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2歲多特別熱情想學游泳,你是爸媽的話,你會怎麼辦?
今天聊個話題,應該是大家普遍會遇到的。不少孩子2、3歲開始,會主動說,我想學吉他、鋼琴、游泳,等等各種興趣班。
父母聽了總是會很開心啊,孩子主動想學,那肯定給報名啊。結果報好班了,才上了一兩節課,孩子就說不想上了。
結果不少父母就會和孩子講道理,明明之前是你想學的啊,怎麼可以一報名就不上了呢?開始覺得孩子不講道理。
有的父母甚至會覺得,孩子這樣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是特別不好的行為,於是拚命讓孩子堅持,結果弄的雙方親子關係很緊張。
1、我們的故事
談這個問題之前,先來和你們分享一個我們的故事。
記得小D 2歲多的時候,我們第一次去南美的一個度假村,那裡很多沙灘和泳池,小D那段時期玩水玩沙特別開心。
我也告訴她,等到以後她學了游泳,就能更好地玩水了,就像那些哥哥姐姐一樣。
回家後她就一直心心念念和我說,要學游泳。這是她第一次主動提出要上興趣班的。
和所有父母一樣,孩子主動提出要學某樣東西,我們肯定很開心的。記得先生當晚就查了紐約這邊的游泳班,就差立馬付錢了。
幸好我還算冷靜,和先生說,並不著急,小D目前的大運動基礎也不算紮實,而且2歲的這個年齡段已經無法上親子游泳課(就是父母帶下水)。
孩子單獨上的游泳課,雖然年齡是允許的,但從我觀察,小D的專註力並沒有發展成熟到可以完全聽從教練指令做動作,並且堅持30分鐘。
而且這邊的課程大都是2~5歲孩子混齡的,小D的性格又是慢熱,第一次的體驗如果不是很好,或者對比他人差距很大,以她的性格來說,很容易就徹底排斥游泳了,不妨等一下。
先生雖然是同意我對自己女兒的分析,但還是有點不死心,一個勁地問我,那孩子主動想學習,我們難道拒絕嗎?
我說,不拒絕啊,我們給她一個期待,告訴她什麼時候她可以去學,而這之前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我後來是這樣告訴小D的,哇,小D想學游泳呢,這個可是大孩子的技能呢。我們要等到小D更大一點才能去。
小D倔強地和我說,我已經是大孩子呢,我現在就要去。
我和她說,大孩子可以走路超過30分鐘,可以開合跳10下,可以聽從指令。我們接下來試試看,如果你都達到了,我們就去上游泳課。
為此,我還特地把這三條寫了下來,貼在了她的小黑板上。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小D還是每天來問我,媽媽,我能上游泳課嗎?
我每次都會指著黑板上的紙條提醒她要努力的目標。
慢慢地,小D的提問變成了自己的自問自答,媽媽, 我能上游泳班嗎?不可以,因為我還不能連續走路30分鐘以上,那就是從我們家走到兒童博物館。
而且因為小D真的想上游泳課,她為這些做努力的積極性就很高。以前出門走路一會會就會累了,開始主動和我說要繼續走一會。
我們平時在家除了練習開合跳,慢慢還進行了拓展,練習單腳站立,瑜伽的樹式等等。
小D的第一節游泳課
就這樣,一直到小D 3歲半的時候,我們才開始了游泳課。小D第一次下水,果然是緊張的。所以說自己孩子自己清楚啊。
但好在我們之前鍛煉了不少平衡能力和協調性,而且大運動基礎也更加紮實了,在教練的鼓勵下,不一會她自我調節好了。
一直到現在,她都很喜歡游泳課,即使教學內容慢慢有難度,她還是都可以堅持下來完成。
2、「吊胃口」背後的心機
先生是目睹這一切的,過程中好幾次和我說,這不是在吊胃口嗎?為啥要這樣啊。的確,也許你們不少人看到這裡,也會問,既然遲早要給她報班,為啥不早點報呢?
我曾經在《就是這麼神奇,這三感讓孩子自發地想變好》提到過「力量感」的概念。
每個人如果可以做成一件事,都會自發地覺得自己很棒,這個過程中就是在積累力量感,反之就是在消耗力量感。
人的記憶里有一部分記憶叫隱性記憶,這些積累或者消耗的經歷,也許你以為都忘記了。
但是每當遇到一些重大事件,隱性記憶就會幹預我們的判斷,這也就是我們內心的聲音。
正是因為這樣,我很看重小D的每一次「初體驗」,我希望她是賦能的,而不是被消耗的,
因為她人生最初的那些體驗,都是在幫助她建立隱型記憶,這會影響她今後人生的很多很多方面。
3、最近發展區
那如何確定孩子新經歷的體驗是賦能還是消耗呢?我參考的是前蘇聯兒童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他提出,需要確定孩子的兩種發展水平,第一個是現有水平(也就是舒適區),第二個是在指導下可以達到的水平,這兩個水平的差異叫做「最近發展區」,也可以叫做學習區。
如果在指導下也無法完成,那這就不是適合孩子目前階段學習的區域,因此也叫做恐慌區。
顯然,孩子每一次的新技能學習都是在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但不少父母卻沒有意識到,並不是走出舒適區就好了,在舒適區之外有兩個圈層,學習區和恐慌區。
如果從舒適區直接跳到了恐慌區,那麼孩子就會表現出,緊張、焦慮、不想學習等表現。
很多父母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是孩子自己提出想學某樣樂器某個興趣班,但真的嘗試了,就一下子表現出厭學了。
其實就是說明了,孩子一下子被放到了「恐慌區」,也就是說需要學習的能力比她現有水平差太多了,孩子即使跳一跳也無法夠到。於是,出於本能,他開始「恐慌」了,向父母求助。
而大部分父母的表現,講道理、教育、比孩子還焦慮等,又進一步加強了孩子的恐慌心理。這也是為什麼,越教育越勸,孩子越不想學。
4、兩個疑問
看到這裡,我相信較真的父母們會提出兩個疑問,就一併寫一下。
首先,肯定有人會問,這個理論不就是說,不急著推孩子,凡事慢一點就好了?
粗看的確好像是這樣,就是刻意「慢」一點。但說實話,這個「慢」多久是有講究的。
我們自己也有體會的,舒適區呆太久了,有時就會沒有動力跳出來了。因此你們可以看到,我當時「吊胃口」的時候,並不只是被動等待小D長大。
我做了一步就是,拆解學習游泳的基礎能力(體能、平衡力和專註力),然後我再評估小D現有的能力。我覺得這些是她目前狀態下需要學習提高的地方。
因此那時,我把圈層劃分為,拆解的基礎能力是她目前的學習區,而游泳變成了她的恐慌區。
接下來自然有人會問,你當時也沒試過,說不定小D當年也可以呢?或者有人說,你這樣一直小心翼翼,以後孩子大了會不會經不起挫折呢?
第一個問題呢,的確沒有「如果」,我也無法肯定說她當時就不行。但至少從大概率來說,3歲前的孩子更加關鍵的是大運動的發展(可以參考->你真的給孩子選對運動項目了嗎 | 0~12歲指南)。
因此我並不需要去趕「越早學越好」這個目標,我只是需要解決如何保護小D想學游泳的熱情,這是我的策略。
至於是否是過度保護?這就完全是每個人的育兒理念了。
的確,就事論事而言,有些孩子推一把逼一把,他自己就學到了,但也有的孩子就此就放棄了,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沒有真正發生之前都是不確定性。
但從我角度來說,我希望小D今後敢於去闖世界的底氣,是來自於生命最初那些「我做到,我可以的」正向隱型記憶,是那些「我被愛,被鼓勵,被支持」的溫暖人生底色。
經得起挫折,可以是因為害怕,因為知道生命只能靠自己;也可以是因為被愛,因為知道生命總有人挺她。
我選擇後者。
大J叨叨叨
昨天和大家彙報了我們來魁北克的經歷,說實話當時我已經蠻煩躁了,所以特別害怕小D會發飆,因為知道她失控了,我肯定也失控的,好在最終我們開開心心順利到達目的地。
微博上有人問,為啥帶那麼多行李,因為接下來會直接從加拿大回中國。也有人說,大J肯定是親媽,拍照是真的在拍行李,不是在拍小D(捂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