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枚指紋能完全相同?131年前的概率計算,一封信引髮指紋研究
指紋識別技術如今廣泛應於多個領域,從追蹤疑犯到身份認定,從解鎖手機到密碼門禁,指紋學逐漸從人工識別發展為自動識別。雖然在古代,指紋就作為一種證據,但是直到1888年的6月21日,指紋學才正式進入科學研究的領域。
當時,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發表了《個人識別與描述》(Personal 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這是他關於指紋研究的首篇文章,文章用統計學分析法對指紋進行了系統分類,將指紋分為八個大類,再按細節分為若干小類。
高爾頓還證實了指紋和個人智力以及遺傳無關。隨後的研究中,他又通過計算得出結論:兩個單獨的指紋相同的概率只有640億分之1。在1892年出版的《解讀模糊指紋》一書中,高爾頓提出了一套指紋分析法,可用於鑒定指紋特徵,其中的方法直到現在還在使用,有時被稱為「高爾頓細節」。
其實,高爾頓對於指紋的興趣,與他表哥達爾文收到的一封信有關,這封信是英國醫生亨利·福德斯(Henry Faulds)從日本寄給達爾文的,福德斯常年在日本協助當地建立現代醫院,在長期的實踐中福德斯發現,指紋因人而異,可以標記個人身份。他將研究文章寄給了達爾文,但當時的達爾文已經處在生命的最後兩年,年邁的他無心研究,就把這封信轉交給了高爾頓。
福德斯因為久久未收到達爾文的回信,就將自己的研究投搞到了《自然》期刊發表。緊接著,派駐印度的英國裁判官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也發表文章,稱自己在印度的二十年中,一直使用指紋識別技術進行人口管理,包括用指紋簽署條約和協議,對收押犯人進行統計和留底。佛德斯與赫歇爾後來多次發表文章爭論到底誰是指紋研究的開創者,但始終沒有引起廣泛關注。
1882年,高爾登接受了法國巴黎警察局司法身份部主管阿方斯·貝提昂(Alphonse Bertillon)的委託,協助標識罪犯的臉部輪廓、手腳長度以及指紋特徵,高爾登此時才想起達爾文給他的那封福德斯寫的信,這才有了他對指紋研究,並於1888年、1892年先後出版了著作。
1892年,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督察愛德華多·阿爾瓦雷斯(Eduardo Alvarez)在拜讀了高爾登的《解讀模糊指紋》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指紋專責單位。同年,阿爾瓦雷斯利首次利用一枚案發現場留下的血指紋,破獲了一樁命案。後來,各國紛紛設立專門機構,創建起指紋庫,用於刑偵、識別等多個領域。
如今的指紋採集技術和分析方法早已超越高爾登當年的發現,也日益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對指紋技術的發展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關注、點贊、評論,每天一點泛閱讀!
本文為FUN知識點:科學史上的今天系列
TAG:FUN知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