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二屆國展特稿 | 展覽對於評委自身的眼光考驗

十二屆國展特稿 | 展覽對於評委自身的眼光考驗

[ 本文共計約1880字 · 建議閱讀8分鐘 ]

文 / 董水榮

日前,正逢「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徵稿。回看「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經過四年的沉澱,則可以更為理性和客觀的重觀這次展覽所面臨的現狀。

從評審的角度思考

回看第十一屆全國展

思考一

我們在對傳統認知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

在這批入展的作品中,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出作品的取法來源於傳統經典,這也使得評審可以很快進入一個基本判斷的流程中,恰恰是這種流程給青年作者定下基調,認為寫實、寫像、寫准就是合乎傳統,使得他們在經典的學習中更為精準的提取技法,形成集字式的模擬創作和程式化的創作,也使得經典取法相對聚集在某一對象中,並且在技法的表層相互模擬。

十二屆國展特稿 | 展覽對於評委自身的眼光考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十一屆國展展覽現場

我們在第十一屆國展作品統計中可以發現這一問題的突出性,儘管我們提出了「多樣包容」的創作鼓勵,但「多樣包容」似乎體現在取法面的廣度,因此我們很難在這種評審倡導之下創作出有深度的作品。

究其緣由,在於經典直觀的呈現容易獲得入展的機會。如此說來,這樣的導向更多的只是平面取法的移動,比如從何紹基移向趙之謙,從二王移向米芾,只是換了一種取法對象而已。這些年來潮來潮去,但創作深度的進展被忽視。

讓經典寫出個性的發現,深度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直觀準確的取法。當然,這對評審眼光也是一種挑戰。

思考二

對於獲獎作品的認可程度,並不具有強大的公信力。

41件作品中行草20件其中冊頁5件,還有帶冊頁組合的2件就有7件,從書風看這類小字行草還是以二王體系包括米芾取法的風格。如果我們將41件作品重新還原到入展作品,而這些作品能不能在入展作品中有那麼一點優勢,我覺得並不盡然。對提名評委給予的行使權力,同時也是整個評審委員對提名評委信任。

更重要的是對自身眼光考驗,也是對不同書體近年來內部發展的認知。很顯然,提名評委都是德高望重且富有經驗,任何評委尤其是創作類的評委,很容易傾向於「自我風格與審美的作品」。事實上我們對應提名評委與提名作品,大多數是有著自我風格與審美印證的作品。

十二屆國展特稿 | 展覽對於評委自身的眼光考驗

十一屆國展展覽現場

一方面從提名理由中也可以看到注重自己的創作理念。究其原因,約有二端:一是評委們在創作上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在創作審美上有明顯的傾向與追求,由此形成自身的創作個性。這不像評論家在審美上要求開拓,追根溯源,對比特徵,有著開放的審美體系。

另一方面,長期評審形成特有的評審經驗,用經驗流程把控作品,與作品缺乏平等的、生動的對話,不夠耐心和更為深入面對更多的作品。這裡的深入不僅僅是耐心,同時也是一種能力。

當然,評獎無疑會形成新的創作導向。近幾年來,獲獎評出了不少知名作者,而這些作者並沒有能力產生出更優秀的作品,於是將獲獎作品重回入展狀態,讓作者腳踏實地的創作,也是第十二屆全國展的新舉措。

十二屆國展特稿 | 展覽對於評委自身的眼光考驗

十一屆國展展覽現場

思考三

書法作品的價值在於世人的認可,但是書法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展覽。展廳文化成為當代書法發展的助推力,成為認可作品價值的重要平台,維繫著當代書法發展的秩序,重構著與傳統書法完全不一樣的書法生態。

展廳文化對於展品整體視覺的要求必然不同於書齋文化與日常書寫的要求。由此評審偏重直觀審美視覺,對筆畫形質要求,秀美精緻形態,都是展廳評審可能細化的地方。但是,很少評委從直觀審美深化到一件作品書寫能力的考察和感受中來。

比如對控筆的精細穩定性的能力、連帶翻轉的變化能力,提按力度變化能力,快慢組合節奏的變化能力在作品中的觀察。當然還有結字能力、組合能力,表達能力,這些都需要評審自身有著系統的意識和訓練,並非老的評審經驗,可以引領出創新的作品。

十二屆國展特稿 | 展覽對於評委自身的眼光考驗

十一屆國展展覽現場

思考四

這次評審亮點有學術媒體的介入。比如媒體:「從不同角度客觀、真實地對外外公布或報道。學術介入深化了評選後續系列問題的思考與探討,並進行學理上的審視與思辨。」(《當代書法發展里程中的華彩篇章》)一批學有專攻的理論家進入評選後續的學理分析上,頗有公信力和引領力。

特別是作品集的分類分析上,每一種書體都有簡明扼要而精彩的闡述。理論的介入,使得展覽作品進入一種學術理性的梳理,並且讓展覽有了一種學術的延伸。比如從取法類別、現象、問題都有比較準確判斷。學術介入讓我們感覺到書體研究的深入,越是對某一書體的深入,評委越謹慎跨書體評選,並非一種通用的書寫感覺和經驗可以對話,這對評委深度的書體創作素養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書體的專業性顯得越來越重要。

細化深入成了當代學術的總體特徵,深入使得各個領域都有新的發現與突破。所以在嚴謹、科學、公正的各項評審制度下,我們不能只對參展作者提要求,也要對評審眼光提要求。這樣才樣形成內在的引領力,更為有效的帶動當代書法朝博大精深方向發展。繼續強化學術理論的介入,不僅僅在評選之後的學理梳理,更應該在評選前、評選中提前發聲,同步參與,並不僅僅只是同步觀察。

綜上所言,筆者回看第十一屆全國展,不僅僅有客觀的情況介紹,亦有主觀的思考,希望能對目前備戰十二屆全國展的作者有正面的推動作用。

董水榮,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畫家。現為吳江書畫院院長、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南吳門書社秘書長。吳江區文化領軍人才。書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書畫展覽,書畫理論文章發表近200篇,100多萬字。

- end -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需轉載請請聯繫書法屋

總監丨馮錯

主編 | 凌晨 Anna

責編丨凌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一群7、8歲孩童的字,你怎麼看?
謝稚柳的荷花,美極了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