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揭秘:湖北省為什麼簡稱鄂
全文共6941字 | 閱讀需10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湖北省簡稱鄂是歷史的選擇,文化的選擇。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簡稱鄂,省會在武漢市。湖北省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為什麼湖北省不是簡稱荊或楚而是鄂呢?有人說,湖北省簡稱鄂與商朝的鄂侯有關,這是真的嗎?
湖北神農架(大九湖)風光
1
最早的鄂侯
商朝末年的鄂侯是傳世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鄂侯。西漢劉向《戰國策·趙三》記載: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醢(hǎi,讀海)鬼侯。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喟然而嘆,故拘之於牗(yǒu,讀羑)里之庫,百日而欲舍之死。
這段話的意思是,殷商末年,鬼侯、鄂侯以及周文王是商紂王時期的三公。三公包括太師、太傅和太保,是當時等級最高的官員。鬼侯有個賢惠的女兒嫁給了商紂王,商紂不滿鬼侯的女兒,對鬼侯處於醢刑,就是剁成了肉醬。鄂侯與商紂王發生了激烈爭論,商紂王對鄂侯處於脯刑,就是切成了肉餅。周文王聽說後,表示感慨,被人告發,商紂王將周文王羈押在牗里的監獄裡,準備在百日之後處以死刑。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有相近的記載。後來有人搭救,周文王才幸免於難。
像周文王一樣,鄂侯或許不知道自己叫鄂侯。古書中的人名多是後世的稱謂,鄂侯之鄂並不一定是地名。戰國時孫子曾受到臏足之刑,後世稱之為孫臏;春秋時左丘失明,後世稱之為左丘明。按《殷本紀》,上面提到的周文王在世時一直向商紂王稱臣,並沒有稱王。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其父為周文王。《殷本紀》「文王」作「西伯」。鄂侯是因其「爭之急,辨之疾」而被後世稱為鄂侯。
「鄂」通「諤」,是直言進諫的意思。《史記·趙世家》記載,趙簡子有個信任的大臣叫周舍,此人敢於直言進諫。周舍死後,趙簡子常常不高興,大夫們問原因,趙簡子說:「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意思是,大夫們上朝時唯唯諾諾,聽不到周舍的直言進諫,所以擔憂。「鄂鄂」通「諤諤」,是指出別人的缺點,唯唯諾諾是曲意順從。
鄂字的本義是坦誠。鄂字由「咢」而來,「咢」在《說文解字》中作「?」。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吅(xuān,讀喧)部》說:「?,嘩訟也。從吅屰(nì,讀逆),屰亦聲。」意思是,?是大聲爭辯。「?」由「吅」與「屰」組成,「屰」兼表聲音。「?」由「屰」而來,古代「咢」曾讀「屰」。「屰」在甲骨文中是倒寫的人的形象,與順相對,表示面對面。「屰」也是「逆」的本字。羅振玉先生說:「屰為倒人形,與逆字同意。」揚雄《方言》說:「逢、逆,迎也。」金文《楚公鍾》「咢」作「逆」。「咢」中的「虧」由「於」而來,「於」由甲骨文「屰」而來。小篆「屰」中間的橫畫是飾筆。
位於今湖北省隨州市的鄂侯是出土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鄂侯。自1975年以來,湖北省隨州市安居鎮羊子山墓地陸續出現了多件帶有「鄂侯」字樣的青銅器,其中一些青銅器的年代為西周早期,可以確信羊子山一帶是西周早期鄂國的領地,這是出土文獻中記載最早的鄂侯。有意思的是,2011年,就在距鄂國墓地約22.7公里處的葉家山發現了曾國墓地。隨州葉家山M65墓地出土了帶有「曾侯諫」銘文的青銅器,年代也屬西周早期。兩個鄰國,都是侯爵,一個國名為鄂,一個國君叫諫。鄂與諫是一個意思。
葉家山M65墓出土的青銅器,其銘文釋文是:「曾侯諫作寶彝。」圖片來源: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之《曾隨之迷(一)》。
雖然無法確定上述兩個鄂侯之間的關係,但是,崇尚坦誠的鄂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孔子說:「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湯指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武指周武王,周朝的開國君主。商湯和周武王都能接受不同意見,他們的國家昌盛。桀指夏桀,夏朝的末代君主;紂指商紂王,商朝的末代君主。夏桀和商紂王都喜歡別人唯唯諾諾,他們都喪失了政權。
中國傳統文化的七大文化圈(國家博物館繪製)。楚文化圈是中國傳統文化圈中面積最大的文化圈。圖片來源:後老家
2
楚國的鄂鄀之爭
欲說楚國,先說荊州。按《尚書·禹貢》的記載,大禹治理天下的時候,將天下分為九州,其中豫州以南的地區是荊州。《禹貢》說:「荊及衡陽惟荊州。」意思是,荊州包括兩部分,一是荊山以及荊山以南的地區,二是衡山以及衡山以南的地區。衡陽是衡山以南的地區。荊山是荊州的地理標誌,荊山在長江和漢水之間。《爾雅·釋地》說:「漢南曰荊州。」意思是,漢江以南是荊州,豫州和荊州的分界是漢江。周朝的荊州大體是漢江以南的兩湖地區,兩湖指今湖南省與湖北省之和。所謂「湖」指洞庭湖,洞庭湖是荊州的另一個地理標誌。
楚國是周朝影響力較大的諸侯之一。《史記·楚世家》記載,西周早期,周成王封功臣之後熊繹為楚國國君,楚國的始封地在荊山地區。《楚世家》說:「熊繹辟在荊山」。《春秋》等儒家文獻曾以「荊」指「楚」。楚與荊也是同義字。《說文解字·林部》說:「楚,叢木,一名荊也。」意思是,楚是一種灌木,又叫荊。《說文解字·艹部》說:「荊,楚木也。」楚國正式的爵位是子爵,屬小國,其封地只有方五十里。《漢書·地理志》說:「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意思是,周朝時的爵位分為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公、侯封地方一百里,伯封地方七十里,子、男封地方五十里,不滿為方五十里的小國叫附庸。西周時大約有一千八百個等級不同的國。不過,楚國開國不久,就突破了其封地的範圍,是周朝最早的「暴發戶」。
楚國是最早問鼎中原的諸侯。西周中期,周夷王(公元前885-前878年)時,天子的地位下降,楚國的六世君主熊渠乘機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史記·楚世家》說:
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通「揚」),粵(通「越」),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庛為越章王,皆在江上之楚蠻之地。及周厲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這段話意思是,熊渠在江漢之間民眾的大力配合下,滅掉了庸國,將勢力範圍擴大在越國,最後到達了鄂地,楚國將都城遷移到鄂地。鄂地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一帶。為與西鄂相區分,史稱東鄂。西鄂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也曾在楚國的勢力範圍。熊渠說:「我是南方人,可以不用中原地的封號和謚名。」於是立其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熊紅為鄂王,小兒子熊執庛為越章王,這三地都在長江流域楚國的勢力範圍。先秦時,王為天子,熊渠封其三個兒子為王是僭越行為。後來,熊渠擔心周厲王追究,去掉了三個兒子的王號。熊渠過世後,熊紅繼位。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自立為武王,開始向中原地區擴張。
鄂地示意圖。鄂1為湖北隨州之鄂,鄂2為河南南陽之鄂,鄂3為湖北鄂州之鄂。圖片來源:肖洋,2014。
楚公鍾銘文著錄。宋徽宗政和三年,湖北鄂州嘉魚縣出土了楚公鍾。其銘文有:「唯八月甲申,楚公逆(咢)自作。」楚公咢應當是《史記》中所說的楚國君主熊咢。圖片來源:﹝清﹞阮元藏《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序·楚公鍾》。
楚人對鄂字也有過爭議。《楚世家》記載,西周晚期,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時,楚國十三世君為熊咢。熊咢之後,其子熊儀繼位,謚號若敖。「若」通「諾」與「鄀」,與「咢」正好相反。敖相當於公爵或王爵,接下來謚號為敖的君主還有霄敖、庄敖、郟敖。楚國不僅國君有咢有若,而且國都也有咢有若。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年),楚國向北遷都到鄀。2012年,河南省南陽市新區夏響鋪周代鄂侯墓地竟然出土了屬於上鄀國的器物。南陽市新區夏響鋪一帶是史書記載的西鄂。像有東鄂也有西鄂一樣,有上鄀也應當有下鄀。
上鄀太子平侯匜銘文。上鄀太子平侯匜,於2012年在河南省南陽市新區夏響鋪周朝鄂侯墓地出土。其銘文釋文是:「上鄀大(太)子平侯作盥鉈(匜),子子孫孫永寶用。」圖片來源:中央電視台:《尋找古鄂國》,《探索發現》,2014-2-23。
鄂侯鍾銘文。鄂侯鍾,於2012年在河南省南陽市新區夏響鋪周朝鄂侯墓地M6出土。其銘文釋文是:「噩(鄂)侯作。」圖片來源:中央電視台:《尋找古鄂國》,《探索發現》,2014-2-23。
楚國因諤諤而昌盛。《呂氏春秋·直諫》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楚文王用茹黃的狗、宛路的矰箭到雲夢去打獵,三月不回宮。楚文王有了丹地的美人,貪圖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名叫申的太保說:「先王對我做太保曾經占卜,結果是吉利。而現在,您用茹黃的狗、宛路的矰箭到雲夢去打獵三月不回宮。您有了丹地的美人,貪圖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您的罪應當受到笞刑。」楚文王說:「我從離開襁褓就是列侯,請您換一種刑罰,不要用笞刑。」太保說:「我受先王之命,不敢放棄。您不受笞刑是放棄先王之命,我寧可得罪您也不敢得罪先王。」楚文王說:「那好吧。」太保鋪好席子,讓楚文王趴在上面。太保拿起一束較細的五十根荊條,跪著放在文王的背上,然後再拿起來,這樣反覆兩次。對文王說:「您可以起來了。」文王說:「既然有了笞刑的罪名,索性你就打吧。」太保說:「對待君子,要讓他心裡感到羞恥;對待小人,要讓他皮肉感到痛苦。如果讓您感到羞恥仍不能改正,讓您感到痛苦又有什麼用呢?」太保跑到宮外,到深淵邊上,準備自盡。文王說:「這是我的錯,你有何罪?」於是改變了態度,召回太保,殺了茹黃的狗、折斷了宛路的矰箭,打發了丹地的美人。後來楚國兼并了三十九個諸侯。呂氏總結說:「讓楚國疆域如此廣闊是太保申的作用,是直言進諫的功勞。」
青銅冰鑒。被稱為「古代冰箱」的戰國青銅冰鑒,於1978年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現為國家博物館展品。曾侯國屬楚王國的勢力範圍。圖片來源:後老家。
3
武昌因鄂而得名
孫權在鄂縣建都。西晉陳壽《三國志》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被推舉為荊州牧,治所在公安,後由關羽鎮守。公安在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建安二十四年,吳國襲擊荊州,關羽敗北,喪失了荊州地區。建安二十五年冬,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政權。第二年四月,孫權從公安移師鄂縣,在鄂縣建都,改鄂為武昌。同年八月,孫權示意修建武昌城,並向將領們下達命令:
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古之善教。昔雋不疑漢之名臣,於平安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蓋君子之於武備,不可以已。況今處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輕忽不思變難哉?頃聞諸將出入,各尚謙約,不從人兵,甚非備慮愛身之謂。夫保己遺名,以安君親,孰與危辱?宜深警戒,務崇其大,副孤意焉。
這道命令強調了居安思危和加強武備的重要性。命令中提到了漢武帝時的名臣青州刺史雋不疑,此人因警惕性強受到過表彰。命令批評了將士們麻痹大意,再三告誡下屬要加強武備。
武昌得名寓意深刻。關於武昌的來歷,史書未作解釋,後世南宋王象之說「取以武而昌」。王氏所言看似有道理,其實不然。《史記·商君列傳》引《書》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曹操《孫子略解·序》說:「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孫權示意修築武昌城,告誡將士加強武備,另有原因。就在當月,孫權上表曹魏稱藩,表示臣服,孫權憂心下屬麻痹大意才採取上述措施的。陳壽評價孫權說:「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孫權一方面向曹魏稱藩,另一方面暗中加強武備,正像當年越王勾踐一樣,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上述命令應當是一份密令。而孫權改鄂為武昌,是在此之前,是從公安移師鄂地後的感慨。陳氏評價關羽說:「羽剛而自矜。」關羽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武昌的寓意正像孔子所言,「湯武以鄂鄂而昌」。
《說文解字·邑部》說:「鄂,江夏縣。」其中江指長江,夏指漢江,江夏表示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元史·地理志》說:「武昌路,唐初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軍,宋為荊湖北路。」歷史上的鄂州、江夏郡、武昌軍、荊湖北路與元朝的武昌路在歷史上所轄區域是重疊的。今武漢市的武昌區、江夏區與鄂州市相去不遠,省政府在武昌區。武漢是歷史上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的合稱。
4
最早的鄂省
宋朝開始出現湖北路,湖北路是湖北省的發端。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北宋將全國分為十五路,其中有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之和大體相當於《禹貢》中所說的荊州。《宋史·地理志》說:「荊湖南、北路蓋《禹貢》荊州之域。」「荊湖」之「荊」指荊州,「荊湖」之「湖」也是荊州。
元朝開始出現鄂省。中書省是中央行政機關,自元朝起,中書省設派出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省。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設立荊湖等路行中書省,後改為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湖廣省的行政範圍除今湖北省一部分外,還包括今湖南、廣西、海南三省、貴州省的大部分、廣東一部分,省府先為鄂州,後改武昌路(今武漢市武昌)。元朝荊湖等路行中書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曾簡稱鄂省。
明朝出現了湖省。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明朝改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又稱湖廣行省或湖廣,省府為武昌府。明朝湖廣行省的行政範圍相當於今湖南省和湖北省之和。明朝湖廣行省曾簡稱湖省或楚省。
湖北宜昌長江江岸風景
近代開始湖北省簡稱鄂。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分立,湖北布政使司成立,也是湖北省正式成立,省會仍在武昌府。大體上在近代湖北省漸漸開始簡稱鄂。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庚午,咸豐手諭中將湖北省簡稱鄂省。這是目前發現的較早的將湖北省簡稱「鄂省」的文獻。
作為地名,鄀已經退了歷史舞台,而鄂則源遠流長。湖北省簡稱鄂是歷史的選擇,文化的選擇。
[1]﹝西漢﹞劉向:《戰國策》,嶽麓書社2015年,第159頁。
[2]《尚書·周官》,《四書五經》,中華書局2009年,第277頁。
[3]﹝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06頁,第2463頁。
[4]﹝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792頁。
[5]﹝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2頁。
[6]王弘力:《古篆釋源》,遼寧美術出版社2012年,第603頁。
[7]﹝西漢﹞揚雄撰、﹝晉﹞郭璞註:《方言》,中華書局2016年,第15頁。
[8]王國維:《夜雨楚公鍾跋》,《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年,第890-891頁。
[9]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縣發現商周青銅器》,《考古》1984年第6期。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縣安居出土青銅器》,《考古》1982年第12期。
[10]蔡靖泉:《鄂國史跡與楚人至鄂》,《鄂·楚·鄂州》,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27頁。
[11]王國軒、王秀梅譯註:《孔子家語》,中華書局2011年,第183頁。
[12]《尚書·禹貢》,《四書五經》,中華書局2009年,第224頁。
[13]﹝晉﹞郭璞注、王世偉校點:《爾雅·釋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3頁。
[14]﹝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691頁。
[15]﹝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705頁。
[16]黃銘 曾亦譯註:《春秋公羊傳》,中華書局2016年,第176頁。
[17]﹝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1頁。
[18]﹝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1頁。
[19]﹝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2007年,第281頁。
[20]﹝春秋﹞左秋明:《左傳·宣公三年》,《四書五經》,中華書局2009年,第678頁。
[21]﹝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692頁。
[22]西漢時,南陽郡有西鄂縣,江夏郡有鄂縣。﹝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2007年,第287頁。
[23]﹝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694-1695頁。
[24]﹝春秋﹞左秋明:《左傳·桓公八年》,《四書五經》,中華書局2009年,第583頁。
[25]﹝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694頁。
[26]﹝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694頁、第1696頁、第1703頁。
[27]﹝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716頁。
[28]﹝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呂氏春秋 春秋左傳》,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78頁。
[29]﹝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878-879頁。
[30]﹝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887頁。
[31]﹝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1121頁。
[32]﹝東漢﹞班固:《漢書·雋疏於薛平彭傳》,中華書局2007年,第709頁。
[33]﹝南宋﹞王象之:《武昌山》,《輿地記勝》,中華書局1982年,第2626頁。
[34]﹝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2235頁。
[35]﹝東漢﹞曹操著,崔占國校點:《孫子兵法》警官讀本,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頁。
[36]﹝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1149頁。
[37]﹝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951頁。
[38]﹝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93頁。
[39]﹝明﹞宋濂等:《元史》,中華書局2011年,第1523頁。
[40]﹝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2011年,第2094頁、第2201頁。
[41]﹝明﹞宋濂等:《元史·地理志》,中華書局2011年,第1346頁。
[42]﹝明﹞宋濂等:《元史·地理志》,中華書局2011年,第1523頁。
[43]譚其驤主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第50-61頁。
[44]羅運環:《湖北省簡稱「鄂」研究》,《鄂·楚·鄂州》,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61-63頁。
[45]﹝清﹞張廷玉等:《明史·地理志》,中華書局2011年,第1071-1072頁。
[46]郭沫若:《中國史稿簡地圖集(下)》,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第83-84頁。
[47]羅運環:《湖北省簡稱「鄂」研究》,《鄂·楚·鄂州》,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65頁。
[48]《清國史·地理志》,中華書局1993年,第302頁。
[49]羅運環:《湖北省簡稱「鄂」研究》,《鄂·楚·鄂州》,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71-72頁。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為什麼北方河流稱「河」,南方和東北河流多稱「江」
※從期望到尊崇:晚清民初留學生社會精英形象的確立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