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仇英如何品「凌萬頃之茫然」的意境與氛圍
歷史和文化就是這樣不斷激勵人們的創作靈感,文化母體的力量正是在傳承過程中豐富了我們的傳統,曠達平靜的人生態度也正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作 品: 《赤壁圖》
作 者: 仇英
時 間: 明代/1548年
規 格: 縱26.5厘米,畫心橫91厘米,全幅橫570.1厘米
材 質: 絹本工筆重彩設色
現 狀: 遼寧博物館藏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亦稱「天門四傑」。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明代仇英《赤壁圖》引首文徵明題字《赤壁游》
《赤壁圖》畫出了宋代蘇東坡《後赤壁賦》的詩意,其上鈐有「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及「三希堂精鑒璽」等印,筆法俊朗,風神秀雅,氣息純正,款字極精,印章亦佳。加上又是清宮舊藏且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清晰可考,珍稀之極。從其畫風來看屬畫家在中年時期所作。仇英在年輕時結交了文徵明、周臣等一批書畫家,故而其中年作品裡也受了文徵明等人的技法影響,皴法多以小皴為主。在這幅《赤壁圖》就能看見披麻皴、斧劈皴等典型皴法,皴筆綿密畫風工整細膩。
蘇軾的兩賦一詞慷慨激昂,蒼涼悲壯,氣勢磅礴,一瀉千里。仇英的文化雖然不高,但賦詞的原意都能讀懂,想起自己雖沒有做官,但人生經歷也是一波三折。他對蘇軾寄予深深同情之下,激發了創作《赤壁圖》的願望。好在以《赤壁賦》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在明代中期屢見不鮮,光蘇州畫家就有文徵明、文嘉、陸治、居節等人都畫過。這種將文學作品作為母體進行繪畫創作,是文人畫家的本色之一。仇英認同這種做法,證明他並非拘泥於院體派,而是一位兼收並蓄,善於吸取各種養料的創新畫家。
由於仇英出身低下,文化又淺,他的交往受到限制,特別是畫家朋友不多。他只能通過先生文徵明、沈周、文嘉、項元汴等少數畫家借閱古畫範本,精心臨摹。天長日久,他的臨摹功力非同凡響,常常可以亂真並時出新意。
所以,在創作《赤壁圖》時,仇英為了適當地表達詞人寬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一反自己的常見作品中那種工整謹嚴,華麗繁密的畫風,以淡淡的筆觸,清麗雅緻的色調,描摹出空濛、遠大、自然的景緻。畫面中,緩行一葉扁舟處於中景位置,只見東坡先生與好友在舟中飲茶聊天。靜謐遼闊,一派平和的氣氛。在景物的布置上,仇英配置遠山近壁,山壁懸崖呈斜向延伸,山崖上雜木叢生,古柏蒼勁,托出了赤壁的險峻形勢。而奇峭的懸崖與大片平靜的江面又造成了典型的虛實對比,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賦文中「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知,凌萬頃之茫然」的意境與氛圍。
細細品味《赤壁圖》畫面,總覺得圖畫的總體氣氛與蘇軾的賦詞意境並非完全一致。蘇軾的孤冷、曠達並沒有盡情表達,取而代之的是仇英的閑雅和適意。恐怕這也就是仇英的創意和畫藝的獨特之處。不同的人生經歷會造就不同的心緒、審美理想和人生追求。仇英所持的是平和的心態和平常、簡單的人生。
仇英與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並列,同屬明代「吳門四家」。與其他三家相比,仇英雖不善詩文,也缺少深厚的書法功力,但是他的畫甚至比唐伯虎的作品更受歡迎,原因就在於仇英的畫能夠做到雅俗共賞,並且還開創了青綠山水的新典範。
蘇軾的孤冷和豪放被仇英換成閑雅適意,這也正是仇英畫藝獨創的所在。不同的生活閱歷造就了不同心緒和審美理想,赤壁故事引發了仇英的創作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