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實用的情緒管理法!尤其適合壞情緒的小朋友
今天推薦一個好用的壞情緒應對方法。
美國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曾經說過自己童年時期由於壞情緒導致的一個小「悲劇」。
有一次,小傑克在學校被老師批評而感到很生氣。回到家後媽媽叫她吃飯,他把怒火遷怒到媽媽身上;當爸爸給他端來果汁,他也朝爸爸發脾氣。這時家裡的一隻小狗跑過來用毛絨絨的小身軀蹭他的小腿,被他一抬腳就踢到了陽台。意外在那一刻發生,小狗受慣性的作用站不穩便從陽台摔了下去,死了。在那一刻他才如夢初醒,自己犯了一個無比愚蠢的錯誤,小狗是他養了3年的愛寵。
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說,人們內心的大象會放大負面情緒反應。難怪當孩子生氣時,遇到一點小事都能點燃怒火;當孩子傷心時,他們可能看到身邊一切都能觸景生情;當孩子著急時,他們會視無關緊要的東西為障礙……這便是掉進了壞情緒的漩渦。而這時父母需要做的,便是分享自己觀察到的。
孩子壞脾氣爆發,怎麼辦?
有一位二胎媽媽曾經給我分享過她的做法。那一天,她的小女兒生日,全家人唱生日歌、送生日禮物、吃蛋糕,但是大女兒很不高興,她不僅打妹妹,還把手上的蛋糕扔地上。媽媽悄悄地把大女兒帶進房間,幫她清洗了雙手、擦掉了眼淚,然後對孩子說:「我們給妹妹慶祝生日,而不是給你慶祝生日,所以你很生氣是不是?」大女兒點頭,因為感覺自己被媽媽理解而更加委屈了,嗚嗚大哭了起來。但媽媽看得出,孩子的哭是一種「發泄悲傷情緒」的哭,而不是「懲罰他人」的哭,媽媽便在一旁靜候。沒多久,孩子哭完擦擦眼淚對媽媽說:「嗯,『生氣蟲』跑出來搗亂了,我已經把它控制好了。」父母同理孩子的情緒,比批評孩子好使。
為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我自創了一張孩子專屬的情緒對照表,很多用過的父母表示很好用,大家完全可以借鑒。這張表是父母們完全基於自己孩子平時的各種情緒而制定的,方便孩子對照,也能做到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管理常常發生的負面情緒。(圖)
父母們當然也可以自己用word做出表格,在里畫畫上簡單的表情,然後用A4紙列印出。我建議父母們採用兩套,一套是大的情緒圖,能放在家裡你想擺放的地方擺放(如下圖示),有幫助提醒的作用,例如貼在牆上或放在書架,甚至是擺在洗手間里;而另一套小圖,我建議用來做成情緒對照表,方便父母和孩子管理情緒,類似大人的「周計劃」或「年計劃」的效果。
這張情緒對照表在我們家非常實用。它被我們貼在牆上,高度是女兒阿果剛好踮起腳尖能觸及、兒子阿瓜能平視的高度,兩個孩子都能看到。
有一次,兩個孩子跟隨我到超市買東西時,他們各自挑選了一根棒棒糖。回到家後,阿瓜便拆開了棒棒糖,黃褐色的小熊造型,非常可愛;而阿果在她哥哥的幫助下,迫不及待地打開她那根棒棒糖的包裝袋。可打開包裝紙那一刻非常失望,因為她那根棒棒糖雖然是粉色,但只是一個簡單的正方形的形狀。她委屈地拿自己的那根要與哥哥換。她哥哥以「已經舔過」為由拒絕,阿果便不幹了,她生氣地哭鬧,還把手上的棒棒糖丟在地上。
阿瓜皺了皺眉頭,一副小大人的模樣跟他妹妹說:「妹妹,你想知道你現在什麼表情嗎?」他把阿果牽到情緒對照表前面,指了指生氣的表情,然後「咚咚咚」跑進房間,拿了一面小鏡子出來給他妹妹照自己:「你看,是不是,你這個樣子好凶呀!小心以後沒有小男生喜歡你。」可愛的阿果完全沉浸在和哥哥的談話中,露出難過的表情。
「你知道小男生喜歡什麼樣的小女生嗎?這種!」阿瓜指了指快樂的情緒,「小男生喜歡愛笑的小女生,小女生也喜歡愛笑的小男生,就像我一樣!」說完還給了阿果一個笑容燦爛的表情。「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阿果一本正經地點頭。
最後,阿瓜讓妹妹對著鏡子,用手把妹妹的嘴角往上提……一旁的我笑得淚奔了,阿果也哈哈大笑起來,生氣情緒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我們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撒潑鬧脾氣時,不是採用指責打罵的方式阻止,就是用零食哄等方式轉移注意力,這些做法,在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看來,他們是「忽視型」的家長,「忽視型」的家長希望孩子關閉情緒通道,會誤導孩子對情緒的看法,孩子會覺得「那是不允許存在的」。結果會導致孩子壓抑情緒,而不是疏導情緒,相當於把那些與自己共生的「壞情緒」,例如「生氣蟲」們,把它們「拍死」,而不是「關起來」。長久以往,孩子會因為忽視型父母而變得不相信自己的內心,帶來低自尊。
站在「高山」,當情緒出現時,可以把它們盡收眼底,這一點便是情緒的制高點。在孩子的情緒管理中,情緒對照表便是「制高點」。快學起來吧!
(這套方法由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原創,謝絕抄襲!有關更詳細的介紹,大家可以借鑒《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一書。)
關鍵字:情緒管理、育兒方法、幼兒情緒、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孩子才藝學了一半,不想上了,看過來人是如何成功解決的!
※孩子遇熟人不打招呼還沉默,沒禮貌嗎?科普:別冤枉孩子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