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追究責任or接納情緒,選擇決定孩子的成長方向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無論多麼聽話的孩子,平時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而犯錯,這個時候家長怎麼做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有的家長面對孩子做錯事,第一反應就是追究責任,彷彿孩子犯了天大的錯誤一樣,追責的同時還不忘冷嘲熱諷幾句,對孩子進行全面的打擊。
可是孩子畢竟還小,如果小孩子都不犯錯,那也不叫小孩兒了。當娃們犯錯的時候,比起一味追究他們的責任,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家長態度不同,娃的走向各異
同樣是孩子犯錯,家長態度不同,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來看一下下面這個例子。
周末一家人早起吃飯,媽媽忙著給家人布置早餐,5歲的歡歡也跟著媽媽忙前忙後。她主動要求給大家端豆漿。媽媽提醒過她,豆漿雖然沒有那麼熱,但這種事還是讓大人來做的好。歡歡非常有自信,她堅持要自己端。
一杯、兩杯,前兩杯歡歡都如願擺上了餐桌,可是放最後一杯的時候卻不小心打碎了。媽媽看到非常生氣,大聲呵斥女兒說:「都說了不讓你端,一點兒也不聽話,你看闖禍了吧!」歡歡漲紅了臉,小聲請求再端一杯,並解釋說杯子有些滑。
媽媽對她的請求不置可否,重新從豆漿機里盛出一杯放在桌上。歡歡見此卻崩潰大哭,認為媽媽沒有滿足她的需求。寶媽則覺得歡歡簡直是不可理喻,自己做錯事找借口,說她兩句還哭上了。
而同樣是這件事,爸爸的處理方法則截然不同。他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後,抱起女兒輕聲詢問:「你是不是想再試一次,這樣就不會打碎杯子了?」歡歡拚命地點頭。豆漿已經沒有了,爸爸乾脆煮了一杯牛奶,示意歡歡端過來。
歡歡小心翼翼地把這杯牛奶端上了桌子,這才止住了哭泣,露出了笑容。媽媽說爸爸太慣孩子,爸爸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孩子真正的內心訴求是彌補差錯,打碎了杯子孩子很懊悔,她希望這樣的「壞事情」根本沒有發生過,所以希望再來一次。
儘管這樣的想法在大人看來是十分幼稚的,因為孩子再端十次也抵不過她摔碎的一次,可在孩子心中就有這樣的完美敏感期,家長不滿足甚至大聲責備,其實衝擊的是孩子的情緒,會讓孩子感到惶恐不安。
比起追責,像爸爸那樣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更為重要。如果都像歡歡媽媽那樣對孩子的錯誤橫加指責,無視孩子的情緒變化,他或許在第一時間會強忍住哭泣,但內心深處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這種壓抑的感覺埋在心間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沒準哪天就會以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時間長了還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並不可取。
當娃犯錯時,「三不」原則接納娃的情緒
在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被指責時內心是壓抑和焦慮的,而當家長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因勢利導,孩子才打開了心結,並且勇於承擔了責任,修正了錯誤。所以孩子犯錯時家長的理解和接納特別重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家長應秉持「三不」原則。
第一, 不盲目指責孩子
上周小明媽媽有些感冒,感到全身發冷,躺在沙發上不願意動彈。感到兒子好久都沒動靜了,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去看他在卧室幹什麼呢。結果一過去就被氣得夠嗆,小明把冬天的棉被都拽出來了,屋內混亂不堪。寶媽連聲指責,後來才知道是孩子怕他冷想給她蓋個厚被。面對懂事的孩子,媽媽也有些後悔和愧疚了。
孩子犯錯好多時候都是無心之舉,有時候他們的初衷是好的,就像小明那樣,結果好心辦壞事。孩子雖小,但做每件事都有其動機所在,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不要盲目指責孩子,而是要搞清楚他要幹什麼,接納孩子的小情緒。
第二, 不誇大事實
美美在屋子裡面吹泡泡,不小心打翻了媽媽準備的泡泡水,泡泡水灑了一地,弄濕了玩具和一些衣物。對此媽媽感到非常惱火,她拎出一件被女兒灑上水的裙子說:「這條裙子是限量版,特別貴,你給弄花了媽媽就穿不了了,這可是媽媽一個月的工資買的。」本來美美就害怕,現在更是嚇得連哭都忘了。
其實那件裙子並沒有那麼值錢,只不過是媽媽想通過嚇唬的手段起到威懾的作用,能減少美美再犯錯誤的頻率,但寶媽一定沒意識到這麼做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美美的恐懼情緒在加劇。家長不要誇大事實,錯就是錯了,多大的錯就是多大的錯,不要通過這種自作聰明的手段對付孩子。
第三, 不一味地講大道理
就像前文案例中那樣,歡歡打碎了杯子,媽媽的大道理都沒錯,比如說早就提醒過孩子不讓碰,女兒還小這種事讓大人做就行,說的全都在理,但在孩子犯錯後不顧孩子的情緒變化,一味叨嘮這些大道理,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孩子一點兒都聽不進去,因為她沉浸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家長的大道理無異於雪上加霜,讓孩子感到厭煩,情緒反彈嚴重的孩子還會因此和家長起衝突,效果並不好,很多時候都只是家長在傾瀉自己的垃圾情緒。
家長應該做的,是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讀懂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動機,把問題交給孩子自己去反思處理,而不是率先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追究孩子的責任。
為什麼說接納孩子的情緒比追究責任更重要?
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是感情動物,更強調內心的體驗。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內心世界更為豐富,也更為敏感。他們還沒有理性到能馬上聽進去家長的大道理,他們最需要被重視和解決的是情緒變化。
面對所犯的錯誤,或大或小,孩子不可能做到波瀾不驚,他們的情緒肯定會有波動,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和理解娃的情緒,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犯錯就可以不追究責任,而是說先要從情緒上幫孩子梳理一下。
困境之中,孩子肯定更希望聽到安慰的話語,如果能當時讓娃再試一次,他或許就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這樣做的好處是提高孩子獨立思考和動手實踐的能力,相信他們能自己解決問題,改正錯誤。而且家長針對情緒所做的疏導,也在無形中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和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做一個會調節情緒的孩子,做一個獨立性強的孩子,遠比家長一味追責,讓孩子口頭上承認錯誤還被嚇得戰戰兢兢要強很多。
總之,面對孩子的錯誤,有的家長著急追責,恨不得一下把孩子釘在恥辱柱上,這隻會更傷害孩子,也無益於問題的解決。如果能率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並給予孩子再試一次的機會,其實就是從情緒上和行動上在引導孩子改正錯誤,這樣做效果會更好。
※毀掉孩子性格的,不是打罵和離異,而是家長回家後這個舉動
※剖腹產後第一次下床什麼樣,樣子令人心疼,尤其在這三個時間段
TAG:糖果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