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何在盛年退位,以退為進重新掌權而已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皇帝只是將其作為工具。皇帝並沒有真心實意地推行變法以及真心實意地信任王安石。
(1)做臣子變法成功的第一條件是得到皇帝的絕對支持
中國變法特別是具備一定創新性的變法,如果沒有皇帝地支持,不可能成功。皇帝支持就是使其有了剷除反對者的能力。任何人都會害怕,久而久之,變法成果出來後,支持的人越來越多。
比如商鞅,在商鞅變法中,不管你是誰、不管法律是否合理,法律就必須嚴格執行,沒有商量餘地。因此,大家就只能忍著,時間長了,雖然殺了商鞅,但是,秦王和許多人都覺得變法挺好,也就是大臣和百姓們習慣了這種約束,所以也就沒有推翻商鞅的變法。
王安石則不成,宋神宗對其更像是用以制衡群臣的工具。宋神宗更多的是站在群臣之上,拿臣子們當作棋耍。
(2)臣子變法成功第二點就是用人得當
用人是執行變法,使之能儘快出現效果、最大化地降低變法不足的保障。君臣在齊心變法的情況下,能否找到得力的人去執行,就是關鍵。
如果找到的人貪贓枉法、看人執法、為了權力才去變法等等那就完了。不幸的是,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用人不當就是一大軟肋,宋徽宗手下眾多的大臣如蔡京、高俅等人都聲稱是其信徒,正是因為用多了這樣的人,使得變法一開始就出現了問題。
惹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甚至交趾入侵宋朝都是以:解救中國老百姓出王安石魔爪,共享堯舜天下為借口。
最後一點,我們簡要地說一下。每項變法都是對固有思想的破壞,那麼,王安石時期則是儒家治國成為「真正一股獨大」的時期,他無法對舊思想進行徹底破壞。商鞅時期則是沒有固定的一股獨大時期,因此很容易創立新的思想。
(3)儒家既得利益階層,捆綁宋朝全民思想:宋統治者用金錢、複雜官制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官場」,防止因「放棄千年歷史責任」而導致的思想不滿,用物質收買靈魂
趙匡胤有感於「武將治國」特別是「藩鎮割據」下的災難,有意識地抑制武將發展。但因為宋朝正處於「擴張」階段,太祖太宗兩朝雖然抑制武將發展,但也並非向後世皇帝那般「輕武甚至辱武」。
由此,宋朝統治者用「金錢」收買文武,以雜亂的官制來吸引更多的人進入政府,由此,造成「三冗」問題沉重。
※胡雪岩一個商人而已,不必過分拔高
※宋元明清被統治者的社會地位,從來就沒變化過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