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博文約理,惟精惟一

博文約理,惟精惟一

博文約理,惟精惟一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傳習錄》原文:

「9」愛問:「先生以博文為約禮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請開示。」先生曰:「禮字即是理字。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隱微,不可見者謂之理。只是一物。約禮只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現處用功。如發現於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發現於事君時,就在事君上學存此天理。發現於處富貴貧賤時,就在處富貴貧賤上學存此天理。發現於處患難夷狄時,就在處患難夷狄上學存此天理。至於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隨他發現處,即就那上面學個存天理。這便是博學之於文,便是約禮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

釋義:

滅除人慾,志向天理,是名克己復禮。禮者,理也,天理也。天地之間,唯獨此理,是生髮萬相的根源。事親,是此理所發。事君,是此理所發。交友,是此理所發。治民,是此理所法,乃至見色聞聲,起意動念,皆此理所發。此理即此心,此理即這一點靈明。若無此理,誰來事親?若無此理,誰來事君?若無此理,誰來交友?若無此理,誰來治民?若無此理,誰來見色聞聲?若無此理,誰來起意動念?萬事萬相,一理所顯。萬事萬相,一心所現。此心即此理。悟得此心,即名知了天理。悟得此心,即名致了良知。此心即我,我即此心。我,心,天理,良知,名異而實同。

徹悟此心,恢復極妙,是名天下歸仁。佛家有言,萬德莊嚴,盡歸彌陀。華嚴無盡,無非毗盧。彌陀是個比喻,毗盧是個比喻,喻人人本具的良知心體,喻人人本具的天理良知,喻人人本具的這一點靈明。這一點靈明,仰天成相,俯地成形,隨一切緣,成一切用。陽明先生說:「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這一點靈明,即是人人本具的天理。這一點靈明,即是人人本具的良知。既然人人本具,更向哪裡覓天理?更向哪裡致良知?若向那事事物物上覓,若向那事事物物上致,則如同騎驢找驢。佛經有云,以頭覓頭,窮劫盡形,亦不能得。這尋覓天理的,正是自家的天理。這尋覓良知的,正是自家的良知。何不回頭自見?

禪宗有個馬祖道一,他說:「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么?」這正是讓人回頭自見,尋得自家的這一點靈明。這一點靈明是真佛真祖,這一點靈明是天理良知。克己復禮,只是復這個天理,只是致這個良知。復禮至極,純一無雜,則天下萬物,歸就自己,故孟子云:「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故莊子云:「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故《楞嚴經》云:「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莫到事事物物上去尋天理。過去的事,已過去。既已過去,理豈獨存?現在的事,不停留。剛說現在,已成過去。明日的事,還未來。既還未來,理豈先到?人事之相是流變的,乃至天相地相,也是流變的。昨日是晴,今日是陰,前時是晝,今時是夜,天相豈能不變?因此之故,到事事物物上找天理,那是捕風捉影,痴漢所為。

大道無形,天理無相。陽明先生說,「不可見者謂之理」。色相可見,而能見色相的這一點靈明不可見。何以故?無形無相,非大非小,非青非黃,故曰形而上,亦名道,亦名天理,亦名良知。這個天理,有甚形相?是大,還是小?是方,還是圓?是青,還是黃?是白,還是黑?自心無形相,莫說自心黑。自心無形相,莫說自心白。自心無相,能現萬相,現天現地,現青現黃,現事親、事君、交友、治民之相,現孝、忠、信、仁之德。佛家有言,「自性能生萬法」。儒家言,良知生髮萬相。自性與良知,語異而實同。儒家與佛家,原來是一家。一家者,心也,良知也,法身也,自性也。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就事歸理,唯理是從,是名克己復禮。據理髮用,純然無雜,是名天下歸仁。由博至約,由繁至簡,這是個約禮(理)的功夫。約禮的功夫,只是要此心純然無雜,只是一個天理。事親時,純然無雜,只是一個天理。事君時,純然無雜,只是一個個天理。乃至發一切用,成一切德,皆純然無雜,只是一個天理。若有摻雜,便凜然一覺,則人慾當下即滅。發一切用,成一切德,皆如此做功夫,便是陽明心學的「就理之發現處用功」。

博文約理,惟精惟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菩薩於子女,當大愛,不當小愛,逆度與順度,同一慈悲
《傳習錄釋義》(3)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