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度潛艇服役被拒,同樣用了20年發展基礎,為何中印差距這麼大

印度潛艇服役被拒,同樣用了20年發展基礎,為何中印差距這麼大

利刃\WZB

本以為印度引進法國的技術,在本土自行建造的鮋魚級常規潛艇(也被印度成為虎鯊級的),終於進入高速生產的快車道,但剛剛交付的2號艇「卡漢德里」號被印度海軍拒收了,持續14年的鮋魚引進計劃,再次面臨巨大挑戰。

在經過了一些列的實際檢測之後,印度海軍認為,鮋魚的三號艇存在嚴重的技術問題,根本達不到服役標準。同時強調,在解決掉所有這些問題之前,不打算讓其加入海軍服役。而印度國防部也隨即表示,造船廠應當保證交付的是一艘符合標準,同時也真正具備戰鬥力的潛艇。言外之意,並不是任何有缺陷的武器都應該被無條件的接受,哪怕它是國產裝備。

鮋魚級常規潛艇是21世紀後,印度大舉發展常規潛艇的最重要項目之一。上世紀90年代左右,印度海軍在分析了自身的海上定位和戰略需求後,認為應當在2030年到來之前,裝備24艘性能先進的常規潛艇,由此才能滿足印度未來的戰略需求,這一項目隨後被定為75計劃。雖然當時認為75計劃可能需要花費數百億美元的資金,但印度認為:為了滿足海軍的需要,投入再大也是值得的。

然而,印度也知道依靠自身的技術能力,去製造這24艘常規潛艇有不小地困難,要達到國際上常規潛艇的最先進水平,更是痴人說夢,因為從75計劃開始的90年代至今,在常規潛艇製造領域,印度都沒什麼完善的工業體系和技術積累。在裝備要求不可變的情況下,又要克服自己沒技術的問題,國際合作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印度的思路非常簡單直接,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制定了12艘引進、12艘自行建造的兩步走策略,首先通過國際合作,獲得技術轉移積累工業基礎,提升自身的製造能力和設計能力,然後獨立的進行相關的研發。而在眾多潛在的和作對象當中,除了俄羅斯外,印度非常看好法國。

這是因為除了潛艇技術本身不錯之外,法國願意技術轉讓才是最讓印度心動的。印度在2005年花費了35億向法國購買了6艘鮋魚,這些潛艇並不是買來就用的現成品:除了第1艘在法國本土製造的樣本之外,剩餘的5艘全部在印度國內製造,這期間伴隨著複雜的技術轉讓、設備採購、工人培訓和技術消化,因此合作周期相當漫長。

顯然,印度認為鮋魚項目不僅能提高潛艇製造的基礎工業能力,在法國專家手把手的教學之下,許多技術也將被迅速轉移到印度手中,這些重要的技術積累,顯然會對未來印度自行設計製造常規潛艇起到重要作用。

想法雖然不錯,實際操作起來確是另外一回事兒。目前鮋魚級已經有4艘下水,除了第1艘已經在服役之外,印度自行建造的2號艇卡漢德里號、3號艇卡蘭傑號和4號艇貝拉號,已經分別於2017年、2018年2月和2019年5月下水。從時間上看,印度等待自建的首艘鮋魚,足足等了12年之久。

而如今2號艇卡漢德里號目前處在測試的最後階段,卻曝出了多達35處缺陷。據稱,該潛艇的主要缺陷為發動機和螺旋槳發出過高的噪音,這給漢德里號的生存能力打了問號。常規潛艇的靜音性能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現代化戰爭中潛艇一旦被發現,逃生的可能性相當低。而2號艇因為噪音問題嚴重,被海軍拒絕而無法如期服役,必然也會對後續3號艇、4號艇的服役構成影響,整個項目又要面臨延期。

其實並不能說印度的發展思路有什麼問題,因為我們的常規潛艇發展同樣經歷了從技術引進到自行設計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考慮到了國內的基礎能力和蘇聯的建議之後,決定採用類似蘇聯的思路建設海軍。其中對新中國海軍來說,潛艇無疑是技術含量最高、最複雜的裝備。

在1959年簽訂的中蘇二四協定當中,蘇聯同意援助中國629型和R級潛艇的技術和設備,中國在兩者的基礎上將自行仿製了031、033型潛艇。這與印度引進鮋魚計劃,如出一轍。

後來因為實際需要,只有033被大量製造,031隻造了1艘。當時蘇聯實怎麼援助中國的?

首先,蘇聯向我國遞交了47000多頁的俄文技術資料,並定期派專家來進行圖紙方面的指導工作,但是並沒有蘇聯專家長期在我國工作,因此大部分時間,技術人員都是在自己鑽研這些圖紙。其次,和印度一樣,中國當時進口了能製造10多艘033潛艇的設備和原料,分別在武昌船廠和江南船廠同時建造。

但1960年,中蘇關係風雲突變,蘇聯單方面中斷了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只有6艘的原料到貨,剩下的全部被中斷,而面對大量技術複雜的圖紙,蘇聯專家也選擇了拋棄,不再進行手把手的教學解讀,只能靠我們自己去理解。

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仍舊成功完成了033的生產工作。一方面開始仿製033潛艇的原材料——AK25/27系列潛艇鋼,另一方面開始組建設計部門,研判蘇聯提供的技術圖紙。經過努力材料問題解決了,圖紙問題也解決了,到80年代,已經建造了106艘033,這絕對是個奇蹟。

到了80年代,中蘇關係緩和,90年代蘇聯因為生存問題,開始出口基洛級877潛艇,2004年又開始遞交基洛級636型,這兩型潛艇對我們再次提升潛艇能力相當重要。

因為,我們雖然努力解決了潛艇製造的工業基礎問題,但是因為缺乏國際層面的技術交流,033潛艇、035潛艇在80年代都算不上先進。但也正是有了60年代到80年代這20年自力更生,才有了雄厚的工業基礎,讓借鑒基洛級技術的再次研發,顯得更加得心應手。

因此,對比當初我們發展潛艇的路子,不能說印度的戰略之路走錯了。從制定計划到具體實施,印度也即將迎來75計劃的第20年,那為什麼印度還是差這麼多?

究其原因,印度沒有消化這些外來技術就是最本質的原因。

因為印度本身基礎就薄弱,但鮋魚級的各項技術複雜程度卻並不低,選擇這種難度不小的潛艇作為起步,就好像是小學生鑽研高中課本,顯然不太合乎邏輯。而到了製造廠那邊,在很多問題根本消化不了的前提下,上層卻還急著要成果,自然就出現問題了。

印度不願意選擇難度低一點的潛艇起步的原因在於:其稱霸的理想很遠大,而實際能力很低下,在這個反差中,印度不願意長期等待、踏實積累,而是想一步登天。當然其中也有更實際的原因:面對巴基斯坦,印度時刻面臨著壓力,潛艇方面起步的裝備不能太差,否則就不能滿足當前需要。

目前來看,印度原本計劃2015年就完成交付的鮋魚,可能到2025年才能完成交付了。這幾乎逼近了75計劃的極限。更可怕的是,75計劃已經淪為了空談:12艘引進項目目前只確定了6艘鮋魚,剩下的6艘引進沒招標,12艘自行建造還不知道在哪兒。從這個角度說,印度著實不是一個好學生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諫 的精彩文章:

比殲20還先進?日本航空業隱藏實力,有項技術直擊中國短板
空中加油有多難?美軍一次失敗損失200多萬,危險距離20厘米

TAG:圖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