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受物縛,即同聖人

不受物縛,即同聖人

不受物縛,即同聖人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傳習錄》原文:

「8」又曰:「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釋義:

知孝,知弟,知惻隱,此是後天習得之知,也是先天良知的顯現。若不接受人類的教育,人則無有孝的觀念,人則無有弟的觀念,人則無有惻隱的觀念。忠孝仁義等一切觀念,皆是通過接受教育而後得的,佛家名曰後得智。一個沒有接受人類教育的人,無論他的年齡多大,那也是不會有忠孝仁義觀念的,那也是不會有人類德行的。通過接受教育,便有了人類的觀念,及人類的德行。然而,有了人類的觀念,及人類的德行,則不可住著在這些後得的觀念與德行上。若是住著在這些後得的觀念與德行上,那就成了污染,那就成了人慾。

聖人之學,不廢后天之知,而是立足於良知心體而妙用後天之知。若是立足於良知心體而妙用後天之知,則後天之知,則皆成良知心體的妙用,皆成天理的大化流行。佛家有言,心能轉物,即同如來。我們也可以說,心能轉物,即同聖人。

《大學》說的格物,是轉識成智,是轉染成凈。格物不是格去心中的物,而是轉化心中的物,轉污染成清凈,轉掛礙成解脫,佛家所謂「轉識成智」,「轉娑婆成凈土」。格物若是格去心中的物,格去心中的知識經驗,那麼,這個人就會被格成傻子。《大學》說的格物,是格去心中的掛礙,格去心中的污染。陽明先生亦說:格物,只是使良知心體「無私意障礙」,使良知心體「充塞流行」。

不受物縛,即同聖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密宗何以又名真言宗?
佛教的心學性質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