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針灸里的補瀉手法

針灸里的補瀉手法

想系統的學習中醫課程/中醫針灸。頭條評論+私信電話:學習中醫/學習針灸,即可報名學習哦!

「8月1日」全國實用針灸全科培訓班

針灸治病最講究補瀉,是針術里極為重要的環節,有人說:「扎針不靈,補瀉不明」,這是有道理的。

我們直強調針灸和用藥一樣要辯證論治,針術也是和用藥一樣,要有戰術,要懂得調兵遣將,病重的時候用輕葯,病輕的時候用重葯,不及和太過都會傷人,就好比敵軍的派了一個師你才出一個團,能贏么?敵軍派一個團來你出了一個師,傷的就不是敵人而是自身了 ,往往還加速病情的惡化。

針灸里的補瀉手法

有人問元代針灸家杜思敬:「其病並依穴針灸,或有不愈者何?

意思是說已經根據病情按照穴位去針灸了,為什麼還會有治不好的呢?

杜思敬答:「一則不中穴;二則雖中穴,刺之不及其分;三則雖及其分,氣不至出針;四則雖氣至,不明補瀉,故其病成。」

意思是:原因有四點,一是你自認為扎中了穴位,其實並沒有。

二是即使你扎中了,但是刺入的深度不夠。(比如合谷是直刺0.5—1.0寸,你才扎了0.3寸,這是不及,或是扎了1.5寸,這是太過,都不行。)

三是雖然扎入的深度對了,可是沒有得氣。(得氣就是針感,扎針後病人產生酸、麻、脹、重、沉、痛、涼、熱、抽、觸電和像螞蟻在皮膚上爬的感覺。

元針灸家竇漢卿在《標幽賦》里寫道:「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說的就是沒有得氣而起不到治療作用。

《靈樞 九針十二原》里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及去之,勿復針。」意思是說針刺的要點是要得氣才會有效,如果施針時沒有得氣還可以再針,使之氣至。如果已經得氣,達到治病的目的了,就不要再刺了。

四是補瀉手法沒有做對。該用補法的時候你用了瀉法,該用瀉法的時候你用補法,該平補平瀉的時候你用了補或瀉,這些都是錯誤的。

《難經 七十三難》說:「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就是說用針治病,不可以虛實不分,補瀉亂施。

針灸里的補瀉手法

那麼補瀉手法都有哪些呢?

古針灸書里有很多補瀉方法,比如捻轉補瀉、呼吸補瀉、提插補瀉、開合補瀉、迎隨補瀉、疾徐補瀉,還有九、六之數的奇偶補瀉。

很多人批判說補瀉手法太過複雜,反而顧此失彼。如明代高武在《針灸聚英》里批判綜合手法是「巧立名色」。

針灸里的補瀉手法

現代也很多人批判燒山火,透天涼等補瀉手法完全是炫技,光名字唬人,實際沒什麼效果。

但是很多朋友是實在體驗過燒山火透天涼的,都覺得效果很好,很多時候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是我這邊的中醫院都不再使用這些手法了,大部分是刺入後直接上電針。

對於電針的方法我不批判,對於燒山火透天涼的方法我是堅信的,雖然我還未能使出這些手法。當然,這個是我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多去了解,然後我們一起探討。

針灸里的補瀉手法

一:迎隨補瀉法:針尖順著經脈的走向而刺入,得氣之後再將針推入半分左右,是補法。針尖逆著經脈的走向而刺入,得氣後將針提起半分,是瀉法。這是《靈樞 終始》篇的:「瀉者迎之,補者隨之。」《難經 七十八難》里:「得氣,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

二:呼吸補瀉法:患者用鼻子吸氣,用嘴呼氣,在呼氣的時候刺入,得氣後在吸氣時將針撥出是補。鼻子出氣,口中吸氣,在吸氣是進針,等到得氣的感應消失的時候,呼氣時撥針是瀉。《素問 調經論篇》說:「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針與氣俱出……」曰瀉。

三:開合補瀉法:下針之後等到氣至(得氣)覺得針沉緊,緩慢將針撥出,馬上按住穴位,使針孔閉合,真氣內守為補;氣至(得氣)時搖動針柄,等候針下氣散開,覺得針下空虛的時候,馬上把針撥出,不要按住穴位,使針孔開得大些,讓邪氣向外散開即為瀉法。

針灸里的補瀉手法

簡要補法:用針細而短;取穴少;手法用力輕;捻轉提插幅度小而頻率慢;病人感應弱而傳導近;針刺分寸淺;行針次數少;留針時間短;間隔治療。(針細短,穴少,力輕,幅度小,頻率慢,刺淺,行針少,留針短,間隔治療)

簡要瀉法:用針粗而長;取穴多;手法用力重;捻轉提插幅度大而頻率快;病人感應強而傳導遠;針刺分寸深;行針次數多;留針時間長;連續治療。

(只要記住補法就好,瀉法與補法反著來就行。為什麼瀉法要粗而長?因為粗長的針感刺激很強,說實話,由於針感太強病人會有畏針情緒,反正我是很怕的。所以治療過程中除用瀉法外,取穴一定要準確,要氣至有效果,不然無效下次病人也不來了,誰願意被一根粗針扎得痛死又治不好呀,對吧。)

平補平瀉法:介與補法與瀉法之間,不輕不重,以調整其經絡臟腑之氣血使之相對平衡的一種手法,稱為平補平瀉。

除了這些,在具體應用上還要注意病人的體質壯實或虛弱,針感遲鈍或敏感等情況而定。

總之,要掌握「補瀉勿過其度」的原則。

「8月1日」全國實用針灸全科培訓班


學習中醫/學習針灸,請私信回復:學習中醫/學習針灸。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中醫養生方法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夏季養生七不宜!老人更要注意
又一位不差錢的走了,年僅36歲!別再透支健康了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