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帶的侵略擴張有多難?俄國到底是不是「白撿」了西伯利亞?
在我們看來,沙俄就是幾乎「白撿」了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而在俄羅斯看來,這塊土地也是他們一步步「侵略」得來的,相當不容易的說。
而事實上也確實相當矛盾,因為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看起來就是「撿漏」,但也是歷史的必然。
因為這塊土地數千年時間裡,一直都不曾被重視,尤其是被近在咫尺的我們,這是沙俄能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西伯利亞的根本原因。
在擺脫了蒙古人250多年的統治後,沙俄開始了迅速的崛起過程,1582年,第一批哥薩克騎兵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挺近,很快消滅了西伯利亞汗國和喀山汗國,打通了鯨吞西伯利亞的道路。
為了尋找皮毛及溫暖的出海口,哥薩克騎兵在廣袤的西伯利亞橫衝直撞,其建立的據點也一步步向東延伸。
1600年,哥薩克到達貝加爾湖西部和北部,此時的我國正處於明朝萬曆統治時期,明朝和蒙古的戰爭雖然從1571年「隆慶和議」後落下帷幕,但蒙古各部的分裂沒有停止,各自為戰的狀態給了沙俄可趁之機,貝加爾湖附近的布里亞特蒙古難以抵擋哥薩克的衝擊,貝加爾湖西部和北部成為沙俄的勢力範圍。
1639年,哥薩克前進到鄂霍次克海沿岸,1643年侵入黑龍江,瘋狂屠殺當地的達斡爾等族民眾。而此時的中原正處於明清交替時期,八旗軍隊入關爭奪天下,難以顧及遙遠的黑龍江。
直到1683年康熙消滅鄭氏,收回台島,清朝才終於抽出精力應對來自北方的威脅。
相比於傳統的漢家王朝,來自白山黑水的清朝除了對北方寒冷的氣候有更強的適應性,在統治形式上相比於漢家王朝的羈縻統治更加成熟,這使得清朝具備了在北方和沙俄進行領土爭奪的能力。
因為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因此康熙在東北地區據理力爭,在兩次雅克薩之戰取得輝煌勝利後,要求沙俄徹底退出外興安嶺以南地區,而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也正是以外興安嶺為界劃定的。
而之所以以外興安嶺為界而不是將沙俄徹底逐出東西伯利亞,是因為外興安嶺是古代中原王朝疆域的最北界。
雖然今天的元朝和明朝地區在東北地區都未能準確顯示疆域北界,但根據郭沫若等學者對古代游牧民族游牧範圍的考證,得出東亞地區游牧民族活動的最北區域在北緯58度線附近。在這條線周邊,分布著薩彥嶺、貝加爾湖以及外興安嶺等多處地物,從這些地物分別向南北方向延伸,海拔逐漸降低。
也就是說,北緯58度線是中原王朝向北所能達到的極限,是中原王朝名副其實的「自然疆界」。自北緯58度線向北,地形向北極傾斜,河流向北流動導致的凌汛讓西伯利亞低地滄海橫流,夏季更是沼澤遍地。而更可怕的是,從北極吹來的極地東風,將北緯58度以北地區吹得透心涼,這裡也誕生了北半球的寒極,即奧伊米亞康。
這樣的區域,自然不是中原王朝想要的土地,因為這裡不能種地發展小農經濟,更不能發展畜牧業養活成群的牛羊。
所以,康熙在《尼布楚條約》中所能接受的底線才定在外興安嶺這條界山上,雍正時期雖然在貝加爾湖地區吃了數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虧,但同樣守住了蒙古高原這一制高點,對於清朝而言同樣是有利的。
當然,康熙之所以沒有向北推進,除了沒有興趣,更多的還是因為西部準噶爾汗國的巨大威脅。
而在清朝確定了自己的疆域紅線後,沙俄在事實上獲得了幾乎整個西伯利亞的所有權。在工業化時代到來前,這片物產豐富的區域,最大的價值就是豐富的毛皮。
雖然沙俄相比於其他歐洲國家,經濟更加滯後,所謂的工業化始終不見蹤影。但因為北方對南方的地理優勢,沙俄始終在西伯利亞的爭奪上佔據著巨大優勢,清朝不得不疲於奔命,這也是康熙和雍正寧可吃虧也要簽訂邊界條約的重要原因。
但隨著清朝國力的由盛轉衰,從無信用的沙俄捲土重來,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奪去了外東北和外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1911年有割走蒙古和唐努烏梁海,蘇聯時期甚至奪走黑龍江主航道我國一側數百個島嶼。
乾隆年間,沙俄第一次登上庫頁島,逐步確定這是一個島嶼而不是大陸,並和從南向北的日本探險隊遭遇,最終雙方將庫頁島分為南北兩部分,而作為宗主國的清朝竟然毫不知情。
應該說,作為噬土成性的國家,沙俄確實不是白撿的西伯利亞,從越過烏拉爾山開始,沙俄確實付出了相當巨大的努力,期間和準噶爾汗國、清朝及日本都發生過激烈衝突。但總體而言,相比於其他列強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開拓,沙俄鯨吞西伯利亞的速度和難度實在是不值一提,用「白撿」來形容並不過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