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太陽,我們就只能依靠黑洞之光生活
大多數星系中心都有超大質量黑洞。NASA / SOFIA / Lynette Cook
沒有宿主恆星的流浪行星也有機會生機盎然,而它們的能量可以來自黑洞。這是最近《天體物理學期刊》上一篇論文的觀點。
生命需要能量,也需要溫和穩定的環境。失去了宿主恆星的流浪行星,似乎註定會變成冰天雪地。但是假如它們能夠抵達星系的一個特殊地帶,並一直呆在那裡,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觀。
這個地帶與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有關。雖然黑洞在宇宙的級別上是個不折不扣的冷酷毀滅者,但是它們在「進食」時也會產生輻射。而只要和這種輻射保持一定的距離,它也可能是和煦的,不但不具破壞性,反而能夠為生命製造基礎構件,甚至於提供光合作用。
星系中心的活躍黑洞又被稱為活躍星系核(AGN)。人們一直認為,AGN會在其周圍製造一個「死區」。有人甚至認為,AGN的存在,會導致我們在銀心方向找不到地外文明。銀心黑洞如果變得活躍,那麼以其為中心,若干光年的範圍內都會寸草不生。強烈的輻射,會把地球這樣的行星大氣層剝得一乾二淨。
但是研究人員通過一個理論模型發現,假如行星的大氣層比地球厚,或者能夠和活躍星系核保持足夠遠的距離,那麼它們的大氣層就有機會保留,這樣的行星仍然有機會擁有適合生命繁衍的環境。活躍星系核周圍的這一區域,被稱為星系的宜居帶。
在星系的宜居帶內,劑量適中的輻射可以重組分子,製造蛋白質、脂類和DNA所需的基礎化學構件。而在銀河系這麼大的星系中,大約會有10億個流浪行星在星系的宜居帶內遊盪。
基於對地球生命的研究,光合作用是生命現象必不可少的一環。植物能夠利用陽光來製造糖類。雖然沒有太陽,但是因為活躍星系核也會發光,所以對於那些在星際空間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能量來源。研究人員認為,在那些擁有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內,可能存在基於活躍星系核的能量而進行的光合作用。對於銀河系而言,這樣的光合作用可能會發生在和星系中心保持一定距離地方;而對於小型、高密度的星系而言,整個星系的一半以上,都有可能進行這樣的光合作用。
生命具有自我保護機制。地球上的細菌能夠製造生物膜,保護自己免受紫外線的傷害;那麼在宇宙中那些紫外線的重災區,生命也有可能擁有相似的能力。此外行星的大氣層也具有吸收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能力,減少它們的破壞性。基於這些新穎的見解,科學家認為我們以往對活躍星系核不利影響的估計可能是被誇大了。
據信銀心黑洞如果變得活躍,那麼它的破壞性影響,在距離黑洞大約上百光年遠的地方就會中止。
試想在距離星系中心一定距離的範圍內,許多沒有恆星的行星,沐浴著黑洞吞食物質時發出的光,漂浮在無垠的空間里。對於它們來說,這些黑洞之光,就和太陽光一樣寶貴。在這些行星上,有的或許還有生命。這些生命是否會擁有和我們完全不一樣的結構形態和行為方式?它們能夠演化到什麼樣的階段?這些問題都十分引人入勝。
參考:
Active Galactic Nuclei: Boon or Bane for Biota?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b1b2f
※宇宙的一個方向特別冷,科學家卻根本不知道為什麼
※印度洋底出現巨型活火山,有什麼東西從地下跑出來了?
TAG:星空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