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升庵被皇帝明世宗打屁股後修鍊成了高山仰止的文化巨人?

楊升庵被皇帝明世宗打屁股後修鍊成了高山仰止的文化巨人?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作者:喬永勝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主題歌,再加上著名歌唱家楊洪基的深情演繹,讓我從心底生出對世事蒼桑的感動,總覺得歌詞的作者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

後來發現,寫這首《臨江仙》詞的叫楊升庵,明代中葉四川人,是有明一代四川出的唯一一位狀元郎。這位狀元不僅在做學問上拔了頭籌,在做事的認真上也頗值得稱道,是個蹉跎了一生大才子。

(一)「議大禮」小我失名位

公元1521年的3月,明武宗朱厚照年紀輕輕病逝,他身前無子,堂弟朱厚璁繼位,這位就是明世宗。世宗有個心愿,趁自己登極榮耀之時,尊生父興獻王(朱祐杌)為皇考。

可是,首輔楊廷和攜子楊升庵等朝廷大臣認為,繼統的同時就要繼嗣,你朱厚璁接的是朱厚照的班,就應該尊人家朱厚照的父親孝宗(朱祐樘)為皇考,生父只能稱皇叔考。

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大禮儀」之爭。

君臣之間爭了三年(1521—1524年),最後朱厚璁不耐煩了,就乾脆來了個我想怎麼做是我的事,你們做臣子的少管我的家事。

於是,把這幫不贊同他意見的官員們,該在朝堂之上打屁股的撅起猛打,該下大獄的就關進了鐵柵欄,該罷官的立馬打背包回家。

牽連進這場爭議的300多人中,有不少人被當廷打死,不少人死於獄中。

(明世宗)

楊升庵這位二十四歲就中狀元的年青才俊,本來在入仕的道路上已經順利進軍了,無奈就因為在這次禮儀之爭中站在父親一邊,被廷杖兩次後居然僥倖活了下來,於是,被貶到雲南永昌衛(今保山),一去就是三十六年。

這明世宗,做皇帝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太壞。他即位之初,對國事尚有些作為,除採取了歷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減貢、賑災等措施外,還扭轉了內監擅權、敗壞朝政的局面,並曾下了「不問皇親勢要,凡系冒濫請乞及額外多佔者悉還之於民」的清理莊田令,使朝政為之一新。

但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繼承了朱家皇室血統剛愎自用、專橫暴虐的品性,一旦在朝堂上坐穩了位置,根本聽不進內閣朝臣的意見。

所以,當臣子的和他「議大禮」爭的面紅耳赤時,他耐著十二分的心聽他們喋喋不休,最後竟然置若罔聞,利用他的君權在握,自己怎麼想的就怎麼做了。

論說,這種事在歷史上也不是明朝才有,朱家想怎麼做還不是人家做皇帝的說了算。可是楊升庵這些自以為是的大儒們非得引經據典說皇帝的不是。

其實,他們也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在人家朱姓的朝廷里做官,你平民百姓的官是人家封給你的,說白了你拿的是人朱家的俸祿,就得聽其言觀其行,為朱家王朝賣命。

再說,皇帝叫誰是父親,關不了天下百姓的蒼生,關不了天下興亡的根本,充其量,也就是做兒子的感激老子的養育之恩,給弄個名份,做個償還。

楊升庵這幫人,可能也是平日里讓黑墨灌多了,讓那些綱常倫理糊了頭腦,竟然把脖頸挺的和皇帝老兒拗起來了,這還能有你做臣子的好事嗎?

更何況,後來的歷史證明,朱厚璁並非一個天縱英才。他為了逃避做皇帝的職責,乾脆躲進西苑,設醺煉丹,養生修道,二十餘年不回大內,置朝政於不顧,使貪贓枉法的首輔嚴嵩橫行亂政20年,有識之士不能為國出力,甚至慘遭屠戮。

你楊升庵和這樣連自己的名譽都不當回事的人較真,也虧了你做忠君孝臣的本份。正應了那句:不要和一個傻瓜爭辯,否則別人會搞不清到底誰是傻瓜。

(二)離「大廷」小我成大我

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中鍛造人、歷煉人。官場上走的順的,清史留名卻不見文章;官場上遭遇逆風逆水的,倒是「立功立德又立言」,宋朝的蘇軾、辛棄疾莫不是如此。

在雲南謫居的三十多年裡,楊升庵遠離朝廷的是是非非,以一己之力行傳播文化之實,創造了一個人間奇蹟。《明史·楊慎傳》稱其「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給有明一代樹起了一座文化豐碑。

可以想見,在當時被看作的「瘴癘之鄉」「蠻荒之地」,漫長的流放生活,沒有摧垮楊升庵做人做事的決心,他把壯年人生的一腔熱情,毫無保留地潑灑到為當地百姓傳教授業上,在少數民族地區創立了第一個漢學派,設壇講學、傳經佈道,全方位地傳播漢文化,致使明朝文壇中心一度出現南移的現象。

直到今天,雲南百姓最受崇敬的三尊「神」依然是:觀音、孔明和楊升庵。有文化學者稱,如果說現在新疆有「東突」搞恐怖,西藏有「藏獨」搞分裂,而擁有眾多少數民族的雲南卻始終與中華大家庭其樂融融,那麼這一切應該歸功於當年楊升庵當年在雲南長期出色的「文化統戰工作」。

而且,在羈絆壓抑的歲月里,在幾乎難以覓到典籍參考的閉塞的邊疆地區,楊升庵克服了語言不通、習俗不同的困難,邊走走看,認真進行調查研究,著述多達100餘種,完成了《丹鉛總錄》《譚苑醍醐》《藝林伐山》《書品》《畫品》《大書索引》《金石古文》等等,內容涉及史哲、天文、地理、醫學、生物、金石、書畫、音樂、戲劇、宗教、語言、民俗等十多個學科,為中華民族研究明代雲南地區的風土人情留下了許多珍貴資料。

在這種難得的寂寞中,楊升庵修鍊成了一位高山仰止的文化巨人。

論詩,王夫之說他是「三百年來最上乘」;

論詞,明人周遜稱他為「當代詞宗」;

論學問,王世貞說:「明興,稱博學,饒著述者,蓋無如用修。」

在與妻小遠離、行動又受當局都監視的情況下,楊升庵默默地忍耐著,他把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責任、對民眾的苦難、對君王的薄情,都洒脫地背了起來。

歷史上,在這種挫折面前,概然而當的只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但蘇還有妻子相隨,日常起居享受著天倫之樂,而且有生之年,多次異地作官。

朱厚璁卻殘酷地剝奪了楊升庵隨帶家眷的權力,只讓他在雲南獨步行走。就是在這種形支影單中,楊升庵卻沒有沉淪、沒有落魄。他深入少數民族中間,用他勤勉的雙手、不倦的教誨,擔負起文化傳承的歷史大任,用他一生的著述、一世的影響,為自己寫下了一篇感悟蒼生的人生大傳。這功勞真是堪比開天闢地!

他是一粒火種,給蠻夷之地帶去了開智的文化食糧,他是一團瓊漿,以一己之軀凝聚起民族團結的向心力。

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啊!處無為之地而硬是趟出一塊有為之陣,在人生的落難處卻樹起了執著生活的標杆旗!當我們許多人在為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抱怨不已時,當我們在為自己難有出頭之日而憂心忡忡時,想想明朝中葉的楊升庵是在做著什麼吧!

歷史不能忘卻,也需要常讀常新。

【作者簡介】喬永勝,1973年6月生,現供職于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太原市作協會員。地方大學畢業後,參軍奉獻十餘年,轉業到地方工作後致力於用現代綜合知識解讀歷史人物。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點一下文末「在看」。

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

小說散文類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韓信在布衣時代也是被逼著上路的?
《紅樓夢》里王夫人為何要開罪賈母?成也賈寶玉敗也賈寶玉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