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壟斷調查背後,矽谷科技巨頭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6月4日,美國眾議院司法機構小組委員會負責人向媒體證實,美國政府準備對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谷歌4大科技巨頭進行反壟斷調查。據稱,執行反壟斷法的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以下簡稱FTC)和美國司法部已經對這四家公司進行監管。
受此態勢打壓,6月10日的交易日當天,蘋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Facebook股票均告大跌,市值合計損失1300億美元以上。科技股指標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當日也因此下跌1.6%。
對此,亞馬遜的一名高管作出了一番乾脆利落的回應,「我們歡迎任何調查」。蘋果 CEO 庫克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News) 播出的一次採訪中如是回應:大公司應該受到監督,蘋果歡迎各種調查,但是蘋果本身並不是一家壟斷公司。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近期接受CNN Business採訪時表示,政府可能會對谷歌發起反壟斷調查,他對此並不感到吃驚;他還警告說不要純粹為了監管就對大型科技公司加強監管,這樣做可能會出現許多無法預料的後果。
當我們提到「矽谷」一詞時,特指的主要是那些已經可以代表數字技術行業和文化的公司群體, 即Facebook、亞馬遜、優步、谷歌、蘋果和特斯拉等。20多年來,這些矽谷巨頭的實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取代了許多傳統行業,例如汽車製造和能源行業,而像零售業、娛樂、通信和旅遊業就更不在話下了。
隨著這些科技公司的日漸成熟,公司和領導人開始涉足一些重要民生領域,並選出了新的權力中心。在文化影響力方面,它們已經遠遠超過了政府和學術機構,甚至超過了好萊塢。現在,不僅我們的生活方式由它們主宰,就連我們的醫療保健、教育、基礎建設、能源、太空旅行和郵政系統,它們也在全力爭奪。人工智慧、平台、大數據以及那些按需定製的以客戶為中心的操作模式曾經讓它們大獲全勝,而現在它們又在利用這些工具顛覆各個領域。
然而,矽谷的科技巨頭們正在面臨一場來自本國政府最猛烈的圍攻。壟斷和扼殺競爭是四家科技巨頭遭遇反壟斷調查的主要原因。知名國際智庫智威湯遜公司未來和創新智庫創新集團全球總監露西·格林採訪了數十位企業家、風險投資家,重新審視了矽谷巨頭的影響力和可能產生的潛在問題。在《矽谷帝國》一書中,露西·格林揭露了矽谷巨頭們不為人知的「陰暗面」,也為此次反壟斷調查背景提供了一些參考。
數據和隱私:重塑還是控制?
谷歌、蘋果、Facebook、優步和亞馬遜等公司為人們提供的種種便利已經說服人們(心甘情願地)交出了大量數據,以節省時間,擁有個性化的商品,並花大量的時間與這些公司互動,儘管他們也擔心隱私的泄露。雖然政府和媒體對它們的批判在不斷升級,但這也沒能阻止人們繼續使用。只要是基於技術,它們也許還會創造出更好、更便捷的產品。
矽谷公司比任何人都更加了解消費者,了解每一個公民。總體上講,它們在某些方面比朋友或家人還要更了解你,因此其他行業當然更無法與之相比。比如,製藥公司不知道你多久查一次自己的星座,埃克森美孚不知道你何時採用了B計劃,也不會知道上周你是否在墨西哥城、齋浦爾或上海旅行,以及你在那些地方都搜索了哪些信息。而矽谷擁有大量豐富的消費者數據,不受地理邊界和治理範圍的限制。它們存取的數據正變得越來越私密和全面。
如果Amazon Echo(還有其同類產品,比如谷歌的Assistant和蘋果的智能語音助手Siri)成了我們家家戶戶的耳朵,那些大的科技公司很快就能夠分析我們的閱讀習慣、對話和政治話語,相對之前以屏幕為主導的互動,這是一個全新的層面。智威湯遜收集的數據顯示,89% 的千禧一代在網上購物時都會使用亞馬遜購物搜索引擎。亞馬遜新推出的人工智慧照片識別購物助手Amazon Echo Look就是一個超強的、具有認知功能的消費者調查工具,它會拍攝客戶試穿衣服的照片,收集大眾對他們著裝的評論,存儲和分析視覺內容並提供量身定製的推薦。這些App收集的信息是否會超越消費主義,並侵犯我們的公民參與,從而最終左右到公民社會活動的走向?
隨著數據收集的不斷深入,科技公司發生的隱私數據泄露事件層出不窮。2018年3月,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SCL)和劍橋分析公司通過關聯 Facebook登陸的第三方應用,這兩家機構共計竊取了27萬 Facebook 用戶的個人信息,而且挖掘了大量的好友信息,導致泄露的數據規模高達5000萬人——這是 Facebook 史上最大規模的數據「泄露」事件。因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和數據從方方面面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與其形成了一種共生關係。在一個技術代表一切的時代,隱私和道德是什麼樣的?國家又該如何來保護我們?
亞馬遜、谷歌、蘋果、Facebook和微軟等全球性平台,它們在擁有全球在線市場的同時還充當了這些市場的主要監管機構。像這種市場和監管的融合在很多方面對消費者是有利的,但對供應商來說卻不是個好消息,因為亞馬遜的規模之大使得它們越來越無法控制價格和條款。亞馬遜作為其市場的實際監管者這一地位,再加上它一心追求客戶滿意度,導致它和自己的員工及供應商之間的關係問題重重。當平台運營商同時也是它所創造的市場的主要監管者時,可能就會出現負溢出效應:壓榨員工和供應商,以確保消費者以廉價的方式得到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這樣只不過是將衝突從平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推到了另一部分。
同時,雖然消費者可能在短期內處於亞馬遜的主導地位,但也許有一天,該公司會壟斷所有消費者購買。當它擁有消費者的每一類支出項目,而其他所有銷路都被銷毀時,它就會設定自己的條款。屆時消費者可能將被迫去遵守這些條款,別無選擇。
從平台到政治:矽谷如何影響政府
矽谷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和政府之間的權力格局正在持續改變。相比其他公司而言,那些大的科技公司對發表政治言論表現出更大的興趣,這是它們品牌塑造、自我意識不斷提升的必然產物,旨在標榜自己是積極的力量(而不僅僅為了獲利)。
與以往的工業浪潮不同,它們所做的事情不僅僅是為了爭奪權力,還為了創造奇蹟,現在它們正在將政治作為一種營銷策略。全球最強大的十大品牌中就有幾家公司在諸如英國脫歐、保護個人隱私和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等問題上表明了政治立場,這標誌著歷史上多年來通常保持中立的企業公開向政府發起了挑戰。如果一個商業品牌有足夠的信心在一個反對政府的政治問題上公開發表言論,這標誌著一種範式的轉變。比如蘋果、Facebook、谷歌和微軟的領導人主動出來批評特朗普總統退出巴黎氣候協議,戶外服裝品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正在起訴美國政府不斷縮減對國家公園的保護措施。
Facebook也可能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大到能夠確定一位成功的候選人並影響選舉結果。考慮到這些矽谷公司在學習和預先控制人們的情緒方面對大量個人數據和人工智慧的融合能力,甚至在創建數百萬個性化、有針對性的體驗時所涉及的範圍(如谷歌、推特和Facebook所做的),那麼在他們營造的數字化背景下設計出一個獨特的、適合每個人的候選人就不遙遠了。
如果扎克伯格或者他的某個同行參選併當選的話,那麼未來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有人會說Facebook和亞馬遜已經接近一個民族國家(畢竟世界上近1/3 的人口都在用Facebook),但它們的平台和服務仍然是參與性的,僅限於某些行為,如社交和購物,只有在它們各自的領域內才具有可操作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們至少也受到消費者力量的監督。
當它們在社會上會佔領更大的範圍,並開始取代國家,其操控的力量將變得更大。那時候它們將不再僅僅是一個個社交網路或者互聯網超市,我們將不得不生活在它們創建的這些結構中。如果政府的政策與矽谷的利益相悖或者妨礙了它們賺錢,它們就會試圖通過用充滿號召力的口號把自己的用戶動員起來進行抗爭,這讓矽谷與政府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這個群體不僅主導了政治話語權,而且還在不斷擴大這一話語權,成了政府和政治渠道進行社交媒體營銷的引擎。競選活動通過社交媒體去運營,然後大獲全勝。政治新聞在社交媒體平台被傳閱,然後被扭曲。Facebook、推特、優兔和照片牆等現在都被用來進行政治競選,而且上面還有政府的官方網頁。
近年來,伴隨著一系列關於用戶數據隱私泄漏事件,美國的政界及社會公眾對於大型科技公司是否形成壟斷地位的討論日漸升溫。美國司法部上一次發起的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壟斷調查發生在1998年,當時的調查對象是微軟。
矽谷與媒體:從蠶食到控制
隨著媒體消費變得越來越數字化,它們的受眾以及它們製作有高度針對性的數字廣告和定位的能力正在包裹成一股強大的衝擊力,這股力量正在蠶食傳統媒體的收入。據估計,2016 年,Facebook從傳統報業吸走了10 億美元以上。
當所有的媒體消費都實現數字化之後,很難想像任何一個依賴於廣告的以編輯為主導的文化傳媒公司還會有未來。而未來屬於Facebook、蘋果和谷歌。那些強大的、深受喜愛的出版物只能通過付費訂閱來拯救自己,但在這麼一個免費內容無所不在的時代,這必定會經歷一段殘酷的自然選擇式的競爭和整合。
與此同時,媒體也已經成為矽谷敘事的有力宣傳者,幫著給它們的故事加添上感情色彩,從而加深消費者的依戀,同時還可以為矽谷公司披上道德的外衣。但這一形象的塑造卻產生複雜的結果,尤其是它們既是新聞利益相關者,又是新媒體的監護人,這一身份更加劇了局勢的緊張。當它們把自己打造成道德高尚、有人性且優秀的形象時,我們就會以這樣的標準要求它們承擔相應的責任。
《連線》雜誌曾用整個一期雜誌做馬克·扎克伯格的專訪,詢問他是否將要改變世界……科技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成了美國夢的化身。這種偏愛從人們一開始對Theranos創始人伊麗莎白·霍爾姆斯(Elizabeth Holmes)的崇拜中也可見一斑。總部位於帕洛阿爾托的這家健康科技公司以開發簡單快捷的血液測試技術而聞名,該測試只需要幾滴血液,使用專有技術就可以快速化驗,而成本遠低於傳統的檢驗辦法。2003年公司成立時,霍爾姆斯只有19歲,但那時的她已經成了技術圈的名人,並且吸引了大量資金。之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披露,該公司的檢測並未形成準確結果,其大部分血液檢測並不是靠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坍塌了。而在這些事實被揭露出來之前,霍爾姆斯曾被奉為「女版喬布斯」。
雖然矽谷多次聲稱信息完全公開,但甚少有媒體對它進行審查。而這個光彩照人的媒體方卻變得越來越危險,因為它的觸角伸到了更多方面,變得更加全面、無可匹敵,而且沒有固定的界限。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矽谷一方面在逐漸削弱傳統媒體機構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報紙、電視和雜誌卻還在報道讚美矽谷,這反而成了矽谷集團作為消費品牌和文化影響者繼續佔據主導地位的關鍵因素。
可以預見,為了配合美國的反壟斷調查,早已「身經百戰」的科技巨頭們將不斷有合規的動作或信號釋出。但是誠如美國國會眾議院院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所言,科技巨頭自我監管的時代結束了。
當反壟斷「大棒」揮向矽谷,未來將掀起怎樣的風浪仍有待觀察。
《矽谷帝國:商業巨頭如何掌控經濟與社會》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定價:69元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你眼中的矽谷是什麼樣的?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獲得點贊數量前三名的讀者將有機會獲得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矽谷帝國:商業巨頭如何掌控經濟與社會》。
※9102年了,學習也要玩「跨界」
※樂隊的春天 YiMagazine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