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夜色一刻值千金

夜色一刻值千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蘇寧財富資訊,作者 | 付一夫

香港,從來都是一座不夜城。

縱使夜再深,維港兩岸依然人潮洶湧,中環尖沙咀仍舊觥籌交錯,太平山頂始終熙熙攘攘,哪怕是東方漸漸泛白,街頭巷尾還能見到行人……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無不驚嘆於香港「夜間經濟」的繁榮。

事實上,不僅香港,全球範圍內很多城市都有夜間經濟。在我國,雖然夜間經濟的整體發展起步較晚,但崛起之勢有目共睹,近兩年,不少城市更是紛紛致力於點亮「夜的黑」。

例如,北京近期提出,每個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最高可獲支持500萬元,每個深夜食堂門店最高可獲支持50萬元,上海則出台了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而天津、成都、濟南等地也均有所動作。

不經意間,夜間經濟悄然站上了風口。

1

夜間經濟,又被稱為「夜經濟」、「夜景經濟」或者「晚間經濟」。這一概念的問世,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的英國,最初是為了改善城市中心區夜晚的空巢現象而提出。時至今日,夜間經濟的內涵遠比其誕生伊始更為豐富。

業內普遍認為,夜間經濟應具備三個特點:

其一,從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凌晨6點所發生的各種商業活動,這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夜市;

其二,主要業態涵蓋購物消費、餐飲娛樂、旅遊休閑、教育保健等;

其三,形式更為靈活,參與主體更加廣泛,與城市文化氣息緊密相關。

雖說「夜間經濟」的說法源自西方,但在我國,這種經濟形態並不新鮮。早在殷周時期的華夏大地上,就已經出現了夜市,只是內容與形式較為單一。

千百年後的唐宋時期,一些發達城市的夜晚,簡直可以用火樹銀花、菱歌泛夜來形容。有史料記載顯示,唐朝金陵(即今天的南京)的富人們「盛金錢於腰間,微行夜中買酒,呼秦女,置宴」;宋朝的成都則是遊樂之風盛行,形成「遨遊空閭巷」「車馬擁行道」的壯觀局面;臨安城(即今天的杭州)的夜市更是熱鬧非凡,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鮮魚豬羊、糕點蜜餞、時令果品,應有盡有。而明清都市中商業區的夜晚,常常是「千街錯綉」、「 燈火連晝」……

及至當代社會,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都市人群工作節奏的加快,繁忙的職場生活使人們需要更多的空間來宣洩與釋放,夜晚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休閑和娛樂的重要時間。再加上居民收入的普遍提升,以及小資、雅痞、丁克、布波等「新新人類」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不願被舊有的生活方式所束縛,於是,夜間活動漸漸成為了一種時尚與潮流,並促成了夜間經濟的繁榮壯大。

根據經濟研究諮詢機構TBR的研究,倫敦夜間經濟提供了130萬個工作崗位,年收入達660億英鎊,僅一個城市的夜間經濟就創造了英國全國總稅收的6%。在美國,居民已有1/3的時間、1/3的收入和1/3的土地面積用於休閑,而其中超過六成的休閑活動都在夜間完成。

我國也不遑多讓。商務部一份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有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晚上18~22時的銷售額佔比超過全天的一半。而滴滴出行2017年的城市交通出行報告也顯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下班時間普遍較晚,夜生活的時間也相應延長,各個商圈的夜間活躍度普遍較高。

這些從側面反映出,夜間經濟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許是因為如此,不少城市將目光投向了夜間經濟,並試圖將其做大做強。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地紛紛出台相關政策文件予以支持(參見下表):

在政策紅利的惠及下,夜間經濟的春天,悄然來臨。

2

夜間經濟之於城市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商家賺錢、民眾花錢那麼簡單。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各地發力夜間經濟,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用意。

一則,有助於進一步擴大內需。

擴大內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我國廣大居民的消費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不過,人們在夜晚的消費熱情卻頗為高漲。

數據顯示,北京王府井每天有超過100萬人的高峰客流是集中在夜晚,重慶有2/3的餐飲營業額實現於夜間,而廣州的夜間經濟更是貢獻了全市服務業營業額的55%;另一個更為直觀的感受是今年4月24日《復仇者聯盟4》的上映,當夜零點場觀影人次超過300萬,電影院周邊的酒店預訂數量也呈現出明顯的增長。

然而,很多城市的現實情況卻是,上班族大多具有消費需求,但白天困於工作繁忙而無暇消費。也正因為如此,通過支持夜間經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居民的消費時間,進而滿足並刺激城市餐飲、購物、娛樂、休閑、旅遊等服務領域的消費需求,同時也帶動了相關行業的成長,並促使城市在基礎設施與交通運輸方面的不斷完善,為城市更高層次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有力的支撐。

二則,有助於增加就業機會。

失業是一種「城市病」,與很多經濟社會問題有著或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因此解決失業問題意義重大。而夜間經濟相當於有效利用了時間的錯位,變相延長了經濟活動的時間,這便為很多潛在的勞動力提供了上崗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常常不需要新增太多的額外成本。

以零售業為例,由於線下門店、貨架等基礎設施都是既有的,延長營業時間無異於提高了各種設施的利用率,同時也為那些失業人群打開了另一扇養家糊口的窗戶。

不僅如此,人們還可以利用夜晚時分實現「二次就業」。比如,很多都市白領在下班後,會兼職滴滴司機;另有一些人在結束了白天的勞作後,會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擺攤夜市大排檔,等等。

三則,有助於提升城市軟實力。

夜間經濟的發展水平還是衡量城市生活質量、開放活躍程度、投資軟環境以及文化底蘊的重要指標;換言之,夜間經濟堪稱城市活力與吸引力的晴雨表。富有特色的夜間經濟,常常可以讓人領略到另一種風情,以及該城市文化與生活的縮影,而這也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例如,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廟,香港的蘭桂坊,澳門的威尼斯人……這些地方的夜間繁華,已然成為了城市名片;流連期間,人們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裡的包容、友好、活躍與魅力,與之相伴的就是對於這座城市的認同與讚賞。

相比之下,倘若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到了晚上八九點鐘就變得人煙稀少,這個城市大概率是稱不上發達的,而能夠給人留下的印象,勢必也不及夜景繁華的城市那般深刻與美妙。不信的話,可以對比一下北上廣深與三四線城市夜間景象與經濟狀況的差異程度。

四則,有助於體現以人為本。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對於生活於斯、奮鬥於斯的人們來說,城市不僅是寄身之所,更是心靈所依。特別是大城市中的上班族,當忙碌漸成常態,夜晚消遣慢慢成為一種精神寄託,用消費犒勞自己、以娛樂放鬆身心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選擇。

從這個角度來看,支持夜間經濟的繁榮發展,相當於是對當代城市居民日漸增長的需求做出了積極回應,也體現出了一種人文關懷。

與此同時,夜間經濟的發展還有助於維繫城市中的人際關係紐帶。我們知道,社交是人類的天性,不過在許多城市中,人際交往常常因種種因素的衝擊而變得膚淺與短暫。而夜間經濟可作為解題之匙,因為在夜晚,人們可以暫時放下白天的繁忙,三五成群地泡吧看球,擼串喝酒,敞開心扉。這也能在相當程度上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彼此更為親密,而城市生活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和諧融洽。

正因為上述種種,各個城市紛紛發力夜間經濟,也便在情理之中。

3

雖然不少發達地區的夜晚早已燈火輝煌,其他很多城市也都開始有所行動,但是總體上看,我國夜間經濟的發展依然處於起步階段。

具體而言,夜間經濟仍是一小部分城市的專屬,全國範圍內絕大多數地區尚且不具備發展這一經濟形態的條件和能力。即便有條件發展的城市,其主要業態往往也僅限於購物和餐飲,消費供給與消費場景相對匱乏,經常有人會遇上「夜晚想要休閑娛樂的心無處安放」的劇情。此外,多數人還固守傳統觀念,非但認為晚上參與經濟活動是不守規矩的表現,甚至還一提起「夜生活」,就與花天酒地聯繫起來,亦或是因此而瞧不起那些「夜貓子」們。

因此,想要推動夜間經濟的健康成長,除了發展本地經濟與提供正確的引導之外,還需要制定一整套科學有序的方案來予以配合。

或許,倫敦的發展經驗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參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其一,依託城市特色文化優勢。每個城市在經歷了漫長歲月之後,都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色,而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承襲,夜間經濟更是如此。在發展模式逐步趨同的今天,倫敦卻將夜間經濟的發展根植於歷史街區、活動空間和傳統習慣的土壤之中,在守住了自身特色的同時,還充分依託城市文化底蘊打造出了倫敦夜間經濟的品牌。

其二,政府部門積極推動。為了振興夜間經濟,倫敦專門成立了夜間經濟活動委員會,並特意預留出相關的公務員崗位,負責為居民打造更為安全的夜生活。同時,政府部門還積極和當地行業協會開展深度合作,為夜間經濟的發展出謀劃策。

其三,進行科學的規劃。在鼓勵當地商業參與其中的同時,倫敦市政府與科研機構共同研究探討如何保護和發展倫敦的夜間經濟,並致力於解決城市空間布局、治安管理、噪音控制、垃圾處理等一系列問題,如此既能滿足居民在夜晚的生活與消費需求,又能平衡從業者與其他居家人群的利益,確保城市各方和諧共處。

其四,改善城市交通運輸系統。繁榮的夜間經濟,必然需要有安全、便捷、舒適的交通工具作為保障。為此,倫敦市政府對於市內幾條關鍵線路實行24小時運營,這一舉措極大地便利了那些居住在市區之外的人,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居民夜晚出行活動的意願。

當然,除了借鑒英國的經驗外,我們還應結合自身的發展階段與特點,因地制宜地加以完善和升級。

考慮到當前居民消費升級的訴求,若想真正激活城市夜間經濟,我們理應充分挖掘本地夜間休閑資源、場所以及各種項目,加快培育影視、娛樂、旅遊、保健、體育等服務產業,營造更加豐富的夜間消費場景,不斷擴充夜間消費的「菜單」,並鼓勵商家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提供個性化定製產品。另外,在著力提升各種配套服務的同時,我們還應對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與環境污染等問題提高警惕,加強監管,進而為城市產業的良好發展與廣大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提供更好的環境。

4

話說回來,夜間經濟的興起還有另一層面的啟示意義,那就是夜間時段作為城市功能時間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已是越來越重要。而這,也給未來各個城市的發展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有必要將城市的「時域性」特徵考慮在內。

所謂的「時域性」,是相對於「地域性」而提出的,地域性通常指的是根據城市的地理、歷史、人文、文化特徵所形成的城市空間形態特點。

一直以來,國內外在推動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都是秉持地域性的空間規劃理念,即以空間資源的合理保護和有效利用為核心,從土地、海洋、生態等資源的保護到生產要素統籌,再到不同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結構的優化與效率的提升,皆是如此。

然而,夜間經濟的崛起告訴我們:在空間的維度之外,我們還可以用時間來分段規劃城市——因為白天和夜晚的城市,物質條件雖幾無變化,但形態和運行模式卻千差萬別,最典型的例證便是夜晚以消費性活動為主,而白天則是生產性活動的高峰。

按照這一邏輯,倘若能夠突破空間思維的限制,充分利用時間來規劃不同時段的城市發展內容,那麼勢必能夠進一步提高效率、創造財富、增進福祉。

畢竟是夜太美,不管危不危險,總有人黑著眼眶熬著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靈動科技齊歐:以AI為腦,讓機器人可以用眼睛「看」世界
日本操作系統,如何被美國超級301法案架空三十年?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