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合適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
導讀
我們的人生,需要一種恰如其分的中道智慧——對人生過高的期許,我們不做無謂的掙扎,也不做無益的對生命和時間的浪費,只是靜靜地按照人生的規律、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文:弘恩法師
宋代禪師五祖法演為勉勵其弟子佛果,提出了法演四戒:勢不可使盡,福不可受盡,好語不可說盡,規矩不可行盡。若悟得此四戒,弓不拉滿,勢不使盡,懂得事事有度,必有所益。
止,要止於至善。
至善,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到達同等的結果和標準,才是至善的境地,而是說每個人要到達適合自己的境地,才是至善。
所以我們在制定人生的目標和計劃時,不要過多地跟別人攀比,要避免這種功利的氣息。其實,人做最合適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自己。
但很多人往往不願意做合適的自己,我們期望著成為別人,比如說很多人都幻想成為比爾蓋茨、巴菲特、馬化騰、馬雲等等,這些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
我們總不願意做回自己,因此我們就不可能抵達「止於至善」的人生境地。
我們會學著別人的樣子,模仿著別人的影子去生活,那麼後來的結果成了什麼呢?後來我們的人生就成了一種邯鄲學步的狀態,不僅沒做好自己,學別人也沒學好。
因此,不管我們學佛也好,學習傳統文化也好,這種文化的滋養帶給我們一種內在智慧啟迪,這種內在智慧就是四個字:自知之明。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福德、精力、財富和資源,把這一切綜合起來,給自己人生做一個正確的評判。這就是你這一生或者短期內要追求的目標,只有如此,我們才可以做回自己。
現在大家經常會說這句話:做最好的自己。
怎麼樣做最好的自己呢?一定要正確地解讀自己、正確地定位自己,如果缺少這一個前提,我們想靜也靜不下來。
我們會因為自己設定的過高的目標,而備受壓抑,遂產生種種的焦慮、煩躁,甚至恐懼,這就是沒有自知之明的緣故。
人生沒有壓力是不行的,但人生壓力過大也不可以,這就需要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中道」的智慧,不能過也不能欠,就像流水一樣。為什麼說靜靜地流水,它不是靜止不動的一潭死水,也不是驚濤駭浪般的洶湧前進,而是靜水深流般的靜靜流淌。
這就比喻我們的人生,需要一種恰如其分的中道智慧——對人生過高的期許,我們不做無謂的掙扎,也不做無益的對生命和時間的浪費,只是靜靜地按照人生的規律、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做到像靜靜地流水一般,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每一個家庭也是非常美好的。
但是,在這個時代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的期望是超越自己能力的。這就導致很多人在人生的追求當中,往往會拋棄最珍貴的生命元素,譬如親情、友情、良知,我們會拋棄這一些,拚命追求自己人生所謂的成功。
那麼,當我們得到了這種所謂的「成功」之後,是否真的就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呢?也不會。
我們的成功都是自己預設的,當我們攀登上這座目標高峰的時候,在經歷種種掙扎、拼搏和奮鬥後,我們會有暫時的成功的歡愉,在片刻的歡愉過後,我們又會給自己制定一個更高的目標。
因此,人總是停不下來,人停不下來,是因為人靜不下來,靜不下來,是因為人沒有自知之明。所以,很多人的人生走著走著就遇到了瓶頸,超越不過去,又不知道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於我們缺乏自知之明。
所以,正確地了知自己,這是人生安靜下來的首要的條件。這需要智慧的滋養,沒有智慧,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處於什麼狀態,我們會對自己有過高的期許,過高的評估。
※《花為誰開》佛光普照大地之時,就是蓮花盛開之時
※《佛菩薩贊》消災增福壽
TAG:佛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