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工業互聯網提速落地 多重挑戰待解
6月23日,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召開專題研討會,圍繞「5G商用與深化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主題,與通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傳統廠商等展開交流。
當下,5G被認為是未來關鍵網路的基礎設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趨勢之下,5G與工業互聯網落地成為多方深挖的重點。
昨日的研討會現場,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三大運營商等人士講解了技術落地場景可能存在的風險挑戰。
場景落地的趨勢與難點
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此前表示,5G增強寬頻、海量連接、低延時高可靠,將為構建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體系提供平台,為各種跨界融合和跨行業應用開發提供支撐。細化到工業領域,徐曉蘭稱,5G是驅動工業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關鍵技術,其與各垂直領域的深度融合將催生諸多新業務、新業態,從而創造經濟價值,我國在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方面,目前具體落地到的應用行業包括化工、機械、汽輪、飛機製造等。
不過,徐曉蘭也指出,目前我國推動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中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5G與工業互聯網跨界融合仍不充分。一方面,運營商、設備商、工業互聯網企業間的行業壁壘仍較高,企業之間融合融通,相互促進、共生供應的產業生態尚未形成。徐曉蘭認為,消費互聯網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應用,而工業互聯網在ICT與OT融合上的難度便非常高。其次,各部門之間鴻溝難以跨越。在徐曉蘭看來,運營商與設備商對工業行業特性與專業壁壘的把握存在跨界鴻溝,對工業企業的主要業務流程以及工藝流程缺少掌握,缺乏將現金技術與知識、工藝、流程等融會貫通的服務經驗,提供的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難以準確、有效地滿足工業企業的實際運營功能需求等。
此外,5G 工業互聯網商業模式尚不清晰,5G在工業互聯領域的應用模式與傳統2C市場模式有較大差別,企業運營模式呈現多樣性,雙方合作的商業模式仍需進一步探索。5G網路建設及運營的成本十分高昂,移動流量業務「增量不增收」的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包括不同的服務與場景對網路的帶寬要求、網路資源消耗等方面。
因此,徐曉蘭建議首先需要加強5G與工業互聯網領域的跨界合作與供需對接;其次,在工業互聯網重點領域開展5G商業試點示範;第三,業界各方積極探索開放共贏的新型商業模式。
運營商責任重難度大
5G技術趨勢下的龐大經濟體量已然是確定的事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5G產業經濟貢獻》認為,預計2020至2025年,我國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達10.6萬億元,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5G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
一定程度上,5G與工業互聯網結合中,作為支撐方的運營商肩負巨大壓力,中信建投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閻貴成在一次電話會議中表示:「我們國家網路建設規模足夠大,預計到今年年底,中國5G基站數量可能就是全球最多的。從年初來看,我們一直給市場的預期是今年三大運營商5G建設量在10萬個站左右,但目前來看很多城市、省級政府對5G規劃還是比較積極,有可能三大運營商2019年5G建設量會超過15萬個站。」
中國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院長陳豫蓉表示,中國移動當下主要面對四大矛盾——第一,時間上的壓力,4G技術花費五年時間逐漸實現落地,而當下5G還有不到一年的準備期,時間緊任務重;第二,成熟度與高預期之間的矛盾,比如中國移動多番調研發現,各級政府對5G都有很高預期,但實際從標準到產業到終端的成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第三,投資與收益之間的矛盾,5G基站功耗是4G的3.5倍至4倍之間,投資成本非常大,商業模式也不夠完善,對運營商的壓力非常大;第四,資源層面的壓力也需認真對待。
※RQFII試點地區擴大至荷蘭,今年已新批14家
※黃金股隨金價「水漲船高」,券商:黃金配置價值提升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