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悲情樣本銀億 從500強到破產的速墜

悲情樣本銀億 從500強到破產的速墜

銀億的曾經輝煌,或將停留在「永遠的25歲」。

6月14日,銀億集團和銀億控股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但截至發稿前,二者尚未收到寧波中院的正式受理裁定書,重整申請是否通過、何時進入重整程序等仍存重大不確定性。

這家久未被行業提及的老牌寧波民企和它的創始人——寧波前首富熊續強,以一種不甚自願和光彩的方式,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帝國崩壞

銀億是很有資格「憶往昔崢嶸歲月」的。

老闆熊續強,發跡史將浙商特色中的「捨得」、「敢闖」體現得淋漓盡致:在90年代初國企改革浪潮乍起時,就敢於扔掉體制飯碗下海從商。憑著任職官員時鍛鍊出的眼光魄力,靠收購改造爛尾樓賺取了人生第一桶金。於1993年建立銀億集團,四年後又創製了銀億股份,主業為房地產開發和經營。

當年,在寧波甚至有「每10個人里就有一個住的是銀億房子」的說法。

熊繼強因此成為」下海從商「的典型代表。2018年《胡潤百富榜》上,其列位95名,身家295億元,是當時的寧波首富。

早在2008年,銀億就實現了銷售額破百億。當時,這樣的業績與龍湖(2008年銷售額100.6億元)、金地(2008年銷售額114.03億元)可平起平坐,比合生創展(2008年銷售額95.3億元)還要優秀。

2010年,銀億首次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並從那次起連續8年上榜。

2011年,銀億股份借殼ST蘭光,成功在A股上市。

2017年,銀億集團實現銷售收入783億元,僅利稅就創出40多億元,躋身當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61位,居寧波百強企業前三甲。

而僅僅兩年後,銀億居然走到了如今境地。

儘管「破產重整」有別於「破產清算」,是針對暫時面臨經營困難但仍具有運營價值企業的救助手段。但資本市場盤面的反應迅速而直接。ST銀億(000981)公布控股母公司銀億集團和控股股東銀億控股最新情況的當天,午後開盤即封上漲停板。緊接著,又在次日回復深交所對2018年業績報告後跌停。

截至6月21日收盤,ST銀億報1.72元/股,上漲3.61%。市值截至目前縮水至69.28億元,較2018年初蒸發逾250億元,跌幅超過80%。

對於重整理由,ST銀億在公告中承認:2019年以來,銀億集團和銀億控股持續面臨流動性危機。雖竭力制定相關方案、試圖通過多種途徑化解債務,但仍不能徹底擺脫風險。

申請破產前的數十天,銀億就「衰報頻傳」。

5月30日,ST銀億宣布新增三筆到期未清償債務,總涉資34720萬元;5月21日,ST銀億接到深交所關於債務償還風險、內部控制缺陷,和實際控制人及關聯企業佔用非經營性資金情況和資金去向等問題的問詢函。

而再往更之前追溯,銀億衰敗的軌跡也並不隱蔽:兩起涉案金額超6億元的借款糾紛;獨董余桂明在年報中發表異議後提請辭職;公司從銀億股份戴帽ST更名為ST銀億……

兌付危機更是持續半年以上之久。

2018年12月24日,銀億股份的平安夜並不太平。當天其發布公告稱,因短期內資金周轉困難導致未能如期償付發行的公開債券。而這筆債券的發行規模僅3億元。

數百億規模的一家企業,居然還不上3億元的債。銀億股份捉襟見肘的債務狀況再也遮掩不住。那份公告次日,銀億股份連續跌停,一個月內市值蒸發150億餘元。隨之,主體信用也被下調至C級,被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這使得其融資更為難上加難。

2019年一季度,銀億股份流動性負債175.62億元,非流動性負債26.93億元,總負債202.55億元,負債水平大幅上升。

債務黑雲籠罩於銀億之上,愈壓愈低。

2016年6月-8月,銀億股份發行了三筆金額分別為一個7億元和兩個4億元的債券,發行期均為5年,並附第三年末發行人調整票面利率選擇權和投資者回售選擇權。

也即是說,今年6月-9月,銀億或將面臨15億元左右的應付回售款本金。

但直到現在,銀億集團還在試圖給自己和市場一個信心支點。其在官微上發消息喊口號:「集團有信心通過此次破產重組,定能渡過難關,重新發展。」

但市場不相信眼淚,也不相信強顏歡笑。

據其他媒體報道,在得知銀億集團申請破產重組後的第一個小時內,就有不少於5個投資者來詢銀億的生存狀況以及老闆會不會跑路。

諷刺的是,就在5月21日,熊繼強剛剛在銀億股份2018年度股東大會上宣稱,「就算所有寧波人都跑了,我也不會走。我一直對公司充滿信心。」而如今,熊繼強位於寧波外灘大廈27層的辦公室空蕩蕩。

教科書式轉型失敗

銀億的頹敗,可說是房企盲目轉型激進擴張的一個反面典型。

2011年上市後,熊繼強開始醉心於資本騰挪,以此開拓擴張的「高速公路」。

2014年,收購上市公司康強電子股東股權;2015年,投資物聯網、供應鏈管理、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

不過彼時,他還沒有「忘本」,房地產開發仍是集團核心業務。

岔路口埋伏在2016年。

當年,順應房企紛紛轉型浪潮,銀億也順流而上,宣告開啟「房地產 高端製造業」雙輪驅動戰略。

那年內,銀億股份斥資120億元收購了美國、日本、比利時各一家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並將其中兩家諸如上市公司,信心勃勃地邁開了「房地產 高端汽車製造」的步伐。

至2017年,汽車零部件製造已逾越房地產開發,成為銀億股份的第一主營業務。也在那一年,銀億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銀億股份有限公司」,去地產化之意昭然。

相較於迅速上馬猛催鞭的汽車業務,原本的發家之本房地產卻漸被冷淡對待。

一方面,銀億幾乎停止了在公開市場的拿地動作。據可查信息顯示,其最近一次拿地久在2017年11月。2018年銀億股份半年報顯示,公司土儲共約180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瀋陽、新疆、江西高安、內蒙古海拉爾、韓國濟州島等地。

同時,半年報顯示,地方項目進展也極為緩慢。2015年獲取的新疆地塊和濟州島地塊,截至2018年上半年都尚未開始開發。

另一方面「不增反減」。2016年後,銀億股份多次賣地產資產。之前通過四宗交易分別獲得3.3億元、3.6億元、2.24億元、2.07億元。今年1月,又以6.63億元將湖州四宗地塊的項目公司轉予中國奧園。

於是,銀億的房地產業務收入不斷減少,規模排名不斷下降。從2015年的108位(銷售額90.5億元),到2016年的181位(61億元)、2017年進一步下滑到166位(67.8億元),至2018年已在186位(58.5億元),淪為末流。

可惜,雖然對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方面,銀億與恆大集團有相似的眼光和願景,但規模尚不足千億的他,卻沒有人家那般動輒投入數千億的雄厚實力。

加上未遇良機,趕上汽車行業28載以來首次銷量下滑的2018年的「壞光景」。銀億股份真真是流年不利、時乖運蹇。

國泰君安對銀億股份的分析中寫道:對於多元化投資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資本開支是否與公司當前的盈利能力和融資能力相匹配,是否有過度負債的嫌疑;二是多元化投資項目是否能產生預期中的回報。

多元化,在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寒冬里,曾一度被認為是禦寒利器。但如同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的大實話,「多元化沒有太多成功案例」。許多房企的多元化——特別是像銀億造汽車零部件這樣的「不相關多元」,往往最終成了「濕棉襖」,穿著比不穿還難受。

去年下半年以來,很多規模房企又一改之前全面多元化的計劃,紛紛表達要聚焦主業,穩定基本盤。比如融創的文化和文旅等是在「地產 」基礎上發展;比如朗詩上市公司剝離旗下非地產業務,就連重倉新能源汽車的恆大,也明確以地產為基礎,旅遊、健康為兩翼,五年內不再有其他多元化布局。

業內人士評述,「目前頭部房企的規模體量基本都在3000億元以上,非房業務很難有同等收入。因此房企逐漸意識到,多元產業培育還是要圍繞地產展開,替代作用很難達到,但可以起到支撐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誰能打敗特朗普?
被奴役的少女和人性復甦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