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豆瓣8.6,這部10年前的紀錄片,雲集20位頂級大師,佔據了設計界的半壁江山

豆瓣8.6,這部10年前的紀錄片,雲集20位頂級大師,佔據了設計界的半壁江山

之前象君給大家安利過一部紀錄片

《Rams》

讓整個設計界足足等了三年

豆瓣評分高達9.1分

看過的網友紛紛表示:建議全文背誦!

導演Gary Hustwit也是紀錄片《Helvetica》的製作人,曾在2010年掀起一片字體熱。

同時期拍攝的設計三部曲之一《Objectified 設計面面觀》,被稱為「設計師必看」的紀錄片之一。

片名的每一個字母,都代表了一個作品,最直觀的是尾部的字母形狀就是一把著名的Panton椅

維爾納·潘頓設計的Panton椅

片長僅75分鐘,一共探訪了20餘位世界頂級的設計師,運用實錄的鏡頭讓我們彷彿與大師真實的面對面交流了一番。

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祥,他們的設計甚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比如:

蘋果首席設計官喬 納森·伊夫

德國工業設計之父 迪特·拉姆斯

MUJI設計總監 深澤直人

寶馬首席設計師克里斯·班戈

......

整部紀錄片圍繞工業設計這個主題,範圍從一把牙刷到各種大型機器,帶你了解到底什麼是設計,如何做設計以及設計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設計離我們很遙遠嗎?NO!

什麼是設計?這樣的問題突然擺在面前,我相信90%的人一時間都說不出來。

我們幾乎從未想過這個問題,平時我們認為的設計,是只有專業設計師才會接觸到的事情。

漢斯·瓦格納(Hans Wegner)和他的椅子們

然而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路。其實,設計與每個人都是密切相關的。

每天從我們醒來的那一刻開始,周圍接觸到的幾乎所有東西,都經過了或多或少的設計。

像燒水壺、餐具、麵包機、垃圾桶……

小到早上刷牙用的牙刷、梳頭髮的梳子、淋浴的花灑……

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就是設計本身。看似平凡的用具,都是歷代設計大師的思維凝聚。

設計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並且都是經受過時間考驗的大師之作。只是我們從未認真去思考過,以至於都沒有察覺到它們是被設計過的。

深澤直人就是運用這種「無意識設計」的理念,將設計完美融合在了我們的行為中。

這款長了鞋底的包包(Sole Bag)就是當你拎累了,你可以毫不猶豫把它放在地上,不會傾倒。

好的設計會蘊含故事讓你解讀,比如這個小日式牙籤:

頂端的圈槽,把它折斷,就表示牙籤已被使用過;被折斷的部分,還能充當擱置台,這就很符合日本的飲食文化。

你可能完全感受不到它被設計過,就是這麼巧妙。

至於什麼是好設計,我們無法從單一層面來評判好壞。所以迪特·拉姆斯提出了他認為的好設計應該遵循十大原則,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設計十誡」,以供我們參考和檢驗。

如何開始做一個設計?

大量調研?收集數據?然後盡量滿足多數人群。這是我們在學校、工作中常用的設計思路。

這部紀錄片為我們講述了做設計的兩個思路

Smart Design的高級工業設計師向我們展示了第一個思路:修枝剪的設計案例。

首先找到市面上所有已經出現的產品,親身使用進行對比測試分析。

在體驗了多數產品後,用手套標註,找出主要的受力點。

根據受力點,將原本直線型手柄雕刻出了合適的握持區域,來解決過重而造成工具脫手的問題。

僅一個小的改動,使用起來不僅省力,同時操作也更加安全。

產品要和人打交道,在設計中要更多關注到人本身,才能讓用戶獲得好的體驗。

那反過來考慮呢?

德稻設計大師方墨山在做設計的時候,用的就是相反的設計思路

方墨山設計的OXO 的「好握」系列

他從尋找「極限人」的角度著手,例如設計一款削皮器,如果連關節炎患者都可以安全使用的話,那普通人也能很好地使用。

傳統的削皮器(下)改良後的削皮器(上)

兒童繪畫時會選擇更粗大的蠟筆,因為更容易握住。同理,這款削皮器也通過加粗握柄來增加它的握感。

設計師在調試手柄的尺寸,比照了各種材料的舒適度之後,最後找到了一個最佳尺寸。

設計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知道了什麼是設計,如何做設計,紀錄片還為我們講了設計未來的方向。

要找尋未來,必先了解歷史。紀錄片里從把現代設計的發展分成了三個維度。

形式追隨形式

早期的設計,比較注重產品的形式,更多關注產品的外觀。

美國粉紅狂熱愛好者Karim Rashid,就憑藉其簡潔和造型大膽的風格而聞名。

Woopy 扶手椅

擁有一種流暢的形狀,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它的線條都非常優美。

Ottawa餐椅

設計靈感來自於大自然的葉子,是一種極簡的弧形設計。

形式追隨功能

第二階段,形式追隨功能的時代。在紀錄片中,蘋果首席設計官喬納森·伊夫,就舉了一個很好地案例。

第一台iMac(左)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腦技術只能做出球形顯像管,因此,第一台iMac電腦造型是球型的。

隨著顯示器技術的發展,液晶顯示屏越來越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電腦基本都是扁平狀。

工程師出身的老戴森曾經說過 ,「設計應源自於功能的改進,設計應該是要研究如何改進物件的性能而不僅僅是外觀。」

戴森所生產模型都經過嚴格的測試,幾乎可與汽車和航空航天工業相媲美。戴森公司的設計師都被稱為「工程師」。

他們始終專註人們生活中的小問題,然後全身心投入去解決它們。

也難怪為什麼戴森的產品價格非常不友好,但每每出新品都是一堆人吵著要買,剛上架就告罄。

交互設計

之後,現代筆記本之父比爾·莫格里奇帶領我們走進一個新的領域,即交互設計。

他設計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是現今輕薄筆記本的原型。

在使用GRiD Compass第一台樣機的時候,莫格里奇形容自己被「機器吸進去了」,因此他開始尋找人與屏幕背後之間的關係。

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GRiD Compass

如今,交互設計的使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很普遍了。

我們日常的網上購物、在線點單等。每一次點擊屏幕, 我們其實都和機器背後的程序發生了互動。

近幾年,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比如智能掃地機器人、一些人工智慧設備(比如天貓精靈、小度)。它們的出現,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設計讓生活更便捷

Roomba定時智能機器人

小度人工智慧音箱

看完整部紀錄片我們會發現隱藏在物體之下的創造力,所謂設計是用「工業」的方式實現批量化生產,成功的設計最終會走向商業。

像宜家和MUJI等品牌,把設計作為企業的「附加值」,批量生產後進行銷售,讓更多的人享受到設計帶來的便利。

在設計師們的不斷努力之下,未來肯定還會出現更好的設計,為人們創造一個更加舒適安逸的環境。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象工業設計 的精彩文章:

能進互聯網公司的個個都是人才
全世界高水準的混凝土房,藏在中國四線小城裡,驕傲!

TAG:普象工業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