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滄州鐵錢尋訪記

滄州鐵錢尋訪記

滄州鐵錢尋訪記

滄州鐵錢尋訪記

文、圖|鏡心泉

對於河北省滄州地區出土的巨量鐵錢早有耳聞,遺憾的是一直沒有機會去參觀。不久前,承兩位泉界同好盛邀,尋訪至滄縣舊城,筆者有幸得見真容。驚嘆之餘,諸多相關問題縈繞腦際——這批鐵錢出土的時間和地點?涵蓋了哪些品種、數量有多少?是否為本地鑄造?其性質是什麼?我們能否從它背後窺見北宋貨幣流通的狀況?此外,不得不提及的是,這批錢幣的發現十分重要,但卻未曾見到相關報道,因而無法引起研究重視。

發現地點與著錄情況

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滄州鐵錢一共兩批,分為南、北兩個錢庫,均發現於滄縣舊州古城內,發現時間大概在1997年。其中,北錢庫共出土48噸鐵錢,全部銹結成垛,呈大塊狀,現主要存放在舊城鐵錢庫展覽館和滄州博物館中。南錢庫的鐵錢垛尚埋地下,地面僅露出一部分。據當地人描述,還有三處鐵錢發現區域,但數量不多,分散在附近周圍地區。

滄州鐵錢尋訪記

鐵錢垛中的「聖宋元寶」篆書錢

滄州鐵錢尋訪記

依稀可見的「政和通寶」篆書錢

滄縣舊州古城位於滄鹽公路一線,東北距離今滄州市區18公里,北靠京津、東臨渤海。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始立,置浮陽,屬幽州渤海郡。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分冀州、瀛洲之地,置滄州,此為滄州名之伊始。隋唐之際浮陽改名為清池,州治駐地未變,五代至明初州治固定為舊州。明代,滄州隸屬北平布政司,洪武二年(1404年),將州治遷徙至長蘆鎮(今滄州市區),清池縣一同併入。此後,舊州治所遂廢,今名為舊州鎮。值得一提的是,鑄造於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的「鎮海吼」鐵獅子,也發現於此。鐵獅子身長6.26米、寬2.98米、通高5.47米,重達32噸,是我國年代最久、形體最大的鑄鐵獅子,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錢庫的發現位置就位於距離鐵獅子東幾百米的地方。

滄州鐵錢尋訪記

舊城鐵錢庫展覽館室外的鐵錢垛。

滄州鐵錢尋訪記

舊城鐵錢庫展覽館室內鐵錢的堆放狀態。

滄州鐵錢尋訪記

今舊州鎮鑄造於後周廣順三年的「鎮海吼」鐵獅子。

滄州鐵錢尋訪記

民國《滄縣誌》記載的舊州鐵錢發現情況。

實際上,舊州古城出土鐵錢並非始於1997年,而是民國時期就有發現。成書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的《滄縣誌》卷十三「事實志·金石」記載:「鐵錢在舊城開元寺北,名鐵錢庫。錢文皆崇寧、大觀、政和、宣和年號。惟歲久凝結為一,不可復分。」由此可見,上個世紀以來,滄州地區一直有過鐵錢出土的記錄,而且數量繁多,大都呈塊狀批量發現。至於出土地點,均不出古城範圍之外。

種類與數量

依據上引《滄縣誌》的記載,滄州地區出土的鐵錢一共涉及到四個年號的鑄錢,按照時代順序,依次是崇寧、大觀、政和、宣和,均為宋徽宗的年號。現在鐵錢庫展覽館印製的宣傳手冊上也是這樣介紹的。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首先,通過我們細緻的觀察,這批鐵錢發現有「聖宋元寶」字樣。其次,從實物觀察,我們沒有見到宣和鐵錢,而且依據史籍記載,如《皇宋十朝綱要》卷一七云:「政和七年八月,丙子,罷京東西、河北路坑冶鑄錢司。」可見,政和年間,朝廷已經取消了河北地區的鐵錢流通權,之後的宣和年間根本不可能繼續鑄造鐵錢。現在已經發現的宣和鐵錢主要行使於四川路和陝西路,也很難流通到河北地區。因此,我們認為這批鐵錢中是不應有宣和鐵錢的。

那麼,這批鐵錢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呢?我們通過隨身攜帶的測量工具,得出了單枚錢幣的數據,平均直徑約2.7厘米至3.5厘米,穿孔直徑0.6厘米至0.9厘米,厚度0.04厘米。由於鐵錢全部鏽蝕在一起,導致無法稱量單枚重量。但我們可以從上述數據進行推測。數據表明:滄州出土的鐵錢均為折二錢,實物中也沒有小平錢的發現。大家知道,北宋鐵錢的重量大都較為統一,折二錢的重量大約維持在8克至15克之間。我們取一個平均值,則為10克。那麼北錢庫出土的48噸鐵錢,就包括了480萬枚單個鐵錢,這個數量是十分驚人的。

來自何處

這批鐵錢是否由滄州本地所鑄造?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依據史籍記載,北宋時期滄州地區並無鐵錢監,這裡的錢監,也就是鑄幣廠。北宋時期,河北路能夠鑄造鐵錢的錢監只有一處,即磁州裕民監。據南宋人周必大《省齋文稿》記載:「大觀初,河北置糴便司,且鑄夾錫鐵錢。都轉運使梁公子美聞公才,辟監磁州裕民第二監。」由此可見,磁州在大觀年間有兩個錢監,分為第一錢監和第二錢監,均鑄造夾錫鐵錢。除此之外,河北地區再無其他錢監設置。

所謂夾錫鐵錢,是在鑄錢使用鐵原料的基礎上,添雜鉛錫,使鐵變脆,無法重新熔鑄,轉化為兵器使用。北宋末年,有人發現北方少數民族開始購買宋朝發行的鐵錢,以供鑄造兵器使用。為了不至於國內鐵資源的流失以加強敵軍的勢力,北宋朝廷於崇寧二年開始推行夾錫鐵錢。

滄州地區發現的鐵錢,也應是磁州錢監所鑄造的夾錫錢。史書上明確記載,磁州錢監鑄造的鐵錢供應整個河北路使用。此外,還有人認為,這批鐵錢是整體由磁州地區通過船運而來,目的是為了支付給北方的遼國,用於贖回被遼所佔據的幽雲十六州的費用。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經不起歷史考證和仔細推敲。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宋遼戰爭始於979年北宋北伐,終於1004年雙方簽訂《澶淵之盟》。兩國約為兄弟之國,結束了長達25年的對峙局面。而滄州地區發現的鐵錢,大都為宋徽宗時物。北宋晚期的鐵錢怎麼可能用來支付宋初的費用呢?這肯定是不對的。

滄州鐵錢尋訪記

「大觀通寶」僅可見「大」字

滄州鐵錢尋訪記

北錢庫出土的48噸鐵錢,經過粗略計算約有480萬枚單個鐵錢, 這個數量是十分驚人的。

背後的秘密

數量如此龐大的鐵錢,究竟是用來作什麼的?實際上,它就是一處北宋滄州官府的窖藏。我們在鐵錢出土地點的附近區域找到了兩處古代建築遺迹,遺迹中發現有三合土、瓦當及繩紋磚建築構件。在北宋統治時期,三合土僅用來建築官府和城牆,因而筆者認為這裡就是當時縣衙的所在地。開元寺也位於北面幾百米的位置。此外,出土鐵錢的地點很早就被稱為「錢庫」。綜上,此處應為北宋滄縣官府的一處錢窖。

自北宋夾錫錢發行以來,由於鐵價相對低廉,因此諸錢監加快鑄錢進度,使市場上的鐵錢日漸增多。《宋史》卷一八〇《食貨志·錢幣》記載:「歲月增多,以鼓鑄無窮之錢,而供流轉有限之用,更數十年,積滯一隅,暴如丘山,公私為害。」可見鐵錢的大量發行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導致無論是官家還是私家,都保存有數量巨大的鐵錢,而且無法正常流通,故積滯在一起,成堆存放。朝廷迫不得已,於政和七年宣布停止夾錫錢的流通。

汪藻《浮溪集》收錄一方趙君墓誌,墓志銘記曰:「知河間縣,先是河北行夾錫錢,而有司調民賣白金甚急。居無何,錢幣改議,議者謂君錫錢積之官,糞土耳。」通過這裡的記載,我們便可以理解今天發現的滄州鐵錢了。在當時,由於鐵錢的價值低廉,被人視為糞土,在退出流通領域之後由於作用不大,便被成堆堆放在官府之中,久而久之便凝結在一起,便演化為今天的模樣。這也許就是滄州鐵錢背後的秘密吧!

本文選自

2019年第5期《中國收藏》雜誌

欲知詳情請移步微店購買當期雜

滄州鐵錢尋訪記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官方微店,贏取讀者福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