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論存心立品(1)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論存心立品(1)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論存心立品(1)原文: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飢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凈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葯,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凈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書一】十二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將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學《易》,以祈乎無大過。聖賢之學,未有不在起心動念處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學詞章。正心誠意,置之不講。雖日讀聖賢書,了不知聖賢垂書訓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與聖賢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圓之不相入,遑問究及於隱微幾希之間哉!佛經教人常行懺悔,以期斷盡無明,圓成佛道。雖位至等覺如彌勒菩薩,尚於二六時中,禮十方諸佛,以期無明凈盡,圓證法身。況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業力,不生慚愧,不修懺悔。雖一念心性,與佛平等。由煩惱惡業障蔽心源,不能顯現。【書一】十四

至於止惡修善,刻實檢察,雖莫善於《功過格》。然使心不主於誠敬,縱日記功記過,亦是虛文。《功過格》,此間未有其書。若約予所見,但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倘或宿習所使,偶爾忽生。而誠敬忠恕在懷,自能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決不至發生滋長,舉三業而隨之矣。小人之所以偽為善而實為惡者,意謂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間凡夫耳。若得道聖人,固了了悉知。而天地鬼神,雖未得道,以報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如視諸掌者乎!欲無知者,唯己不知則可耳。己若自知,則天地鬼神、佛菩薩等,無不悉知之而悉見之矣。若知此義,雖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惡。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共知。縱不知慚愧者,知此亦當慚愧無地矣。況真修實踐之士哉!故欲寡其過,先須從畏此諸聖凡悉知悉見起。「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猶是約世間情見而淺近言之。實則我心與十方法界,覿體吻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於一身。彼十方法界聖人,徹證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凡法界中一切有情舉心動念,無不親知親見。何以故?以同稟真如,自他無二故。若知此義,自能戰兢惕厲,主敬存誠。初則勉力息妄,久則無妄可得矣。(惡念,原屬妄想。若不覺照,便成實惡。倘能覺照,則妄想滅,而真心現矣。)【書一】十九

論存心立品(1)白話譯文:

如果境遇不好,應當退一步來想。想一想世間上超過我的人固然多,而不如我的人也有不少。只要吃得飽穿得暖,何必羨慕別人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這樣尚且能轉煩惱成菩提,難道不能轉憂苦為安樂嗎?如果是疾病纏綿的話,應當痛念色身為痛苦的根本,生起大厭離心,努力修習凈業,發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而成就佛道。我們應當以病為葯,速求出離娑婆。必須知道具足系縛的凡夫,如果沒有貧窮疾病等痛苦,就會每天賓士在聲色名利的場所,終日不能停息。誰肯在春風得意,地位顯赫時,回過頭來想想未來會沉溺墮落的事情呢?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知道上天要成就一個人,大多以逆境來磨練他,而敬奉上天的人,應該逆來順受。孟子所說的「大任」,是指世間的官爵地位,尚且須要如此的憂心勞苦,方才不辜負上天之心。何況我們以博地凡夫,直接想要上承佛陀覺悟之道,下化法界一切有情。倘若不稍稍憑藉貧苦疾病來受一些挫折,那麼凡夫的見思二惑就會日日熾盛,凈業難以成就。迷失暗昧本心,永遠沉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啊!古德說過:「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只要志心念佛以消舊業,千萬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認為因果是虛幻,佛法不靈驗。【書一】十二

蘧伯玉在五十歲時,反省知道自己四十九歲的過失。孔子年近七十歲,尚且想要在剩下的年歲里,學完《周易》,以祈望此生沒有重大的過失。聖賢的學問,沒有不在起心動念的地方追求究竟圓滿的。近世的儒家學人只是學習詞句文章。對於端正內心、至誠真意卻都放在一邊不去理會。雖然每天讀聖賢書,瞭然不知聖賢寫書教誨世人的用意。他們口中所說,身體所做,與聖賢所說所行,如同明和暗不相融和,方和圓不相契入,更不要問有沒有窮究到隱幽微細,相差極少的地步了。佛經當中教人要常行懺悔,期望斷盡無明煩惑,圓成佛道。雖然是等覺位的菩薩,如彌勒菩薩尚且在一整天中,禮十方諸佛,以期無明惑凈除究盡,圓證法身。何況在彌勒菩薩之下的人呢?而我們博地凡夫身口意都是業力,不生慚愧心,不修懺悔法。雖然一念心性與佛平等。由於煩惱惡業障蔽心源不能顯現。【書一】十四

至於止惡修善,腳踏實地檢查修正自己的過失,雖然沒有什麼書比《功過格》更好。然而假使心不主於誠敬,縱然每天記功記過,也只是虛文。《功過格》,這個地方沒有這本書。如果依我的看法,只要心存恭敬至誠,在任何時間,不使有一個疏忽懈怠的念頭。在和世人交往應酬時,只以忠恕為懷。那麼在一切時,一切地方,心中惡念就不會起來。假如因宿世習氣所使,惡念偶爾忽然發生。而心中有誠敬忠恕,自能惡念起來就會馬上覺察到,一旦覺察到它,惡念就會歸於虛無。決不至於使它滋生蔓延,使身口意三業也隨它去了。小人之所以外表偽作良善,心裡實際上做惡,他認為:「人們不知道我的內心想法。」而卻不知道他們認為的不知道的人,只是僅指世間的凡夫之人。如果是得道的聖人,當然了了悉知。而天地鬼神,雖然沒有得道,但是有報得的他心通,也了了悉知。更何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觀察這些心念如同觀察自己的手掌一樣清楚明白啊!想讓人們不知道,唯有使自己也不知道才可以啊。自己若知道,則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等全都知道。如果知道這個意思,雖然在暗室屋漏中,也不敢放肆自己。在人們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發一絲惡念。因為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統統知道。縱然那些無慚無愧的人,知道這些意思也會慚愧得無地自容了。更何況真修實踐的人呢!所以說想改正自己的過失,必須先從畏懼這些聖賢之人及鬼神的悉知悉見開始。「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仍然是根據世間情見而淺近的說法。實際上則是我心與十方法界,全體吻合。由於我迷昧本心的緣故,我們的知見只局限於自身,那些十方法界的聖人,徹證自心本具的法界藏心。所有法界中一切有情的舉心動念,無不親知親見。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同稟真如,自他無二的緣故。如果知道了這個意思,自然能夠戰兢惕厲,主敬存誠。一開始努力熄滅妄想,久而久之則內心沒有妄想了啊。(惡念,原本屬於妄想。如果不懂得覺照,便成為實惡。如果能覺照它,則會妄想消滅,而真心顯現啊。)【書一】十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印光法師 的精彩文章:

印光法師:在凡夫地,誰無煩惱?
印光法師:念佛人,宜行,住,坐,卧,心常憶念

TAG:印光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