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阿姜查在巴蓬寺回答人們有關修行問題的部分節選

阿姜查在巴蓬寺回答人們有關修行問題的部分節選

修行不能有所求

凡有求解脫或求開悟之心即成解脫之障礙

問: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無一點消息。

答:修行不能有所求,凡有求解脫或求開悟之心即成解脫之障礙,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可以日夜精進不懈,但若仍有企求心,則永遠不能獲得涅盤,此求解脫之欲會導至疑惑和掉悔。無論你修行多麼長久多麼賣力,智慧決不會從慾望中產生。因此,只須很單純地放下,警醒地觀照身心,不可有有所得之心,甚至不可執著修行或要開悟。

問:關於睡眠,該睡多久?

答:別問我這個問題,我無法告訴你。對某些人而言,平均每晚睡四個小時就好了。不過,重要的是,你要觀,並且了解自己。若故意少睡一些,會感到全身不舒服,也很難保持正念。睡太多會令人昏沈或掉舉。因此,要發現自己原本的步調。這必須仔細觀照身心,弄清楚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才能把自己調整在最佳的狀態。醒來以後又翻身小睡片刻是有害修行的;當眼睛一睜開就要保持清醒了。

問:關於用餐,該吃多少?

答:這個問題跟睡覺一樣,你必須了解自己。食物應適合身體所需,當視之為醫藥。你會不會在餐後感到昏沉?或者日益增胖?若有的話,當停下來,觀察自己的身心。毋需吃得太快,要檢查自己吃的份量,然後找出生理自然的需求。遵照頭陀行(苦行),把所有的食物盛於缽內,這樣就可以容易的看出自己取量的多寡。用餐時,當保持清醒、要了解自己。修行就是這麼一回事,毋需別出心裁,只是觀照。觀照自己,觀照內心,自然會了解自己修行最適當的步調。

問:修行是否須研讀很多經論?

答:佛法不從書中求。你若想要親證佛陀所說,不須埋首書堆中。看著你自己的心,檢視身體、感覺和念頭是怎麼地生起和消失。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只要清醒地觀照著。這是直探佛法真相的方法。修行要自然,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機會,都是佛法。當你做生活中的瑣碎事情時,試著保持清醒。像在倒痰盂或打掃廁所時,不要覺得這樣做是在利益任何人。倒痰盂里也有佛法,不要以為兩腿一盤,端坐不動才是修行。有些人抱怨他沒有足夠的時間打坐,請問∶你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呼吸?修行是自己的事,無論做什麼事,要保持清醒和自然。

問:我們為什麼不能每天跟老師面談?

答:你若有疑問,歡迎隨時來問他們,但毋需天天面談。你的大大小小問題,我若逐一不漏地解答,則永遠無法弄清自己內心的疑團。你必須自我檢證,自我諮詢,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每隔幾天的開示要仔細聆聽,然後拿它跟自己的修行對照。兩者為同?為異?我為何有疑問?起疑情的是誰?唯有透過自我檢證才能了解自己。

問:有懷疑時該怎麼辦?前些日子我懷疑自己的修行,或者懷疑是否有進步,不然就是懷疑指導我的老師,使自己陷入煩惱當中。

答:懷疑是自然的現象,每個人修行都從懷疑開始,你可從中學到很多。重要的是,不要與它認同而陷入其中。懷疑會使你的心在原地打轉,相反地,要觀察整個懷疑的過程,看是誰在懷疑,看它怎麼來又怎麼去的。這樣你就不會被疑心牽著鼻子走,你可以跳出它,內心趨於平靜,並且看清一切現象的來去。只要把你所執著的放下,放下懷疑,單純地觀察。這是對治懷疑的方法。

問:關於其他的修行方法,應如何看待它們?這幾天見到了很多的老師,聽到了這麼多不同的禪修方法,令人感到眼花撩亂。

答:這好比進城,有人從北方,有人從東方,還有其他人從很多條道路皆可抵達。這些方法通常只是表象的不同,無論你走那一條道路,走得快或慢,假使你是清醒分明的話,那麼它們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重要的是,所有好的修行方法都指向去掉執著。最後,連所有修行的方法都要舍掉,對教導你的師父也不可執著。若有一種方法能導致煩惱的止息,去掉執著,那它就是正確的方法。你也許想雲遊參訪其他的老師,修學其他的法門,而且有的人已如此經歷一番了。這是一種自然的需求。你將會發現,即使問過一千個問題,知道很多不同的法門,也不能帶你到達真理的岸邊,然後,你會厭倦的。你將會發現,唯有停下來,觀照自己的內心,才能發現佛陀所講的,毋需往身外去追求。你勢必回過頭來面對你自己真實的本性,在此你才能了解佛法。

問:很多次我看到這裡的出家人都沒有在修行,他們看起來既邋遢又不保持正念,讓我感到不舒服。

答:光注意到人是不恰當的,這無益於你的修行。你若起煩惱,要看的是自己的煩惱,假使別人沒修行,不是個好比丘,也毋需你來批評論斷。智慧不會從注意別人的過失中產生。出家戒是個人修行的工具,不是要拿來當作批評挑剔的利器。無人能代你修行,你也不能替他人用功。重要的是,觀照自己,這才是修行之道。

問:我一直非常仔細地練習收攝六根,眼睛時常保持低視,每個微細的動作都做到警醒分明。譬如說,用餐時,從咀嚼、品嘗到吞咽,都花好長的時間去觀察每一動作的觸受。每走一步也都小心翼翼、慎重其事。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收攝六根是適宜的修行法,我們應整天都保持警醒,但不可做得太過火。吃飯、走路以及任何動作都要保持自然,這樣才能從當下的狀態中培養自發的覺察力。不必刻意造作,把自己逼成怪模怪樣的,否則,這也是另一種貪。修行要不緩不急、細水長流,你若做得自然而清醒,智慧也會自然產生。

問:打坐有必要坐很久嗎?

答:不必要。坐上好幾個小時是沒有必要的。有些人認為坐得愈久一定愈有智慧,我曾看見雞在雞窩裡坐上好幾天呢!智慧來自於,無論你的身體做什麼動作,你都是警醒而清楚。修行應該從清晨醒來那一刻開始,持續到你晚上睡覺之前。不要在意你能坐多久,重要的是能否保持清醒分明。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自然的壽命,有的人六十歲會死,而有的人到九十歲才死。所以,你們每個人修行步調也不必一致,不要去想或擔心這一點。試著保持清醒,讓事物依它自然的法則進行,這時無論你處在怎樣的境界,內心都會愈來愈寧靜。它好比森林裡一泓清澈的池塘,所有美麗和稀有的動物都跑來喝水,你清醒地看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看到美麗稀奇的動物來了又走了,但你仍寂然不動。煩惱會產生,但你能立刻透視它們。這是佛陀獲致的安詳和幸福。

問:如何克服嗔恚?當它生起時,如何對治?

答:你必須有慈悲心,打坐時若嗔恚心生起,當修慈悲觀。若別人行持不好或發脾氣,不要因此而生氣,否則,你比他更無明。要心懷慈悲和智慧,因為對方正在受煩惱的煎熬。要內心充滿慈悲,把他當作你親愛的兄弟,在打坐時,專註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發慈悲心於整個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有時候,當你看到其他的出家人舉止粗暴,可能會心生懊惱,是自討苦吃的,這樣不是佛法。你可能這麼想∶『他們不像我這麼嚴謹在修行,不是好的出家人。』這就是自己的大錯了。不要做比較、批判,放下想法,觀照自己。修學佛法是自己的事,你不能叫別人的作為合你的意或像你一樣。這種期待只會為自己帶來煩惱,修行人常有此通病,但是看別人的缺點不會產生智慧。不要自尋苦惱,只是單純地觀察自己及內心的感覺。這樣做,你將會明白的。

問:為什麼要禮佛?

答:禮佛很重要,這個外在的形式是修行的一部分。姿勢要正確,前額完全著地,手肘靠近膝蓋,兩膝打開約八英。要慢慢地拜,觀察身體,這是對治我慢的良方,因此要常禮佛。

拜三拜時,內心憶念佛、法、僧三種德行,也就是內心純凈、光明、安詳。我們藉外在形式訓練自己,使身心和諧。不要看別人怎麼拜,這是錯誤的,若年輕的沙彌或年老的比丘漫不經心,也不用你來評斷。人是很難調教的,有的學得快,有的根器鈍,評判別人祇會增加我慢,相反地,要觀察自己。常禮拜可祛除我慢。已經與法融為一體的人是超越外相的,不論他們做什麼──走路、吃飯、大小便,都是在禮拜,因為他們已經超越自私我相了。

問:你的新弟子們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答:意見。關於修行上,佛陀的教法,以及自己本身,他們都有一大堆的想法和意見。他們有些來自社會高階層,有些是富商、大學畢業生、教授,以及政府官員,每個人腦子裡都裝滿了一大堆自己的想法,太聰明了,別人的話根本聽不進去。這好比一個杯子,若裡面裝滿污濁腐臭的水是派不上用場的,除非你先把舊有的東西倒掉。你一定要先清除自己的成見,才能見到真理,修行是超越智愚的。

你若自認為:「我天資聰敏,我家財萬貫,我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佛法我全都懂了。」那你已自絕於無我真理的門外了。你所見到的無非是自我、我、我所。可是,佛法是祛除自我、空、涅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麼意義呢?
為什麼我已經很努力地想做好,還是不被認可?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