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不想學畫畫了!我要讓顏料自己長出圖案

不想學畫畫了!我要讓顏料自己長出圖案

懶惰並且手殘,還能創作一幅畫嗎?或許你可以試試讓顏料自己長出圖案!

作者拍攝,經過加速

我拍的基礎款或許比較樸素,但如果掌握得好(並且拍得好),它還能變得更好看:

只要滴上幾滴顏料,它就可以自動伸展出複雜的分支。接下來本文就告訴你這是怎麼做到的。

實踐篇

材料和工具:

濃稠丙烯顏料(白色)

丙烯調和液

流質丙烯顏料(可根據喜好選擇)

酒精(醫用酒精即可)

一次性塑料杯、塑料勺

竹籤

硅膠頭畫筆

調色盤

塑料滴管

說明:丙烯顏料一般有三種不同的「稠度」,大家最容易見到的那種擠出來像牙膏的就是濃稠丙烯,流質丙烯要稀一些,一般裝在小瓶子里,還有一種更稀的叫丙烯墨水。丙烯墨水應該可以替代流質丙烯,不過具體配比和效果需要自己調試一下。

1

配製基底

首先用丙烯調和液稀釋白色濃稠丙烯製作基底。濃稠丙烯難以準確量取(太稠),所以這裡也只是給出大致的比例。我會取多半勺濃稠丙烯顏料(如下圖),然後用另一個一樣大的勺量取4-5勺丙烯調和液加入,用取濃稠丙烯的勺子攪拌均勻。可以第一次先加4勺,攪勻後測試一下效果再決定是否繼續加。

基底對圖案的影響:基底稠圖案「成長」會更慢,最終圖案會比較小。基底稀一點圖案更容易長大。

2

調製圖案顏料

這部分顏料建議少量配製、現用現配。我認為比較適合的比例是1滴流質丙烯顏料(直接用原包裝瓶滴) 2滴酒精(塑料滴管滴加),也可以嘗試1:1、1:3等,選出自己喜歡的效果。建議選擇有很多小格子的調色盤,這樣可以想到的比例和顏色都試一試。注意:顏料和酒精不是很容易混合均勻,請用竹籤用力攪一攪。

酒精多少對圖案的影響:酒精少圖案比較小,酒精多「分支」會更容易伸長,但酒精太多「分支」會變得很細,顏色很淡。

下面是一組對比,從左邊開始分別是一滴流質丙烯加1、2、3、4滴酒精。

PS:網上有說法提到洗甲水可以替代酒精,但我嘗試後覺得效果不好,可能洗甲水的溶劑太容易揮發了……

3

測試效果

可以先在調色盤之類的地方測試效果(這裡需要格子大一點的調色盤)。倒一點基底在調色盤格子里,用竹籤或者塑料餐叉把它鋪開(鋪平成薄薄一層就行)。接下來蘸取調好酒精的流質丙烯滴在基底的表面,等待一會兒觀察圖案效果。

蘸取顏料我用的是一支硅膠畫筆,原本是用來在水彩畫上塗留白膠的,它是軟頭能刮取更多顏料,同時也好清洗。竹籤等也可以用來蘸顏料,但就得多蘸幾次。

4

用做裝飾

效果滿意之後,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裝飾一些小東西。不過丙烯顏料圖案生長較慢,所以比較抵抗不過重力的影響(換言之就是顏料會容易往下流),在裝飾立體的東西時比較受限制。

我嘗試後覺得效果最好的兩種方案:

1.裝飾平面:

2.在球形面頂部加顏料裝飾:

注意:基底較稠或鋪得太厚時比較容易有氣泡,最終會在表面留下小坑。

原理篇

所以,顏料為什麼會自動變出圖案?我在查詢中沒有看到專門研究這個技法的論文,不過可以進行一些大致的分析。

首先,顏料向外「生長」的動力應該來自表面張力。無論是陶泥漿還是丙烯顏料基底,其中的液體部分應該都以水為主,而加入酒精、洗甲水等會讓顏料的表面張力變小。於是,當表面張力較小的顏料滴到上面時,表面張力的不平衡會拉著表層液體向外流動。

這一點類似往牛奶色素里加洗潔精的感覺:

而分枝狀的圖案應該與流體的粘度有關。這個現象我覺得比較類似黏性指進(viscous fingering,或者叫Saffman-Taylor不穩定性):當一種低粘度的流體向另外一種高粘度流體中流動時,它們的界面會出現很多手指狀、樹枝狀的結構。

作為參考,下面是一個黏性指進的例子:硅油注入一薄層高黏度聚合物流體中,產生分支圖案。

歷史篇

這種技法其實來源於一種歷史悠久的陶器裝飾工藝(可以回溯到1780年代),它被稱為「摩卡擴散」(mocha diffusion)。Mocha指的是紅海邊的港口城市摩卡,位於現在的葉門,摩卡咖啡的摩卡也是從這裡來的。

製作這種花紋裝飾首先要在陶胚上覆蓋上一層可流動的陶泥漿,然後在上面滴上特別配方的顏料。傳統版本的顏料配方比較複雜,其中會加入用煙草葉煮成的液體,而現在的陶藝師也會使用更現代的配方,例如在其中加洗甲水。

有些介紹Mocha diffusion工藝的文章會說這個過程涉及到酸鹼化學反應,但這個說法我不太同意。丙烯顏料版形成的花紋與陶器很相似,但二者使用的配方在化學組成上非常不同,由此看來這更有可能是一個物理過程。從觀察來看,影響圖案的因素還是基底與顏料的黏度,以及表面張力。

雖然自己嘗試很難立刻就做得很完美,但親眼看這些圖案的生長也相當有趣,有興趣就來試試吧~

參考文獻

[1] https://www.physics.utoronto.ca/~smorris/edl/mochaware/mochaware.html

[2] https://www.yadawei.net/single-post/2016/07/18/Mocha-Diffusion-Explained

[3] https://phys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264013/what-is-the-physics-behind-mocha-diffusion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scous_fingering

作者:窗敲雨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工作倦怠」被列入疾病分類?
這個新發現的人體極限,可能比你想像的要低得多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