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門到放棄,一文回顧谷歌平板史
跌跌撞撞 9 年時間,谷歌終於宣布放棄自己的平板電腦業務。
6 月 21 日,谷歌資深副總裁,設備及服務負責人 Rick Osterloh 在個人推特上宣布了這一消息,他談到谷歌硬體團隊將專註打造筆記本電腦,未來會繼續支持其它合作夥伴開發平板電腦,而外媒 Business Insider、Computer World 則確認了谷歌將不會再繼續自己的平板電腦業務。
不論對用戶還是谷歌,這都不算是一個好消息,考慮到谷歌在之一領域投入的時間之長、精力之大,走到今天這一步不免讓人遺憾,也因此會有更多疑惑:為何做了這麼多努力谷歌仍然無法成功?在這條路上究竟谷歌遇到了什麼問題?未來還有沒有新的機會?
帶著這些問題,不妨和極客之選(公眾號 GeekChoice)一起來看看谷歌平板電腦的歷代產品,也許答案就在其中。
Motorola Xoom
發布時間:2011 年 1 月
於 2011 年 1 月在 CES 亮相的摩托羅拉 Xoom 可以算得上是 Android 平板陣營第一槍,而這款產品也是谷歌在平板電腦上正面對抗蘋果 iPad 誕生的產物。
原因很簡單,Xoom 是第一款搭載 Android 3.0 蜂巢系統(Honeycomb)的平板電腦,這一新系統不僅擁有針對平板電腦的全新用戶界面,還加入了改進的任務切換和通知界面,書籤同步和自動填充表單也第一次出現,相比當時的 iPad 來說非常有特色。
硬體配置上 Xoom 也不屬於 iPad,一塊 10.1 英寸、1280×800 解析度的顯示屏,相比 9.7 英寸、1024×768 解析度的第一代 iPad 來說強悍不少,處理器採用了 1GHz 雙核處理器 Nvidia Tegra 2 T20,再加上 1GB RAM 和 32GB ROM,這在當時是非常強悍的硬體配置。
在軟體和硬體上的努力讓 Motorola Xoom 收穫了許多媒體好評,也讓人們看到了谷歌在平板系統上的決心。儘管如此,較高的定價(799 美元,iPad 一代則為 499 美元)以及起步匱乏的應用生態讓這款產品並沒有 iPad 那樣熱銷,上市 6 周時間只售出了約 10 萬台,而隔壁蘋果 iPad 第一代第一天就售出了 30 萬台,在當年 11 月推出的繼任者 Xoom 2 也未能掀起更大波瀾,最終,2011 年穀歌在平板電腦上交出的成績單並不理想。
Nexus 7
推出時間:2012 年 6 月(第一代)、2013 年 7 月(第二代)
Xoom 的失敗並沒有阻礙谷歌的平板夢,反而更堅定了其獨立做平板的想法。2012 年,谷歌開始和 OEM 廠商合作,通過自主設計、開發、營銷的方式,打造一系列運行 Android 系統的專屬品牌 Google Nexus,由此,和華碩聯合開發的 Nexus 7 平板電腦走進了人們視野。
Nexus 7 中的數字 7 代表的並非第七代產品,而是由於其屏幕尺寸為 7 英寸。谷歌為其搭載了 Android 4.1 系統,這一全新系統不但操作運行更加流暢(Project Butter 的改變),還融入了全新的智能助手 Google Now,整體操作上給人的感覺更方便也更好用。
硬體上採用的則是 1.3GHz 的 Nvidia Tegra 3 四核處理器,1GB RAM 配合 8GB/16GB/32GB ROM 的組合,7 英寸 1280×800 的組合讓它在當時表現出比不少手機還要優秀。而整體的尺寸(198.5×120×10.5mm)和重量(340g)則相比 iPad 來說更加便攜,因此吸引了不少用戶(iPad mini 要等到 5 個月後才會推出)。
真正讓用戶做出決定的其實還是價格。Nexus 7 用 199 美元(8GB 內存版本)的起步價俘獲了人們,而最新的系統和好用的谷歌服務則進一步鞏固了這種吸引力,加上這款產品和 iPad 形成的錯位競爭,讓它終於揚眉吐氣,銷量達到 700 萬台,包括後續推出的第二代 Nexus 7 依舊保持了這些優良傳統,這其實也是谷歌在平板電腦上最成功一款產品。
Nexus 10
推出時間:2012 年 10 月
除了與華碩合作生產 Nexus 7,谷歌還在 2012 年與三星合作,推出了 Nexus 10。這是一款 10.1 英寸平板,同樣搭載 Android 4.2 系統,延續谷歌在 Nexus 品牌的思路,這款產品依舊具有較強的硬體配置以及最新的 Android 系統體驗。
不過和當年同期發布的的 iPad 第四代產品相比,Nexus 10 採用的雙核 Exynos 5 處理器敵不過 iPad 上的 A6X 處理器,雖然解析度更高,但 9.7 英寸 iPad 上的 Retina Display 效果卻非常出色,加上已經成熟的 iPad 軟體生態,這款產品並沒有引發太大的轟動。
Nexus 9
推出時間:2014 年 10 月
Nexus 9 應該是谷歌最沒有存在感的一款平板電腦。和蘋果穩紮穩打,慢慢增加產品線的思路不同,谷歌始終沒有堅持在某一尺寸上死磕到底,到 2014 年,聯合 HTC 開發的 Nexus 9 嘗試的尺寸是 8.9 英寸,而這個尺寸已經非常接近蘋果 iPad 上堅持的 9.7 英寸了。
Nexus 9 使用了 Nvidia Tegra K1 晶元,搭載的是 2GB RAM 16GB/32GB ROM 的組合,它在硬體上最具特色的或許就是 HTC 標誌性的 BoomSound 前置雙揚聲器特性,但這款產品相比當年推出的 iPad Air 2 存在不少差距。
首先,在 Nexus 9 425g、iPad Air 2 437g 的近似重量下,iPad Air 2 的的厚度(6.1mm)相比 Nexus 9(7.95mm)足足少了 1.85mm,同時,更好的屏幕,更強的 A8X 晶元都讓蘋果的設備有足夠吸引力,儘管 iPad Air 2 價格貴了 100 美元,但兩者的差距已經顯現,雖然谷歌為 Nexus 9 搭載的 Android 5.0 相比蘋果推出的 iOS 10 而言也有諸多變化,但顯然在平板電腦軟體生態方面,谷歌的距離又一次被拉大了。
Pixel C
推出時間:2015 年 9 月
谷歌在平板電腦上再一次轉變思路是在 2015 年推出的 Pixel C 上。從 Nexus 到 Pixel 品牌的升級,以及不再推出 Nexus 產品的官方回答,意味著 Nexus 時代的那種追求性價比路線的產品風格停止,取而代之的是高端化,更具設計感的產品思路,於是我們就看到了 Pixel C。
Pixel C 曾被當時一些用戶稱為最強安卓平板,它一改之前 Nexus 平板的塑料機身,通過金屬材料的加入增加了品質感,也更像蘋果了。10.2 英寸屏幕 2560×1800 的解析度,主頻 1.9GHz 的 Nvidia Tegra X1 八核晶元,都讓這台平板電腦有了「旗艦」的感覺,在微軟 Suraface 系列,蘋果 iPad Pro 系列都有鍵盤支持的情況下,谷歌也為其搭配了一個外接鍵盤,因此 Pixel C 也是谷歌轉變平板電腦方向的一款產品。
但是從系統上,谷歌並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Pixel C 搭配當時最新的 Android 6.0 Marshmallow 系統,不過其在平板模式下沒有體現出明顯特色,既比不上 Suraface 系列日漸成熟的平板模式,也不如自家 Chrome OS 系統,這些都讓這台設備空有好硬體卻無用武之地。
Pixel Slate
推出時間:2018 年 10 月
隨著在 Chrome OS 系統上的逐漸成熟,同時也是在 Pixel 整體產品定下設計語言的基礎上,谷歌時隔三年,終於在 2018 年推出了 Pixel C 的升級產品,這就是 Pixel Slate。
與前一代 Pixel C 在設計上帶有較明顯的「借鑒」思路不同,Pixel Slate 整體表現出 Pixel 系列的設計語言,不論是平板的背面材料上,還是外接鍵盤的設計上,都更加具有親和力。這款產品本身也兼容了 Chrome OS 和 Android 兩種系統,因此使用範圍得以擴展。
Pixel Slate 在硬體配置上也開始注重體驗,開始搭載 Intel 酷睿系列處理器,更大的屏幕以及解析度,配合立體雙揚聲器,以帶來日常工作以及娛樂時的良好體驗,而且還配備了 Titan M 安全晶元,以更好保持用戶信息安全。
但儘管如此,相比蘋果在 2018 年推出的 iPad Pro,Pixel Slate 仍然不夠強大。蘋果不僅為 iPad Pro 添加了 A12X 處理器和 Face ID,在系統層面也更進一步朝著生產力工具的方向前進,全新一代 Apple Pencil 強大也讓 Pixel Slate 難以望其項背。
當蘋果在 2010 年 4 月發布第一代 iPad 之後,平板電腦,這種介於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之間的新品類出現在大家面前。更好的影音表現、更簡單的操控性讓它在日常娛樂方面展現出優勢,而相較於筆記本電腦的低價格則讓它順利進入尋常百姓家中,成為老少咸宜的設備。如此種種的優點讓蘋果得以迅速打開市場,也讓其它公司看到了一片藍海,谷歌就此加入這場競爭,開始了自己的平板之路。
但從 Xoom 到 Pixel Slate,從雄心勃勃到最終放棄,谷歌在平板電腦上的進展始終和蘋果有一段距離,配置、生態上的一步步落後並非偶然,蘋果建立起的軟硬體協同的平板生態圈,以及逐漸多樣化的產品線,加上覆蓋不同價位的產品,這些因素都培養起了足夠忠誠的用戶群體,而龐大的用戶群體則反過來推動蘋果繼續向前,這一點,現在的谷歌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跨越,這或許是谷歌放棄平板業務的真正原因。
對於註定無法成功的業務,谷歌往往會果斷放棄。放棄平板業務,一如放棄之前的 Google Reader 或者 Google 那樣,只是一次正常操作,但這種轉變也許會給其它對手機會,一個谷歌倒下了,其它廠商依然會繼續前進,只可惜起個大早的谷歌,最終還是沒辦法趕上這個晚集。
※度過雲計算轉型最危險時刻後,SAP的下一步是什麼?
※OYO 走在十字路口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