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文化應「活在當下」
「梅蘭芳藝術傳承傳播中心」揭牌儀式近日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第一次就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系統的指導意見,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貫徹。
如何把「傳統文化」變成「文化傳統」,是當今社會的一大課題。「傳統文化」是祖輩先人創造的,是歷史留下來的精神給養;「文化傳統」是今天仍然有價值的傳統,既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更是未來的,是我們需要保存的文化遺產。戲曲是傳統文化,我們要努力將其培育為信息時代的文化傳統。
筆者近年來就「梅蘭芳藝術的海外譯介與推廣」開展了課題研究。筆者認為,包括梅蘭芳藝術在內的文化傳統一定要「活在當下」,反映當代生活,不然就只能成為「文化化石」,而其關鍵則是要研究戲曲在當下人類活動中具備何種價值。事實上,戲曲既能幫助人們認識祖先生活的世界,特別是生活、藝術、語言等,還能對當下文化發生影響。而當傳統戲曲藝術遇上廣播、電視、網路,特別是與人工智慧「碰撞」,究竟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該如何傳承和發展,值得認真思考。
為了讓中國戲曲文化「活在當下」,筆者認為,應藉助網路空間建造一個「中國戲曲資源資料庫」,動員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戲曲研究界、業界、社會大眾,收集戲曲唱段及相關資料,特別是那些即將消亡的戲劇劇種,更需要進行保護、保存的工作。據統計,目前全國有348種戲曲,亟須進行一次全國大普查,同時建立相應的戲曲普查標準,在中國開展類似「語言保護工程」的「戲曲保護工程」。
中國戲曲文化如何行走在「一帶一路」上?據了解,如今來華留學生已經達到了50餘萬名,來華遊客數量也日益增多,同時,出境遊人數突飛猛進。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理應積極探尋「中國走出去」和「戲曲走出去」之間的關係,把戲曲融入到留學生課程中,融入到孔子學院課堂中,逐漸進入到「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生活中,讓外國人能觸摸中國戲曲文化,讓戲曲文化也能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22日第4版
※「2019年新時代新工科建設推進研討會」暨「新工科校企合作對接會(第一屆)」召開
※楊河清:奉獻「勞經」終不悔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