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真諦是什麼?兩個字
有一點讓我非常吃驚,網路上大多數書法愛好者關心的竟不是如何學習提高書法水平,相比之下,他們更關心:書法是什麼?
尤其在書法教育普及不足,書壇怪相叢生的當代。滿街充斥著「丑書」「江湖體」「老乾體」「雜耍式」「表演派」等諸多書法流派時,好像弄清「書法的真諦是什麼」就變得尤為重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01.
書法的真諦究竟是什麼?
為何這個問題比怎樣提高書法水平更令人關注?
我還著實認真想了一下。
思考的過程中,我回到了自己初學練字的時候,好像對於書法的本質問題的探索,也佔了大多數精力,相反練字和理論的時間偏少。
或許當下書法愛好者也是如此,他們更在乎書法的本質與方向。如果沒有一個有準確的本質,有價值的方向,那方法和努力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畢竟根不穩,枝葉也會長偏。
那些年苦心思索了好久,幾乎翻遍歷代名家書論著述,遍觀兩千年來千家法帖,其中努力雖稱不上披星戴月,起碼可達到日日看,日日思。我之方向為:在古人的學書歷程中找到規律,在古人的法帖中找到他們的共同追求。
這個過程從開始到稍有些成果,能解自己疑惑,大概用了三四年。才明白什麼是書法,練字為了什麼。
其中的思想,也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如王國維所說: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也或如畫家常理論中常說的三個階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三個階段雖然表述不同,但是境界相通。
放在書法上,則就有另一種解釋:
第一個階段,入。
所謂「入」,是學習書法時先找一家學習,待筆法基礎穩定後,思想上可了解到此家的「法」的特點,以及能達到背帖創作的結果,此為「入」。
所謂「先精而後博」,是書法的基本要求。見過學書的多數人都耐不住追求「精」的寂寞,想要一步登天,過早的就去想那二三十年之後才有的「融合出新」的階段。
這個階段我亦難免,在追求書法「真諦」的過程中,看過名家書論,雖未必能懂,也能看到其中矛盾。對一個初學者來說,以低水平看高水平矛盾,實在是「自殺」舉動,因為初學者往往思想「狹隘」,並不「通透」,所以對那些矛盾不能正確理解,故而會打亂自己對書法的認知。
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因為起心底想不通,何為對,何為錯。換句話說,王羲之告訴你先邁左腳,顏真卿告訴你先邁右腳,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這並不矛盾,可水平限制之下就會產生矛盾思想,在矛盾之餘,就已經「邯鄲學步」,忘記如何走路了。這在我所見過的大多數初學者身上,非常常見,我自身曾是嚴重患者。
不過這個「雜」的階段為我帶來了一些好處,我了解了幾乎歷史上各個朝代的一二流名家的書風作品,對我後來總結「法度」產生了重要影響。當然,這一些都建立在已經忘記邯鄲學步,知道如何走路的基礎上。依舊避免不了的求「精」的寂寞過程。
第二個階段,博。
這個階段需要在「精」的基礎上進行,了解一家之筆法,才能窺透諸家之筆法的變化、異同、規律。
所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們看到的名家書法,看到的不再如第一階段,只識字形,而是在筆墨之下看到的是法度的規律變化,是在山水物象之上這種「形而上」的東西。學一個人的字,再也不用去摹字形,只要弄清筆法,就可學個模樣。
這種能力就是能在眾多的「形」中,找到「形而上」的規律,這是第二階段。
第三個階段,融。
便也不用多說,融百家為一爐,出新而已。看似說的簡單,實則非常困難。如何融百家?如何取捨?這其實並不是人能教的,而是靠自己去「悟」,這種悟建立在人的學識修養和性格上。
所謂字如其人,乃如其才,如其學,如其志,總之如其人。
能融百家出新的人,無論是一些江湖大師,還是真正的書法高手,都避免不了一個問題,就是有自己的一套處理結字的規律。只不過江湖大師的規律是自造的自由體,散漫無度。而高手是集古成家,傳承的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
其高低,必然不要爭論。有識者能察,歷史也會自作淘汰。
藝術不是戰爭,而是深入靈魂的溝通,所以需要能觸及到靈魂層面的交流者,並非一人一言「我從小就學漢字,誰還看不懂寫字?」能解釋的了的。
上述總結了這麼多,算不算書法的真諦呢?說實話,還真不算。即便思想到了第三個階段,成為了「書法家」,也沒有能觸碰到書法的真諦。但是比較有意思的是,大多數人到第二階段成熟後,就能體會到何為「書法的真諦」。
能到第三階段,只能算書法家。當然在古代來說,這還算不上書法家,只能算「善書者」,只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學字的人少了,標準低了,自然就漲行情了。
02.
書法之最後一階段「天人合一」。
如第三階段算「字如其人」,那麼第四階段,也就是一流名家的階段,就已經到了「天人合一」。把「如人」一般的字,再結合與自然,最後呈現出來的,才是最高階段。所謂「通匯之際,人書俱老」。
很多人不懂,為何學幾年就能寫的不錯的字,非要到將老死時才能算「通匯」呢?
話是沒辦法解釋的,因為因與人的追求不同,標準也高低有分。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不分三六九等,卻也分三六九等。
物質與思想,著實是兩個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哲學思想的最高境界。在書法中則可表示為「囊括萬殊,裁成一相」,語出唐張懷瓘書論。
所謂「萬殊」,指的就是世間萬物,諸多矛盾。而裁成「一相」(去聲),指的就是用一種物象表達出來,也就是筆墨,換句話說就是「點」「線」「面」的高度概括。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用書法技法創造出想像中廣闊自由的天地。
這話就相對專業了,且不說書法愛好者難懂,即便書法接觸不錯的一些人也很難理解到這個層面,因為理解到這個層面,書法就已經不會走歪路了,也不會是愛好者的水平,而是「專業」。所謂專業並不是一個硬性規定,而是在書法這個領域裡,確實有一個分水嶺,思想和眼界跨過去了,字就不可能不專業。如思想和眼界夠不到,不要說學三五十年,即便學上百年,依舊是門外漢。
這是一個相當殘酷的事實,也是很多人不願意接受別人評價「不行」的原因。都以為自己很懂,實則差得遠;其實等到自己真的懂的時候,才是開始認為自己啥都不會的時候。
「指責他人,與在乎它人指責,都是不自信的表現」
天人合一,最後看到自然,那期初也要師法自然。如懷素「夜聞嘉江水而草書益進」,又如「觀夏雲多奇峰,常師之」。又如黃庭堅「坐見江山,作草書似得江山之助」。所以清人翁方綱所云「世間無物非草書」,沒有一個東西是草書借鑒不了的。
當然這一切,都要感謝一個人——王羲之。
能把天人合一做到最好的,就是王羲之。王羲之隨衛夫人學書,衛夫人帶王羲之遊覽名山大川,廣見天地物象,最後才有的王羲之天人合一。
最早用物象描述書法,甚至可以追溯到李斯小篆的「鷹望鵬逝」,這種師法自然的書法學習道路,王羲之絕不是第一個走的,在他之前有很多大家都到了這個地步。
後世之所以把王羲之稱為書聖,是因為他是天人合一的第一人,而非第一個走這條路的人。王羲之對書法的貢獻,是拓展了書法的疆域,把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書法家還在追求不得的境界,給又拔高了一度。
用現代話來說,王羲之以一己之力拔高了這個行業的整體水平。
王羲之能悟到書法的真諦,也經歷了跟大多數人一樣的經歷。
什麼是書法的真諦,首先是學自然,最後就是表現自然。
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聖,就是因為其變化如龍,不見首尾,沒有規律,卻極其自然。絕對不是今人去千百遍的套一個作品能體會到的水平。
這種水平,首先是要精熟法度,其次一定要有心胸。如果心裡不豁達,那筆下的變化自然也就「畏畏縮縮」。
這種心態上的豁達,恰好就是王羲之具備的。
「坦腹東床」,說的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尉郗鑒為女兒選女婿,於是來到了當時的大家族王氏。聽說王氏子弟各個才貌雙全,於是帶著管家來到王氏家族。王世子弟聽說太尉來選親,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門迎見,最後數來數去,少了一人沒來。
這個人就是王羲之,他還在東牆床上露著肚臍眼而卧,對太尉選親一事,一點也不上心。這事兒傳到太尉耳朵里,太尉深以為奇,於是就想見見這位與眾不同的小伙兒。
事後也都知道了,太尉很欣賞自然豁達不做作的王羲之,把貌美如花的小閨女兒嫁給了他。
再有後來的蘭亭集序,晚年辭官,無一不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這種不畏世俗所動的人,才能體會到無拘無束的自然狀態。
這種自然的狀態,就是其手上千變萬化變化的心法,把沒有規矩而不打破規矩,這就是「心無界,行無疆」。
這種自然心態需要追求自由的人才能體會。只有心中追求自由,得到自由,人才能過的自然,活的自然。
人一自然,筆下就自然,筆下自然,就能與萬物這種自然的狀態融合,便生出萬物之形狀。
這就是書法的「真諦」
03.
繞了一圈,書法的真諦又回到了人身上。但是這個「人」已經不是第三階段的人,而是天人合一的人。
天道運行本就自由,是人自己拘束自己,自己累自己,所以才不自由。
但魏晉時一個好時期,聖賢眾多,皆嚮往自由,所以魏晉時期的詩文、書畫,都到了一定高度。即便是普通的氏族階層的人的書畫水平,都有一股風流之氣,這是時代原因。
而後代對書法的真諦的追求,可以一個個數,只要是一流大家,無一不是這樣。他們有規矩,但是在規矩能達到自然之狀態,之所以自然,全是在追求自由之境界。
只要歷史上排的上號的歷代大家,無一不如此。有些人的字看似拘謹,但是他筆下靈活自由。所以看字,不要看形就判斷一個人自由與否,這是非常淺顯的。
王羲之有如此高的創造力,每篇書法風格都少有差異,全是因為其心態無拘無束,深處在自由的時代。
自由是自在的前提,如何運筆自在?先得心自由啊。
其實說到最後,書法的真諦還是要歸結到人「性」上。能融百家,只能說明有性格,但不能說有性情。真正的性情,才是書法的根本。無論是悲憤,高興,陰鬱,只要是真的在心中無所顧忌的表現出來的,能無拘無束的表現在心中的,才是自由的。
所謂的自由,並不是豬撒歡一樣哪都亂跑。而是在心態上達到一種「嘭」的一種爆發的狀態,不用收斂,不用壓抑,不為世俗所動,這才是自由。
大概如「走自己路,讓別人說去吧」
這一點,好像跟很多書法愛好者一上來就寫狂草的心態差不多。很多人一上來就想寫狂草,連一個正經的楷書字都寫不好,就要耍草書,美其名曰真性情。
他們說的有道理嗎?我認為絕對有道理,那絕對是書法的真諦,真性情,真自由。可是有什麼用呢?即便再有性情,心態再自由,寫出來的也不是「書法」,沒有「法」,就是「散漫」,而非「自由」。
這兩點是不一樣的,散漫看似自由,其實也很拘束,他不代表自由。
只有在規矩中,能逾越規矩的,才是真自由。
舉個不太恰當的簡單例子,切格瓦拉偷電動車,但是有法律管束著,所以被抓住就會蹲號子。但是如果哪天他的地位能使得他偷東西能不受法律管控了,他才是真自由,想偷幾個電瓶車偷幾個電瓶車,開連鎖店都沒人管。
這叫自由。
什麼叫散漫呢?就是人家切格瓦拉偷的是電瓶車,而有人只是偷了上邊一個螺絲,便開始洋洋自得說自己不受法律管控。
這是非常不「愚」的行為,不是不受法律管控,而是沒人願意跟一個螺絲計較。
所以散漫和自由,是有本質區別。
書法中的真性情真自由,也是需要從1、2、3、4階段邁過來的,只有這樣才能逾越規矩。
如果一開始就想著書法不用學習就可以逾越規矩,那必定是那個想偷螺絲的人。
跟一個小姑娘討論關於「自由」的問題,我說我很自由,我想去哪就去哪。這小妮子說不對,真正的自由源於自律。
其實我特別想反駁她,但是確實找不出理由,因為她說的對,這跟我對書法的理解如出一轍。如果我反駁她,我就是反駁自己。
雖然我不想承認我不自由,我也確實哪裡都可以去,想玩多久玩多久。但是後來我發現,如果不自律,只顧著玩,不顧著掙錢,遲早有一天要餓死在路上。
說了這麼多,對於書法的真諦,估計大家也能有所理解。
文章比較長,其實這是一道哲學題,不是一道書法題。哲學是引導人變聰明的科目,他可以幫助一個人提高思想境界。
當我了解書法的最高境界,了解書法的真諦的時候。我自然不會對其他行業的公認第一第二指手畫腳,即便我覺得他們的作品跟「粑粑」一樣。我更願意相信,是因為我不了解那個行業。
所謂一通則百通,在某一領域的思想達到一定高度,自然會其餘領域的理解就會更快,也會更準確。
書法的「真諦」,何嘗與人與社會的發展不一樣呢?都是在追求自由,而其中又有規矩約束著。其實任何領域,到最高的層面,應該都是一樣的。
書聖的思想境界一定不會比畫聖高多少,同樣,詩聖的思想境界也不會比書聖高多少。他們之間的差距,只是領域而已。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方方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