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小扎想給世界發錢,但這價值可能還不如Q幣

小扎想給世界發錢,但這價值可能還不如Q幣

虎嗅原創組作品

作者丨李玲

6月18號晚,Facebook官宣了發幣的消息。幣名「Libra」,意為「天秤座」,象徵著平等與公正。2天過去,這個擔負著去中心愿景的數字貨幣體系構想聚焦了國內外一線媒體以及公知們的視線。

馬化騰說技術很成熟,難點在監管。王興說策略很清晰,先把200多個弱國的貨幣系統替換掉,剩下的隨機應變。

根據白皮書給出的關鍵信息,技術流和邏輯流分別指出了難點和痛點。「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構想,難點是怎樣在現有監管下實現,痛點是「搞定」200多個小國家代表的錯綜複雜的利益體。

Libra錨定的是多國法幣組成的「一籃子貨幣」,BBC的報道中稱其為「GlobalCoin」。你可以把Libra理解為Q幣,1Q幣等於1美元,你可以用它在QQ系統內買任何等價物。Libra目前有涵蓋投行、移動支付、出行、電商等領域的28家合作機構。也就是說,只要你的Facebook賬戶里有Libra,你就可以用Libra在上面提到的場景使用。

涵蓋國家多不是問題,就像如果Q幣能在淘寶上買貓糧,我也願意。但問題是,馬雲願意嗎?同理,那些被Libra替代的國家的金融機構願意嗎?

成為全球貨幣之前,扎克伯格要面臨的首次考驗,是即將來臨的7月美國聽證會。借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連這是個什麼東西都還沒搞清楚,怎麼就開始暢想了。」

可以預見的是,即使擁有27億人的數據,扎克伯格的區塊鏈構想依然是個「加密貨幣烏托邦」。

距加密貨幣理想國,還差150年

Facebook發幣早已不是新聞,最終成品也沒讓關注者失望——足夠有噱頭。宏大的構想和難以逾越的監管鴻溝引發了數輪話題和討論,但「無國界貨幣「的設想,更像是扎克伯格自己的理想國,尤其在Facebook已經不被信任的情況下。

即使目前各方消息都透露扎克伯格已經提前和美國相關監管機構「打過招呼」,仍有不少機構的重要人士公開表示了質疑。

在宣布發幣的同一天,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Maxine Waters公開表示,Facebook應該停止Libra的開發,等監管了解Libra的真正作用,評估可能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的影響後再做決斷。美國參議院下屬的銀行委員會(Banking Committee)也在同一天宣布,將在7月16日舉行聽證會,以Facebook創建的全球數字貨幣計劃Libra為主題。

距離「泄密門」不到一年,7月16日,Facebook將再次成為聚光燈下的主角。只不過,此次接受拷問的對象,從小扎換成了Facebook的區塊鏈業務負責人David Marcus 。

一方面,國內幣圈自嗨式的吹捧,足以證明Libra符合區塊鏈信仰者心中對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體系的想像;另一方面,無國界貨幣和金融基礎設施,遭到國際權威機構的爭相質疑。顯然,後者的表現更符合一個新生事物所要面對的正常情況。

金融體系如此成熟的美國監管都如此謹慎,並非沒有道理。Libra白皮書中關鍵問題並未明確,發幣機制、幣的購買與資金處理,幣的價值錨定與兌換規則,以及管理節點的錢、權、責對應關係等,每個都對應著Libra的性質和對應的監管。因此此文不對不確定情況下的監管做探討。

可即使拋開白皮書中言辭模糊的部分,就「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的表面意思來看,只充當第三方支付中介幣的Libra,也面臨不少問題。

Facebook在2018年年末內測試WhatsApp的支付功能,因此在扎克伯格公開布局區塊鏈的時候,輿論預測Facebook發行的數字貨幣會用於旗下Messenger、WhatsApp和Instagram的內部流通,就像Q幣能買QQ秀和騰訊系遊戲道具一樣。

如今, Libra將主要的功能集中在內外部多場景的交互支付使用上。目前加入的28家機構中,比較熟悉的有Mastercard、VISA、PayPal、Uber、eBay等國際知名度較高的公司。這也意味著,Libra的功能,用戶充值法定貨幣買Libra,用Libra付賬單、打車等,延伸到更廣的提現、匯款等場景中。

但問題在於,這個模式真正的難點在於Libra是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即使能夠使用,也要基於法定貨幣設定價值。而Libra不是1:1錨定某個法定貨幣,是一攬子貨幣。充值成Libra問題不大,可要將Libra提現為不同國家的法幣,就需要建立一個將Libra兌換成不同國家貨幣的匯款機制。

這個目標多龐大呢,參見世界最大的國際匯款公司Western Union,其建立一個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轉賬金額3000億美元的全球電子匯兌金融網路花了150年。

毫不誇張,Facebook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

別忘了扎克伯格的「壞出身」

「泄密門」的用戶怨氣還未平息,扎克伯格在此時提出全球貨幣計劃,看似意圖難以捉摸。

為什麼Facebook的隱私缺陷已經被公認,還要做國家貨幣這類的金融業務?隱私保護方面異常嚴格的歐洲相關政府人士也發出質疑,Libra將使Facbook在控制個人數據的基礎上增加金融信息,用戶隱私面臨更多風險。

Facebook區塊鏈負責人David Marcus回答彭博社提問時回答,現在是最佳時刻,因為Libra採用的是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各個利益方一起來維護,各自只佔1%的控制權。

這個做法很聰明。Libra由Libra Association管理髮行,而後者的組成由Facebook主導。也就是說,Facebook將幣的發行管理權賣給其他機構,按照100個機構,每個機構最低1000萬美元的設定,Facebook融到至少10億美元的同時,洗脫了窺探甚至操控用戶隱私的嫌疑。

官方名義上,Libra Association是非盈利組織組成的自治機構。但誰願意花1000萬美元買個慈善名號呢?

白皮書中寫道:Libra Association會優先給協會成員加密貨幣,鼓勵成員在自己的生態內使用 Libra 進行支付並將其推廣。作為Libra最重要的組成部分,Libra Association的目的是管理和協調Libra的生態發展,制定生態管理框架的規則。也就是說,以後Libra具體的分配獎勵,都由Libra Association決定,其本質上是一個利益分配團體。

為了證明動機純良,Facebook將Libra的公司主體Libra Networks註冊在瑞士,一個對加密數字貨幣相對友好的中立國。但白皮書也寫了,鼓勵 Libra 在合規交易所上架交易。這恐怕是每個幣圈人都熟悉的常規操作。

上線交易還能維持價格穩定嗎?扎克伯格大概也不敢保證。

有人將Libra看作扎克伯格建立超主權的去中心化貨幣體系的理想實現。他有沒有如此崇高的理想沒人知道,但你可以回顧一下他的發家史。

作為精準推薦的鼻祖,Facebook利用用戶個人信息形成用戶的精準畫像,投其所好,才成就了如今的5000億美元市值。廣告至今仍是Facebook收入的主要來源,用隱私賺錢,成就了如今的扎克伯格。

另外,Facebook萌生於扎克伯格一個帶有惡作劇性質甚至膚淺的舉動——2004年,他盜取哈佛大學學生的照片,搭建一個以選出校花為目的的網站,後來差點因為侵犯個人隱私被學校退學。

發展至今,Facebook已經成為一款國際性社交軟體,擁有27億活躍用戶是它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就目前來看,僅僅是做第三方支付中介,Libra也有難以跨越的門檻。

牌照有了嗎?監管同意了嗎?合作的機構談好了嗎?涉及如此多的國家和利益體,即使是坐擁27億活躍用戶的扎克伯格,也難以預測結果。

且不說這些客觀阻礙,主觀上,Libra自己或許也沒做好準備。實際上,Libra的初始想法來源於其區塊鏈負責人David Marcus。

David Marcus入職Facebook前,在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Coinbase任職,就此產生了利用區塊鏈技術重造支付系統的構想。也是2018年年初,扎克伯格第一次透露自己對區塊鏈、加密貨幣有所關注,想要用加密貨幣「向人們賦權,將利用區塊鏈技術對Facebook進行改進。

「(David Marcus)跟扎克伯格關係很好,也建立了信任,遊說扎克伯格很久才同意這個項目。」一名Facebook前員工稱,Libra在2018年就已開始立項,技術嘗試花了很多時間。項目甚至一度停擺,在扎克伯格的力挺下堅持下來,至今也只給出一個構想而已。

取代微信、支付寶?不是沒必要,就是沒條件

「子彈」飛至現在,「美國藉機重塑世界金融體系,中國數字貨幣進程再退一步」的論斷也出現。不得不承認,腦洞有多大,世界就有多精彩。

很多人對Facebook寄予了厚望。昨天去參加一個業內交流,一位 Facebook 前員工甚至用「打破舊世界」來形容Libra。

在區塊鏈概念引進中國後,技術的作用被過度神話,導致區塊鏈一度成為圈錢的工具。國際巨頭的進入引人遐想可以理解,但區塊鏈技術的價值體現在更具體的場景上早有例子。比如騰訊基於區塊鏈的發票,螞蟻金服的跨境轉賬匯款。當然,Facebook這次也沒有例外,引入出行、電商等具體場景。

也有人認為,中國移動支付領先的狀態讓 Facebook 有了「抄襲」中國企業的想法。中國的移動支付普及率居世界第一,對外輸出技術的案例不在少數。但就像馬化騰的評論,「技術都很成熟,」關鍵看監管是否允許而已。

拋開中國監管對發幣的限制來看,幣圈都已開發出一鍵發幣的功能,騰訊、螞蟻金服發幣沒有任何技術門檻。但發幣的意義在哪裡呢?

Libra 有其合理性。至少在金融體系失效的國家,比如需要背著一麻袋紙幣去買日用品的辛巴威,虛擬貨幣的使用方便又快捷,Facebook背書的 Libra 作用堪比比特幣。

Libra白皮書中稱,美國零售業由於使用現金,每年產生400億美元經濟損失;那些沒有銀行帳號的美國人,每個月的生活支出比銀行用戶多4美元——言下之意,有了Libra ,你可以省不少錢。而Libra如果在全世界範圍內提供金融服務,能夠多創造3.7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後面這個數字是怎麼算的不清楚,但將金融活動轉移至線上就安全嗎?英國2017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網路攻擊平均每年造成經濟損失530億美元。

Libra存在的必要性還在於,解決世界上無法享受金融設施的群體的金融需求。在移動互聯網全球普及率超85%的2017年,仍有17億人沒有銀行賬戶。這個數字代表著,手機可以代替傳統的銀行站點,成為新的金融基礎設施。

現實情況是,沒有銀行賬戶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人數達2.24億人;第二名是印度,總數1.9億。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把Facebook當作首要社交通訊工具的國家,大都是金融基礎設施覆蓋率極高的發達國家。反之,在人口數量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尤其是中國和印度,Facebook的用戶並不多。

印度13億人口中,1/3生活在城市。2016年,印度網路覆蓋率為35%,也主要集中在城鎮。也就是說,享受不到金融基礎設施的,是少數極度貧窮落後的農村地區。那麼問題來了,連當地政府都無法滲透的地方,Facebook憑什麼能覆蓋呢?要知道,Facebook在印度的用戶量級只有千萬,沒有銀行賬戶的印度人卻多達1.9億。

此外,Libra應用於上述場景還需要兩個前提。第一,用戶有智能手機,有數據連接,隨時可以使用 Facebook ;第二,保證Libra本身的價格穩定(全球範圍內)。 硬體、軟體都跟上,Libra的作用也僅限於此。

至於那些挑戰美元霸主地位的說法,看客還是壓壓驚。畢竟,這場行業盛宴最終難免成為幣圈的慣常自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Slack選擇「直接上市」,底氣在哪?
比特易創始人自殺事件:百倍槓桿的致命誘惑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