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詩經》中「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字同「嘐」,是象聲詞,指雞叫的聲音;(2)成語「啖之以利」中,「啖」是利誘的意思。詳情請見相關字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詳情如下:
1、嗜。讀s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嗜,嗜欲,喜之也。從口,耆聲。」形聲字,本義是嗜好,即口欲。比如《詩經.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飲食。」意思是祭祀的酒菜香噴噴,神靈愛吃心高興。又引申指口欲以外的愛好,嗜好、喜好等,比如嗜酒,嗜書,嗜茶,嗜古等。比如《聊齋志異.宦娘》:「溫如春,秦之世家也,少癖嗜琴,雖逆旅未嘗暫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嗜琴的溫如春)
本義之外又再引申為貪求。比如《國語.楚語下》:「吾聞國家將敗,必用奸人,而嗜其疾味。」韋昭注稱:「嗜,貪也。」疾味本是可能致病的飲食,這裡指邪惡的行為。我聽說國家將要敗亡,必是信任奸惡之人,貪求其邪惡的行為。再比如柳宗元《蝜蝂(fù bǎn)傳》:「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
嗜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嗜字的小篆寫法)
2、啖。讀d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啖,噍啖也。從口,炎聲。一曰噉。」形聲字。本義是吃。《廣雅.釋詁二》:「啖,食也。」《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畫的餅當然不能吃。再比如洪升的《長生殿.罵賊》「癩蝦蟆妄想天鵝肉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再比如蘇東坡的《惠州一絕.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東坡吃荔枝塑像)
本義之外,啖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給吃。比如《漢書.王吉傳》:「吉婦取棗以啖吉。」顏師古注稱:「啖,謂使食之。」王吉的婦人拿棗給王吉吃。再比如李白的《俠客行》里有:「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用法一樣,給朱亥吃。
(椎殺晉鄙的朱亥)
(2)利誘。《廣韻.闞韻》:「啖,誑也。」《史記.穰侯列傳》:「秦割齊以啖晉、楚,晉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敵。」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誘(三)晉和楚國,而(三)晉和楚國派兵進駐加以扼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
(戰國初期形勢圖)
又比如《史記·高祖本紀》:「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大意是:沛公以為其中有詐,就用了張良的計策,派酈生,陸賈去遊說秦將,並用財利進行引誘。這裡的啖也是利誘的意思,後來,啖之以利發展成為成語,指的是用優厚的利益和好處引誘或收買人。
(徐州劉邦塑像)
(3)通「淡」。取其本義,味耿;清淡。不再舉例。
此外,啖還是姓,《通志》有載。
啖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啖字的小篆寫法)
3、哽。這個字讀音較多,但常用的只有一種,讀gěng。也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哽,語為舌所介也。從口,更聲。」形聲字。本義為語塞,即因哀痛而說話困難。如陸機《輓歌》:「含言言哽咽,揮涕涕流漓。」
本義之外,哽還有如下兩個意思:(1)食物不能下咽;噎住。比如《韓非子.內儲說下》:「女欲寡人之哽邪,奚為以發繞炙?」(晉文公)說:「你想讓我噎死啊,為什麼用頭髮纏肉?」
(2)阻塞;堵住。《莊子.外物》:「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陸德明釋文稱:「哽,塞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凡是道路,不希望壅閉;壅閉了就阻塞,阻塞不止,就乖戾。
(現代社會的交通擁堵)
哽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哽字的小篆寫法)
4、嘐。這個字常用的讀音有兩個:
(一)xiāo。這是《廣韻》所標的許交切,《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誇語也,從口,翏聲。」形聲字,本義是自大,驕矜。一說同驕。錢坫的《說文斠銓》稱:「此驕矜字,又驕泰、驕傲皆應作此。」《集韻.爻韻》:「嘐,大也。《孟子》:『其志嘐嘐』。」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下》:「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趙岐註:「嘐嘐,志大言大者也。」《孟子》這段話的意思是:「他們立志闊大,嘴邊總是說「古時候的人(如何如何)、古時候的人(如何如何)』可考察他們的行為卻不能吻合。
(孟子像)
此外,還用同「哮」(xiào)。指呼吸急促困難。《六書故.人四》:「今人以喘甚為嘐,蓋以其聲嘐嘐然,與哮通。」現在的人以喘得厲害為嘐,因為喘的聲間是嘐嘐然,跟哮相通。
(二)jiā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但依照《說文》給的字義,這個讀音標註明顯是誤標。因為讀這個音時,嘐的意思是《玉篇.口部》所釋的「嘐,雞鳴也。」《廣韻.餚韻》:「嘐,《詩》云:『雞鳴嘐嘐』」即象聲詞,這裡引用的,即通行《詩經.鄭風.風雨》中的「風雨瀟瀟,雞鳴膠膠」大意是風雨沙沙不停,雄雞喔喔報天明。膠與嘐讀音同,用字差別只是版本不同。膠或者嘐,意思都是象聲詞,雞叫的聲音。
又比如柳宗元的《與李睦州論服氣書》:「見有學操琴者……早起則嘐嘐譊譊以逮夜。」即指琴聲,不管是雞叫聲還是琴聲,都跟《說文解字》所解釋的「誇語也,從口,翏聲。」完全不符。
(公雞打鳴)
特別提示:《中華書局》這本注音版的讀音標註偶然會有錯標,大部分情況下是讀音與《說文》所標字義不符的原因。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均會標註清楚,一定要注意這些字。
嘐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嘐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76,部分圖片引自網路)
※唐詩閑讀:「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唐詩閑讀:「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來」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