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玄宗聽信太監讒言,害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唐玄宗聽信太監讒言,害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安史之亂髮生後,叛軍長驅直入,封常清和高仙芝見敵勢甚盛,商量後退守潼關避其鋒芒,也為日後唐軍反擊贏得時間。封常清與高仙芝退守潼關之舉在軍事上是正確的選擇,不僅可以拱衛長安的安全,而且也使叛軍的進軍步伐受到扼制,為唐政府贏得一個喘息的機會,可以乘機調動兵力,調整部署。然而直到此時,唐玄宗仍對當時的軍事態勢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以為叛軍不日將會平定。

唐玄宗聽信太監讒言,害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高仙芝東征時得罪過監軍邊令誠,其懷恨在心,在玄宗面前進讒。玄宗聽信了他的挑唆,將高仙芝與封常清二人處死,一下殺害兩員不可多得的名將,自毀長城。

唐玄宗聽信太監讒言,害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封常清臨死前草遺表曰:「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資治通鑒》卷217)封常清當初率軍赴洛陽迎戰時,也以為叛軍內部人心不齊,以正伐邪,可以迅速獲勝。經過與叛軍數次戰鬥後,才認識到叛軍的情況並非如先前判斷的那樣,而且戰鬥力極強。這是一個將軍親身經歷過激烈的戰鬥後獲得的寶貴經驗,如果唐玄宗能夠接受封常清臨死前的勸諫,也許局面不會很快地發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唐玄宗聽信太監讒言,害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高、封二人死後,玄宗遂命因病在家休養的哥舒翰率軍出征。哥舒翰雖然是戰功卓著、經驗豐富的大將,但此時病重,不能治事,甚至連生活也需要人料理,因此並不是很理想的統帥人選。哥舒翰本人也推辭不就,玄宗堅持不變,哥舒翰只好扶病出征了。史載:「翰病,不能治事,悉以軍政委田良丘;良丘復不敢專決,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二人爭長,無所統壹。翰用法嚴而不恤,士卒皆懈弛,無鬥志。」(《資治通鑒》卷217)這種情況的存在對戰事是非常不利的。

唐玄宗聽信太監讒言,害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除了玄宗選用統帥不當的原因之外,朝廷干預前線將領的指揮也是頗犯兵家之忌的一件事。這件事說到底還是朝廷內部矛盾鬥爭的一種反映。事情經過是這樣的:戶部尚書安思順與安祿山雖是堂兄弟關係,但他知道造反是滅門大罪,不願因此而為安祿山殉葬。當他知道安祿山將要起兵反叛時,便入朝奏知此事。後來安祿山舉兵之時,玄宗因為安思順早已上奏,遂不降罪於他。

哥舒翰早就與安祿山不和,遷怒於安思順,遂指使人偽造了一封安祿山給安思順的書信,然後在其入關之時將送信人擒獲,向玄宗獻上書信。接著又以此為據,上表請求誅殺安思順。玄宗不察其中有詐,將安思順及其弟安元貞處死,家屬流放嶺南。「楊國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資治通鑒》卷217)

唐玄宗聽信太監讒言,害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楊國忠為什麼要救安思順?史無明文,不得而知。但通過此事,使楊國忠看到了哥舒翰的厲害,對其產生畏懼之心,卻是真實的。同時,這也說明在此之前,楊國忠與哥舒翰之間並無政治上的隔閡,直到此時才開始對哥舒翰有了警惕之心。

接著在潼關駐軍中出現了一股要求誅殺楊國忠的勢力,其帶頭人物便是大將王思禮。王思禮密勸哥舒翰利用手握重兵的有利時機,回軍誅殺楊國忠,哥舒翰猶豫未決。這件事很快就被楊國忠知曉了,很可能是他安插在軍中的親信密報的。楊國忠得報大懼,馬上向玄宗上奏說:「今潼關兵眾雖盛,而無後殿,萬一不利,京師得無恐乎!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人訓練於苑中。」玄宗同意了他的奏請。楊國忠還不放心,又奏請招募一萬人屯駐灞上,皆令其心腹將領杜乾運統率(《舊唐書·哥舒翰傳》)。

楊國忠的這些舉動,「名為御賊,實備翰也」(《資治通鑒)卷218)對於楊國忠這些舉動的目的,哥舒翰也是心知肚明的,於是他又上表皇帝請求將杜乾運軍改隸潼關,然後以商議軍情的名義召杜乾運到潼關,將其斬首。

唐玄宗聽信太監讒言,害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此事引起了楊國忠極大的恐懼,同時也使哥舒翰感到內心不安,因為這樣做畢竟是違背玄宗的意願,有專擅弄權的嫌疑。楊國忠為了自保,必然要採取對策進行反擊。敦促潼關守軍出關作戰,便是其所採取的主要對策。據《舊唐書·楊國忠傳》載:「國忠以翰持兵未決,慮反圖己,欲其速戰,自中督促之。」玄宗也急於取得平叛戰爭的勝利,楊國忠的建議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催促哥舒翰進兵的命令便接二連三地送到了潼關前線。


關於此事史籍是這樣記載的:楊忠國「言於上,以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將失機會。上以為然,續遣中使趣之,項背相望。翰不得已,撫膺慟哭」,引軍出關((資治通鑒》卷218)。哥舒翰之所以臨戰「慟哭」,是因為他知道叛軍戰鬥力強悍,而官軍卻是新招募的烏合之眾,戰必失敗,故失聲慟哭。

唐玄宗聽信太監讒言,害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在哥舒翰出關作戰之前,平叛形勢一片大好,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在河東連戰連勝,並且打開了東井陘關的通道,可以威脅河北,直搗范陽叛軍老巢。河北諸郡紛紛反正,叛軍後方不穩。李光弼軍在常山郡大敗史思明軍,叛軍損失慘重,人心不穩。叛軍進攻江淮的軍事計劃也受到挫折,難以實現。安祿山雖然在洛陽稱帝,但大軍受阻於潼關,不能前進一步。因此,郭子儀、李光弼等皆上書朝廷,主張在潼關宜採取守勢,不可輕易出戰。

但是楊國忠出於一己之私,強迫守關大軍棄險而出;唐玄宗不懂軍事,急於求成,干預前線統帥的指揮,結果導致潼關失守,長安門戶洞開,使得整個平叛戰爭的形勢急轉直下。因此,潼關之戰的失敗不

僅僅是一個軍事問題,它實際上也是朝廷內部政治鬥爭所導致的一個惡果,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