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沙特的農業血淚史:曾是小麥出口大國,如今卻用石油換淡水

沙特的農業血淚史:曾是小麥出口大國,如今卻用石油換淡水

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根據已探明儲量的數據顯示,全世界約有50%的石油儲存在中東的地下,這些石油足夠當地國家自給自足數百年甚至更久。可是,在未來主流能源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現實情況下下,中東各國不得不瘋狂地開採石油,以達到資源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年開採量的90%以上都被用來出口,可謂賺足了世界其他地區國家的錢,被稱為「坐在金山上」的國家。

在中東地區的諸多國家之中,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多年來一直遙遙領先,1990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就超過2500億桶,是世界上石油儲備最多的國家,直至2010年才被後起之秀委內瑞拉超越。但即使是這樣,沙烏地阿拉伯依然牢牢掌控著世界石油產量、出口量第一的位子,石油在沙特經濟佔比中也始終保持著主導地位。另外,沙烏地阿拉伯的天然氣儲量也很大,已探明儲量排名世界第五位,是名副其實的能源大國。

按理說,沙烏地阿拉伯國土面積225萬平方公里,人口也有三千多萬,還擁有如此優厚的資源條件,靠著巨額能源收入的加持,應該可以順利發展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強國,在中東地區撐起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但事實上,他們至今也沒能做到這樣的結果,原因很簡單,他們缺乏另外一樣更重要的資源-淡水。

淡水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石油。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但水卻是生命之源,任何生命的延續都離不開水,特別是淡水,無論是人口、農業還是工業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淡水來轉化。就拿中東地區常見的旱地作物小麥來說,每產出一噸小麥就需要消耗1000噸淡水,這對於乾旱缺水的國家而言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1000噸水的價值遠比1噸糧食要高。可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農業是一切產業的基礎,沒有足夠的淡水就無法支撐農業生產,而沒有強大的農業生產基礎,其他產業的發展都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所以,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沙烏地阿拉伯就曾對本國農業進行大規模重組,意圖通過自給自足和改善農村收入來實現糧食安全。在政府的數十年的大力主導之下,沙烏地阿拉伯的糧食產量迅速飆升,並在20世紀90年代初成為世界第六大小麥出口國。然而後來的事實卻證明,沙特的現代農業史等同於一步血淚史,因為沙烏地阿拉伯在淡水資源上的頹勢實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沙烏地阿拉伯國土面積雖然龐大,但其境內的大部分土地都是以沙漠或者荒漠的形式存在,耕地佔比僅有1.7%左右,降水稀少,除了西南的幾個省份之外,其他地區的年降水量普片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區甚至低於60毫米,這種超低降水量,再加上沙漠地區的超高蒸發量,使得沙烏地阿拉伯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都十分匱乏。

根據資料顯示,沙烏地阿拉伯地區每年產生的地表水總量平均為20億立方米(約相當於沙特2010年城市用水總量),地下含水層儲水總量大約有5000多億立方米,相當於17個丹江口水庫的儲水量。這個數據乍一看非常大,但事實上因為地表淡水補充有限的緣故,這些地下水中有5000億立方米是不可再生的「化石水」,只有10億立方米是可再生的淡水。也就是說,沙特的地下水其實是像石油一樣不可再生的,用完就徹底沒有了,每年能夠使用的淡水撐死也就20億立方米。

20億立方米對於沙特來說,是什麼概念呢?在沙特農業發展巔峰時期,也就是19世紀90年代初期,沙烏地阿拉伯居民、農業、工業每年所需的淡水總量超過300億立方米,即使把境內所有的地表水都100%利用完全,其佔比也會不超過7%,淡水缺口達93%之多,每年需要從地下或者海中獲取200多億立方淡水。沙特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並且沒有之一。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沙特政府就開始部署大量的財政預算,用以大興土木,在沙特境內興建電力設施,開發井泉、灌溉水渠、公路,以及建立農產品銷售系統。同時還修正了「公共土地分配條例」,將一定面積(5-400公頃)的休耕地分配給當地企業和個人,讓他們進行農業開墾,政府提供無息貸款以及補貼,並承諾會以不低於國內銷售和出口的價格收購這些土地上產出的農作物。另外,如果分配的這片土地在規定時間內被開發到25%以上的面積,那麼這片土地的歸屬權就會自動轉移給被分配人或者企業。這種舉措一經推出,就得到了沙特民眾的積極響應,積極地推進了沙烏地阿拉伯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發展進程。

截止到1989年,沙烏地阿拉伯一共分配了超過1.5萬平方公里(150萬公頃)土地給予個人和企業。在此期間,由於福利政策優厚,收購價格較高的緣故(比同時期國際糧食價格高出數倍),這些分配出去的土地都被迅速地利用起來,使得沙特農產品產量出現暴增,特別是小麥的產量,不僅完成了政府早期的目標(自給自足),而且還出現了大量的生產過剩,最終導致政府不得不將收購價格下調,以控制不斷增長的小麥產量。

可是,任何政策都有漏洞,投機倒把的人哪裡都有。在80年代後期,沙特國內小麥的收購價格雖然經歷了數次下調,但下調的幅度卻不大,收購價仍高於國際市場很多,最高的一段時間收購價竟比國際價格要高出三倍之多,以至於有些人甚至直接拿進口的小麥充當自己生產的小麥欺詐政府。為了杜絕此類事件發生,沙特政府一方面鼓勵民眾種植小麥、大麥以外的經濟作物,另一方面對農產品的進口許可權做了規定,由沙特國家糧食儲備總局(GSFMO)壟斷經營。同時,對農業用水進行高額的補貼,對電力供應進行大幅度降價。

這個計劃引起了沙特民眾的巨大反響。因為種地的機械、設備、基礎設施是政府免費搞的,土地是政府免費分的,油價又近乎免費,唯一貴一點的就是水電了,如今水電價格再降新低,政府還高價收購,這不是送錢嗎?

於是在1983年至1990年間,沙特的農作物種類和產量進一步增多,但增長量最大的還是小麥,因為沙特地區的其他作物產量不佳,沒有小麥的經濟效益高。根據1989的數據顯示,沙烏地阿拉伯在這一年的小麥產量達到350萬噸,比五年前增加了2.5倍之多,沙特也因此成為世界第六大小麥出口國。

而到了90年代初期,沙烏地阿拉伯拓展的種植業、畜牧業規模到達巔峰,淡水危機也終於出現了。由於當時的現代農業規模過於龐大,沙特的淡水需求在1990年開始跨入300億立方米(每年)大關,而沙特的地表淡水總量僅20億立方米,所以大部分的灌溉用水不得不使用「化石水」,這種水儲存於地下深層,屬於不可再生資源。上世紀末期的大規模農業擴張使得地下水抽取超標,部分地區水位下降高達一百多米,地下含水層幾近枯竭,越來越多的水井乾枯,沙特政府不得不正視即將到來的淡水危機。因為他們發現,「化石水」不可再生,就如同石油一樣,當它消耗殆盡之後,沙特的淡水來源就只有海水淡化,以及聽天由命了。

面對日益高昂的農業生產價格,以及水資源的日益枯竭,沙特不得不調整農業的發展方向。他們將部分農業產業轉移其他國家發展,比如說:美國、加拿大、非洲、阿根廷、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可用耕地較多的國家,這樣就可以利用他國富餘的土地資源發展本國農業,從某些意義上說,沙特的這種做法比直接進口更加有利於緩解糧食安全危機。

一般來說,沙烏地阿拉伯轉移到國外的都是耗水量極大的農業項目。比如說畜牧業,他們選擇在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購買土地,用以種植苜蓿,然後將苜蓿拉回沙特養牛養羊,這樣一來,畜牧業的淡水損耗大部分就都轉接到其他國家去了。在2016年,沙特境內僅奶牛的保有量就高達17萬頭,其他肉類牲畜數量更多,很難想像一個遍地沙漠的國家可以擁有如此規模的畜牧業。

在糧食安全和淡水安全問題上,沙特最初選擇了糧食(農業),但是最終他們又選擇了淡水。未來,沙特的農業將會朝著兩個方向前進,第一個是加大海外購地規模,將耗水性強的產業轉嫁到國外,第二個是加大海水淡化的技術和資金投入,使用石油作為能源來換取淡水,使之能夠達到供應本國農業的規模。

目前,沙特的海水淡化規模世界第一,僅在2011年就有27座海水淡化工廠,日產淡水可達330萬立方米,但海水淡化不僅成本高昂,而且還需要巨大的能源,沙特石油天然氣產量的25%用于海水淡化事業,預期到2030年,沙特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的50%將用于海水淡化。在許多人看來,沙特是坐在金山上的國家,十分富足,但事實上,沙特卻一直在用能源換取淡水—— 一種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非常不起眼的資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民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核動力心臟起搏器:醫療史上的一次大膽嘗試
南嶽之爭:霍山與衡山都曾被封為南嶽,為何最終偏遠的衡山勝出?

TAG:草民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