉特)爆發了一場戰爭。

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崔希逸到任河西當年,吐蕃兵發小勃律。

得到消息的李隆基,馬上發出詔書,要求吐蕃從小勃律撤軍。但吐蕃贊普並沒給玄宗面子,擰著他的召命降服了小勃律。

隨後,還將姐姐嫁給小勃律王,導致其周圍20餘國都歸附吐蕃,不再向唐朝貢。對此,李隆基「甚怒之!」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本來,小勃律和青海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但崔希逸從邊將層面構建的和平信任,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開元二十五年,崔希逸的侍官,也是他的好友孫誨入朝奏事。

他為取悅正在盛怒之中的玄宗皇帝,故意隱去了雙方盟誓一事,只是將吐蕃放鬆警惕的事實上奏,並建議趁其不備掩殺之。

於是,玄宗派遣宦官趙惠琮來到涼州問事,二人矯旨要求崔希逸發兵襲擊吐蕃。

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值得從命,蕃軍無備的情況下,唐軍突入青海兩千餘里,大敗吐蕃,斬首兩千餘級,殺傷無數,乞力徐隻身脫逃,河西地區的和平局面徹底破裂。

從事後唐庭的處理方式來看,王維代表皇帝赴河西宣慰戰功,並寫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名篇,而犯有矯詔之罪的宦官,也未因此獲罪。

據此推測,這次背棄盟約的軍事突襲,大概率是李隆基默許的。

不管崔希逸是不是背鍋俠,唐軍背棄盟約是事實。

此次事件爆發後,唐蕃關係嚴重受挫,赤嶺會盟創造的短暫和平旋即結束,兩軍再次回到了戰爭狀態。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二、吐蕃大論尚結贊的平涼劫盟

唐德宗李適時期,藩鎮割據已成心腹大患,各藩鎮擁兵自重,不接受朝廷官吏,不上繳地方稅賦,唐朝不得不調動大量軍隊防備。

在西北邊防,吐蕃憑藉軍事上的優勢不斷向關中侵襲,機動能力不足的唐軍,只能以隴山(六盤山)地形勉力支撐。

就在這種局面下,唐朝軍中也湧現出了三員名將,他們分別是李晟、馬燧和渾瑊。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八月,時任吐蕃大相兼河隴地區最高軍事長官尚結贊,大舉進攻涇(今甘肅涇川)、隴(今陝西隴縣)、邠(今陝西彬縣)、寧(今甘肅寧縣)等州,「掠人畜,割禾稼,西境騷然」。

吐蕃兵鋒直抵鳳翔,鳳翔距長安僅僅一百多公里,如蕃軍以精騎突進,兩三日即能兵臨城下,京城戒嚴,百姓惶惶不可終日。

所幸,尚結贊一腳踢上了李晟這塊鐵板。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隴州、汧陽、鳳翔和長安的位置關係


尚結贊進軍至汧陽城(今陝西隴縣)時,李晟命手下驍將王佖設伏截擊。

臨行前,他對王佖說:「汧陽重地,為吐蕃必經之路,等吐蕃前軍已過,見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軍,擊之,必大捷。」

王佖依計而行,果然將吐蕃軍隊截斷,唐軍四面攻殺,尚結贊幾乎丟了性命。

隨後,李晟又帶領部將野詩良輔、王佖,奔襲吐蕃摧砂堡。擊潰吐蕃兩萬守軍,斬將奪旗,盡焚堡中存糧而還。

幾番交手後,尚結贊對三將頗有忌憚,對部將說:「唐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除之。」

為此,尚結贊謀划了條一箭三雕的連環計!

他先是派兵進至鳳翔城下,約束手下軍卒不許騷擾民眾,並命部將高喊:「李令公(李晟)召我們前來,為何不開城勞軍?」

城上唐軍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尚結贊見疑兵之計已成,便帶蕃軍徐徐退去。

隨後,尚結贊開始遣使長安請求會盟。對此,外強中乾的德宗頗為心動。

尤其,貞元二年以來,關中連年災荒,長安庫府早已枯竭,老鼠跑進去都是含著淚離開的。

甚至,朝廷連養兵的糧食都發不出來,以至於長安禁軍摘下頭盔在街道上呼喊:「拘我們于軍中而不給糧,難道我們是罪人嗎?!」

眼看著長安禁軍就要嘩變,宰相韓滉運米三萬斛至陝。

德宗大喜,對太子曰:「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由於當時缺糧日久,兵民皆餓得黑瘦,糧食運到後,久餓乍飽,脹死者達到五分之一。

這種窘迫的局面下,吐蕃請求合盟友好,對德宗來說無疑是根救命稻草。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李晟畫像


但深諳邊事的李晟堅決反對,他上書直言道:「戎狄無信,不如擊之」。

面對李晟的反對,德宗居然產生了猜忌,加之鳳翔城下尚結贊的一番表演,更讓德宗覺得有必要稀釋一下,不聽話邊將的軍權。

貞元三年(787年)三月,德宗將李晟召回長安,封其為太尉、中書令,變相奪了他的軍事指揮權。

尚結贊的第一步計劃實現了,下面他要開始扳倒,馬遂和渾瑊二人了。

刻意體察上意的宰相張延賞開始全力推動唐蕃會盟,這時另一個功勛卓著的邊將韓游瑰,也站出來反對。

他在表奏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今深入塞內而求盟,此必詐也!」


這時,尚結贊連環計的第二步開始發動。

他早就通過細作探知,名將馬燧雖然很能打,但卻有個致命的性格弱點——愛財

於是,尚結贊派大將論頰熱帶著重禮,來到馬燧營中,請求他朝中遊說。

果然,馬燧收下禮物後,親自帶著論頰熱來到長安,表示對會盟的支持。同時,論頰熱覲見德宗,還拋出了一個味道甜美的餡餅。

兩國會盟後,尚結贊將歸還吐蕃佔據的鹽(陝西定邊)、夏(今陝西靖邊縣)二州。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鹽州、夏州、靈州和關中地區的位置關係

鹽、夏二州地處關中西北,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是溝通關中和朔方軍(治靈州,今甘肅靈武)關鍵節點,唐蕃兩軍曾為此反覆爭奪。(詳見拙作《帝國嗜血——城鹽州!城鹽州!》、《唐蕃二百年國戰的終章——鹽州之戰!》)


尚結贊拋出歸還二州的「餡餅」,德宗毫不猶豫的就上鉤了。

但尚結贊還有一個要求,他對唐使表示,之前唐軍曾有背盟的案底。所以,會盟人選必須是「忠厚可信」之人——渾瑊(定遠城天德軍節度)、杜希全(靈州節度使)、李觀(涇原節度使)。

從三人的職務便可看出,他們都是邊關重鎮的軍事統帥。尚結贊早就謀劃著在會盟儀式上,劫持這三位邊將重臣。

而劫盟之後,馬燧則必會因支持會盟遭受責罰,這就是尚結贊的計中之計。

好在唐蕃交戰多年,互相不信任已深入骨髓。

對尚結贊的要求,唐庭回復說:「杜希全守靈州,不可出境,李觀已改官別處,現在只能派渾瑊會盟於清水。」

但馬上,尚結贊又提出,「清水不是一個吉祥之地,請求將會盟地點改在原州之土梨樹」。

對於這個請求,德宗本來都口頭答應了。但神策軍的將領馬有麟上奏道:「土梨樹多阻險,恐吐蕃設伏兵,不如平涼川坦夷。」

最後,雙方反覆協商,會盟地點確定於平涼川(甘肅平涼附近)。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平涼附近的地形


貞元三年(787年)五月,德宗任命渾瑊為平涼盟會使,兵部尚書崔漢衡擔任副手。

李晟反覆提醒渾瑊,此次吐蕃的會盟請求詭異,希望渾瑊在平涼小心戒備。

但他的謹慎之言,卻成了政敵張延賞攻擊的口實。面對朝廷不信任,李晟私下流著淚說:「我生長在西域,深諳吐蕃實情,上奏朝廷只是擔心被吐蕃欺騙罷了!」

不過,他的警告也不是沒有一點效果,德宗駱元光屯兵於潘原(今甘肅平涼東)、韓游瑰屯於洛口(今寧夏固原西南),作為渾瑊會盟期間的後援。

駱元光領兵達到潘原後,發現距離平涼實在太遠,一旦有變,難以及時救援。便和渾瑊攜兵向前,直至平涼外三十餘里而止。

這個隨機應變的軍事調整,最終救了渾瑊的老命!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潘原、洛口與平涼川的大概位置


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渾瑊和其他唐使一起來到平涼川會盟壇。

尚結贊早有準備,數萬吐蕃精銳埋伏在盟壇西邊,而渾瑊對此一無所知。

等到渾瑊脫去鐵甲,換上會盟禮服,吐蕃戰鼓遽然響起,精騎呼嘯而至,殺都監宋奉朝於帳中,副使崔漢衡被俘。

渾瑊不愧為久經沙場的老將,見勢不妙逃出大帳,抓過一匹沒有馬鞍的戰馬,跳上馬背,向駱元光紮營的方向逃去。

吐蕃騎兵窮追不捨,箭落如雨,居然沒傷到他一根汗毛。奔到駱元光營前,方見駱營深溝固壘守備森嚴,吐蕃騎兵見狀心知一時難以攻下,且韓游瑰事先安排的五百騎兵也鼓噪而出。蕃軍只得悻悻而去。

唐蕃平涼會盟以吐蕃劫使盟毀告終,事件中唐軍死500餘人,被俘1000餘人,自副使崔漢衡以下60餘名唐官人,皆被扣押。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德宗這邊還在長安等著好消息呢,就在這種自娛自樂的氣氛中,兵部侍郎柳渾兜頭潑了一盆冷水。

他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今日之事,臣竊憂之!」

李晟也跟著說道:「誠如渾言」。

看著這倆不開眼的,德宗氣就不打一處來。

他當眾訓斥李晟:「柳渾是個書生,不懂邊關大計,你跟著瞎摻和什麼?!」

沒過多久,韓游瑰打臉的表章就送來了,「虜劫盟者,兵臨近鎮」。

德宗當時就懵了,張著大嘴半天說不出話來。

等他回過神,第一件事就是痛罵馬燧,人家李晟早就說吐蕃不可信,就你小子出來攛掇和吐蕃會盟,你不會和吐蕃有啥勾結吧?!

所幸,馬燧一生東擋西殺,功勞極多,德宗就是想找個替罪羊,也不能輕易治罪。只是,奪了他的兵權,封為司徒、北平郡王,在長安養了起來。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早前,尚結贊曾言:「去三人,則唐可圖也。」

一番連環之計後,李晟、馬燧被罷兵權,入朝為閑職,只剩渾瑊依舊領兵為將,尚結贊的計中計,也算成了三分之二。

平涼劫盟之後,唐蕃關係跌入谷底。德宗即位之初,對吐蕃友好的戰略徹底破滅。

隨著李泌再次回歸朝廷,一個西聯大食、北和回鶻、東結南詔的反吐蕃聯盟逐漸成型。

德宗也開始執行強硬的對蕃「三不政策」(不談合盟、不見蕃使、不接國書)。

此後30餘年,唐蕃外交陷入停滯,兩國邊將各顯其能,大打出手。


綜上所述,戰爭就是戰爭,不能將和平時期人與人的關係,套用在戰爭環境中。

不管是崔希逸的背盟攻殺,還是尚結贊的平涼劫盟,都是戰爭狀態下的表現。

這和其所屬種族、何種信仰、人品優劣完全無關,所謀者,不過是獲取更多的戰爭紅利。



大帝國的狡詐,唐與吐蕃戰爭中的陰謀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