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夏至後,「濕」積五臟,易生病,教你三招祛濕,身體會更健康

夏至後,「濕」積五臟,易生病,教你三招祛濕,身體會更健康

夏至後,白天逐漸變長,夜晚逐漸變短,而雨水增多,氣溫逐漸升高,正式進入炎炎的夏季。

中醫五行理論講,五季對應五臟,「夏對應心臟,長夏對應脾」,而脾濕,會導致運化出現問題,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體內濕氣重。

中醫認為,「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而「濕」,是指「濕邪」,體內濕氣重,會使免疫力下降,更易生病。

俗話說:「濕邪在,百病在,濕邪除,百病無。」

夏至後,「濕」積五臟,易生病,對照一下,你佔了幾個?

一,濕在脾胃

正因「長夏對應脾胃」,所以,這個季節是祛濕的好時節,也是加重體內濕氣的階段。

「脾主運化」,當脾的濕氣加重後,可能會導致脾胃失調,出現口臭、面色萎黃、神態疲倦、脈虛無力等表現。

二,濕在心

「夏對應心臟」,入夏後,天氣炎熱,容易導致濕熱過盛,這樣會對心臟造成傷害,容易誘發風濕性心臟病。

其主要表現有心慌氣短、身體疲倦乏力、易咳嗽等,還可能伴有心絞痛。

三,濕在肝膽

中醫認為「肝與膽相表裡」,肝膽濕氣加重,容易出現肋骨脹痛,尤其是身體兩側有肋痛感。

對女性來說,還可能會出現外陰瘙癢、白帶異常等表現,應注意。

四,濕在肺

中醫認為「肺主宣發」,濕氣侵入肺,會出現畏寒、面部蒼白、易感冒、背部易寒冷、小便增多等表現。

五,濕在腎

中醫認為「腎主水,主納氣」,腎為水臟,但濕邪侵入腎,容易使水液代謝失調,或導致腎虛。

若寒濕侵入腎,會導致腎濁病變,出現腰部發冷、發寒等表現。

夏至後,這4件事最好少做,以免加重體內濕氣!

1,猛吹空調

到了夏季,空調是必不可少的「乘涼工具」,但盡量不要一直在空調房間里呆著,長時間生活在密閉的空間里,容易使空調吹出的冷風侵入體內,加重體內濕氣。

2,喝冰鎮飲品

夏天炎熱,很多人會選擇冰涼的飲品解渴、解熱,喝的時候確實很爽,但這樣會損傷脾胃,促使外邪入侵,導致濕氣加重。

尤其是冰鎮啤酒,更應少喝,「酒助濕邪」,會導致脾運化失調,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表現。

3,長時間在潮濕環境

很多人因工作原因,會長時間在潮濕的環境中呆著,如浴池、陰涼倉庫、陰面的辦公室等,時間長了也可能會加重體內濕氣。

4,吃肥甘油膩食物

夏季溫度高,很多人沒食慾,到了晚上,能涼快一些,有很多人會去吃些油膩、過甜、過咸等肥甘食物,如燒烤,是夏天一大特色,但吃得太多,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胃腸悶脹等表現。

教你三招祛濕,身體會更健康,讓你一年少得病!

第一招:艾灸祛濕

艾灸,是我國傳統中醫的治病方法,具有開郁、補氣等作用,可加速運化濕氣。

艾灸祛濕,有幾個重要的穴位,此外,艾灸時,可能會出現酸、麻、熱、痛、針刺等感覺。

穴位一:足三里穴

此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艾灸此穴有燥化脾濕、生髮胃氣的作用。

穴位二:中脘穴

此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艾灸此穴,能有效緩解胃部和腸道引起的各種疾病及癥狀,如腹瀉、腹痛、噁心、燒心、食欲不振等。

穴位三:豐隆穴

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艾灸此穴,能改善頭痛、眩暈及咳嗽痰多等痰飲病症,尤其對祛痰祛濕效果好。

第二招:飲茶祛濕

這一方法,簡單方便,容易堅持,將健脾祛濕的食材搭配在一起,做成茶包,泡水喝。

白鼓丁薏仁茶,將白鼓丁、薏苡仁、赤小豆、芡實、馬齒莧、山楂、玉米須、淡竹葉搭配在一起,泡水喝。

白鼓丁,葯食兩用,又稱為蒲公英、黃花苗,有利尿、利濕的作用,對改善濕熱效果不錯,對濕熱引起的噁心、舌苔發黃、臉上起痘痘等也有不錯的效果。

薏苡仁和赤小豆,兩者搭配在一起,有很好的健脾祛濕作用。

芡實,能健脾祛濕,還可調理脾胃,有補益脾胃的作用。馬齒莧,具有利水祛濕、消炎止痛等作用,含維生素E、維生素C、胡蘿蔔素及谷胱甘肽等成分,還有抗衰老作用。

山楂,歸脾經,具有消食健脾的作用,對胃脘脹滿、不思飲食有改善作用。玉米須,利尿利濕、消腫排毒。

第三招:運動祛濕

運動出汗,是很好的祛濕方法。

進入夏季,人們本身就愛出汗,容易流失體內水分,所以,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外,避免中暑。

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傍晚,大約是下午5-7點之間,尤其是三伏天,更應注意運動時間。

運動最好選擇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等,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小霞老師 的精彩文章:

明日夏至,想安穩度過,防「三病」,做好三件事!
26歲小伙,新婚夜昏迷入院,醫生:夫妻再恩愛,這部位最好別碰

TAG:營養小霞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