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市場合作推動中國夥伴關係建設新發展
2019年6月17日,第十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期間,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寧吉喆副主任與英國國際貿易部投資部長斯圖爾特在國務院胡春華副總理和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的見證下籤署中英《關於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英國成為中國正式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又一重要的歐洲國家。根據該備忘錄,雙方將積極推動中英兩國企業、機構按照企業主體、市場原則在第三方市場開展務實合作,並重點推動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融資合作項目。第三方市場合作已經成為中國開展國際合作的新抓手。
「第三方市場合作」是中國首創的國際合作新模式,致力於將中國具有優勢的產能和裝備製造、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進行有效對接,從而實現多方共贏。自2015年6月中國政府同法國政府在《中法關於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聯合聲明》中首次提出「第三方市場合作」這一概念以來,已經在國際社會中得到了積極響應,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逐漸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亮點所在。除英國之外,目前,中國已經同法國、日本、荷蘭、瑞士、加拿大、新加坡、比利時、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發達國家就第三方市場合作簽署了聯合聲明或諒解備忘錄,與有關國家推動設立了第三方合作機制和第三方市場合作基金,涉及基礎設施、能源、金融、環保、農業、氣候變化、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已經在一些大型項目中取得了積極成效。
當前,中國已經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多層次的夥伴關係,並且不斷推進夥伴關係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一直以來,夥伴關係的建設和發展主要是在兩國關係框架下進行,旨在堅持協商、協作、互利、共贏的原則下,加強和深化兩國在經濟、金融、安全、科技、旅遊、環保、人文、教育、衛生、地方、能力建設等各領域的合作,維護和拓展兩國共同利益。第三方市場合作作為一種創新實踐,推動了中國夥伴關係建設的新發展。
推動夥伴關係外向化發展
夥伴關係往往被視為一種基於共同利益、通過共同行動、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建立的一種獨立自主的國際合作關係。中國目前與世界各國構築的夥伴關係網路大多是內向化發展,兩國關係的發展主要依託雙方彼此之間的合作,第三方市場合作致力於兩國比較優勢的結合,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共同服務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要。發展中國家從中既能得到來自中國物美價廉的產品和中高端製造能力,又能獲得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從而使獲取的產品和服務具有更高水平、性價比和競爭力。因此,第三方市場合作對於加強和拓展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深化雙方夥伴關係的內涵具有積極意義,使雙方合作由內向化向外向化拓展,為中國與發達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新的路徑。
推動夥伴關係全方位發展
第三方市場合作堅持企業主導、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因此,新的夥伴關係涉及更多維度,不僅涵蓋政府之間的合作,同時包括公私夥伴關係和企業之間的夥伴關係建設。企業是在第三方市場開展經濟貿易合作的主體,第三方市場合作促進中外企業就具體大型項目對接進行有效溝通,在聯合投標、共同投資、合作生產、共同開發等方面加強合作,發揮協同效應,以避免惡性競爭,從而獲得更大的工作效率和綜合收益。兩國政府則發揮協調和引導作用,為雙方企業結合各自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搭建對接平台。比如,中國已經同日本、義大利、奧地利等國舉辦了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推動企業間務實合作與項目對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資司為更好推動第三方市場合作,多次組織召開中資企業、金融機構、跨國公司參與的專題座談會,聽取合作的進展情況和有關建議。同時,各方政府之間還積極通過政策溝通,致力於解決國家之間的規則、規制和標準障礙問題。
推動夥伴關係多邊化發展
在第三方市場合作中,各方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基礎上開展合作,有效銜接各國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發展訴求,促進全球產業鏈的深度有機融合,並在融合過程中推動產業鏈的升級。由於各方之間往往互為夥伴關係,第三方市場合作促進了夥伴關係由雙邊向三邊延伸的可能,以產業鏈深度融合為核心的互利多贏新夥伴關係或許將成為夥伴關係建設的重要內容,使各國在共同發展中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更高質量發展,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能。
當然,第三方市場合作仍舊面臨著一些難題,比如,如何協調各國的規則、規制和標準的差異,中外企業之間如何更好地結合各自的比較優勢,如何有效滿足第三國的發展需要等等,這些難題都將在政府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充分溝通與互動實踐中慢慢加以解決。第三方市場合作不僅深化了傳統的國際分工模式,推動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中國三方優勢互補、共同受益,也為中國的夥伴關係建設賦予了更深厚的內涵。在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從總體布局「大寫意」轉向精雕細琢「工筆畫」這一形勢下,以攜手同行為宗旨的第三方市場合作為國際經濟合作新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範本。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
※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學理化
※中部發展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