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境內十幾個國家中,齊國一直很強大,為什麼最終沒統一六國?
戰國初期的時候,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
這其中,則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但是,隨著秦國的發展,到了秦王政九年,秦王嬴政親自執掌政權,他隨即出動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舊勢力。
後世在論及戰國時代時,總有人遺憾地說道:當時,如果是齊國統一了六國,齊始皇君臨天下的話,那麼,中國的文化就會大不一樣。
持此論者並不是肆意假設,其中,不乏大家和專業的戰國歷史研究人員。因為,與當時的中原諸國相比,齊國確實具有傲視群雄的實力。齊國崛起甚早,在春秋時期便作為第一個霸主執天下牛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齊國的領袖地位都無人撼動。
秦國的統一固然有它的必然性,可是,其它國家也並不是沒有笑到最後的可能。
曾經一段時間,魏國、楚國和齊國都曾經強盛過。特別是底蘊深厚的齊國,連勢如破竹的秦國,對它都頗為忌憚。但是,假設畢竟是假設。經過深入的研究,人們發現齊國失敗的原因並不是敵國的侵略,而是它自身的社會制度。
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齊國雖然強大,但卻有一點非常矛盾,那就是:軍事理論和軍事力量的不匹配。眾所周知,孫武、孫臏兩大軍事家都是齊國人,他們的所著的兩部兵書更是流傳至今。可是,齊軍的軍事力量在諸國中確實最弱的。這一點,就連孫臏也不得不承認:「齊軍在戰爭中是怯弱的。」戰國末期,齊國的重臣荀子對齊軍非常失望,他直言:「齊軍是亡國之兵。」
他們這樣說,自然有他們這樣說的道理。因為,齊國的軍隊對軍士的單兵作戰能力非常注重,而且,很鼓勵對軍士使用物質獎勵。這樣的軍隊,在與小股敵人作戰時可能會所向披靡。但是,大兵團作戰的勝負根本不是能夠靠個人來決定的。在荀子看來,諸國之中秦國的軍事力量最強,其次是魏國。而齊國呢,齊國最弱,只能墊底。
但是,軍事力量和軍事理論是兩碼事。齊國的軍事理論一直被其他國家所認可,秦國的兵法反而是最落後的。齊國的軍隊較弱,所以,只能從軍事理論上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戰國後期的齊軍,仍然充斥著對個人武力的崇拜。
其實,這種崇拜與齊國當地的民風有關。
當地的民眾,大多都好勇鬥狠。如果論單打獨鬥,很少人能夠在齊國兵士手下佔到便宜。可是,齊國軍隊的協同作戰能力極差。史學家司馬遷對齊國的軍事能力也是嗤之以鼻,他一針見血地評論道:齊國的將士,看到很多人搏鬥就感到膽怯,單打獨鬥時卻非常勇敢。
齊國的這種特點已經根深蒂固,很難改正。即使是齊國的軍事家,也主張先以防禦為主,然後,通過外交手段克敵制勝。但是,歷史並沒有給齊國防禦的機會。如果,齊國不順應時代,就只能被時代拋棄。
公元前五百四十一年,晉國就已經率先在戰爭中使用了步兵方陣。戰國中後期,各國之間進行的都是曠日持久的大兵團作戰。在軍隊密集型長期作戰中,齊國的弱點被放大了。他們引以為傲的單打獨鬥,在戰場上根本沒有施展的空間。
除此之外,齊國自身的制度也規定了,他們的士兵得到的賞賜最多只能是金銀財寶。想要通過在戰場上廝殺而揚名立萬,這在齊國是不可能的。而秦國就不同了,秦國士兵在戰場上的表現,將會決定他一生。秦國士兵可以憑藉自己的軍工,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抱負。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齊國的士兵缺少遠景和生機。他們謀求的,只是單挑勝利時那一瞬間的快感。這就是齊國制度中根深蒂固的保守性:普通兵士沒有辦法憑藉自己的軍功向上走。沒辦法,齊國貴族的勢力太強大了。
在戰國時期,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齊國相對保守的制度,無法有效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齊國軍士打仗時,戰功就是再多,也只是多一些金銀財寶罷了。所以,齊國的軍士在戰場中,都將維護自己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齊國軍士的真正勢力,只有在絕境中才能發揮出來。燕國圍困齊國時,齊國危在旦夕,他們的士卒都含著眼淚想要出城作戰。這也表明了,齊國強大的戰鬥力只能來自深沉的鄉土意識。換句話來說,齊國根本不想一統天下,他們只希望能夠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好地生活。
齊國的社會制度保守落後,在戰國時期的爾虞我詐中捉襟見肘。這樣的國家,想要通過武力來吞併諸國只能是緣木求魚。這樣看來,齊國不復往日的榮光,也就不奇怪了。
參考資料:
【《春秋戰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齊國衰亡之路》】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其中的內情絕非那麼簡單
※江南第一清官:我不拼爹,我兒子也不能拼爹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