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拒絕校園暴力,避免孩子成為受害者或實施者,它遠比你想像的可怕

拒絕校園暴力,避免孩子成為受害者或實施者,它遠比你想像的可怕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不斷提高著我們對於校園暴力問題的關注度。面對一系列的校園暴力案件,我們關注最多的就是這些案件當中受欺凌的人,我們擔心這些已經造成的傷害將嚴重影響他們日後的生活。

的確,對於校園霸凌事件當中的受害者來說,他們的傷痕可能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抹平,甚至嚴重的心理陰影會伴隨他們一生。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成為校園霸凌事件的受害者,卻忘了教育孩子們不要主動或者被動的成為校園暴力的實施者。

《悲傷逆流成河》是前段時間非常火爆的關注校園霸凌事件的一部電影,電影中的唐小米,原本是校園霸凌事件的受害者,卻在別人窺知了自己的秘密之後,慢慢的成為了校園暴力的施暴者。

知乎上有個媽媽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說自己通過和女兒的閑聊,知道了女兒班上有個同學小莫,一直被同學們孤立。孩子們孤立另外一個孩子的原因很多時候都是些莫須有的,比如說小莫家裡窮,小莫總是不合群等等。

在開家長會的時候這位媽媽見到了小莫,但是因為拉著女兒跟小莫多說了一句話,而遭到了女兒的抱怨。女兒甚至說不清自己討厭小莫的原因,但在她看來,大部分人都選擇孤立小莫,她就一定也要這麼做,否則,就是站在了所有同學的對立面。這位媽媽認為自己的女兒無意間成為了校園霸凌事件的幫凶,而為了女兒跟同學的友好相處,自己又不得不縱容孩子這樣做。

其實,很多時候,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是沒有清晰的界限的,也有更多的孩子,就像上文中的女兒一樣,因為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只能收起自己呼之欲出的同理心來,默默地成為校園霸凌事件的幫凶。

所以,當我們在呼籲關注校園霸凌事件的受害者的同時,也要避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施暴者。如果說校園霸凌事件中,受害者受到的心理創傷難以平復,那麼,事件對施暴者也將產生嚴重的心理影響。

校園霸凌事件的施暴者可能會將這種暴力傾向延續到成年以後,有數據顯示,很多施暴者會在成年後出現虐待配偶或虐待子女的傾向。他們較同齡人也更容易發生打架鬥毆或出現過早的性行為。

校園霸凌事件的施暴者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團體中特別出色的孩子,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也可能是不太合群的孩子,自信心不足,經常屈從於朋友的壓力,卻心懷怨恨;或者他就是人群中最普通的那個孩子,卻不小心因為一些小概率事件,成了施暴者。

我們既要避免孩子成為受害者,也盡量不要讓孩子成為霸凌事件的幫凶。因此,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動向和在學校里的學習生活情況,一旦發生異常情況,除了及時與孩子溝通之外,必要時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孩子在最初都是純真善良的,只要家長和學校雙方引導正確及時,就會挽救更多站在施暴邊緣的孩子回到正軌,也會讓更多想表達正義卻不敢開口的孩子,看到希望。只有這樣,霸凌事件才會越來越少,校園環境才會越來越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麗娟 的精彩文章:

二胎政策開放多年,現代女性卻不敢多生,究竟是為什麼?
為什麼老大普遍沒有老二聰明?3大原因戳中現實,說的很對

TAG:齊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