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本土人文》我們為什麼把緬甸稱之為「緬甸」?

《本土人文》我們為什麼把緬甸稱之為「緬甸」?

我們為什麼把緬甸稱為「緬甸」?

實際上,古代中國一度稱「緬甸」為撣國、驃國。唐代詩人還寫了一首詩叫《驃國樂》,詩中寫道:驃國樂,驃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

宋朝時期,稱「緬甸」為「蒲甘」,也稱之為「緬」、「緬甸」。當時的緬甸,國王建都於蒲甘地區,在緬甸歷史上屬於蒲甘王朝時期。蒲甘王朝時期,兩國往來頻繁,互通有無。

在北宋末年,蒲甘國使臣跟隨大理國使臣覲見宋朝皇帝。因蒲甘遠在西南邊陲之外,路途艱險、山川遙阻,便以「緬」字相稱,有遙遠、邊陲之義。漢語中許多帶有「緬」字的詞,都包含此義,比如說:緬然——遙遠的樣子,緬渺——遙遠的樣子,緬求——遠求等等。

又根據地形判斷,緬甸位於山間谷地之內,四周被大山包圍,唯有中間有一片草坪之地。為了更加準確的表達,突出該區域的特點,在「緬」字的後面加上「甸」,就成為了「緬甸」。

總之,對於很多人而言,緬甸是一個遙遠的地方,凡是遙遠的地方,都是一種誘惑。

高曉松把這種誘惑總結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紀錄片《睦鄰·緬甸》的收官之作《詩意棲息》則說道,人們詩意地棲息,在他們的生活世界裡,總是在萬事萬物之中,師法自然造化,返璞歸真,以生活方式感化世界,他們隨遇而安,於是開溝修渠,造地播種,燒瓦造屋,天堂的記憶在這裡復活。

人們到底在緬甸尋找什麼

《睦鄰·緬甸》一共有四集,我認為,前兩集《生生不息》和《天賜國度》展示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一種山水相依的立體美學,第三集《水夢山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夢繞魂牽,在第四集《詩意棲息》中,萬物有了歸宿,「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種更高層次的山水或者情懷叫做詩意。

「人,詩意地棲居」,浪漫詩人荷爾德林的詩篇幾乎是所有人的共同嚮往,詩人呼喚人們需要尋找回家之路,也正如他在《遠景》中所述:「當人的棲居生活通向遠方,在那裡,在那遙遠的地方,葡萄閃閃發光。那也是夏日空曠的田野,森林顯現,帶著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滿著時光的形象,自然棲留,而時光飛速滑行。這一切都來自完美。於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類,如同樹旁花朵錦繡。」

幾十年後,英國詩人吉卜林的一首《曼德勒》,產生巨大迴響,召喚一代代英國旅人來遠東,到緬甸,尋找熱帶風情和遠方鄉愁,包括年輕的喬治·奧威爾。

未來的文壇巨星喬治·奧威爾,在這裡寫下了第一部小說《緬甸歲月》,發表於1934年。

差不多就在這個時期,中國作家艾蕪從成都九眼橋出發,徒步一路向南,到雲南,達緬甸、仰光等地。他身無分文,遠離繁華地帶,行走於滇緬山地,寫下了《南行記》。

和一位位西方作家手持《緬甸歲月》來緬甸尋訪「夢幻般鄉愁」一樣,作家阿年沿著艾蕪流浪的路線尋訪緬甸,寫了一本書,名叫《朝聖緬甸》。

人們到底在緬甸尋找什麼?

「蘋果教父」喬布斯有一句話可以參考,1974年,19歲的青年喬布斯對東方精神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沒有去緬甸,他去了印度,在村莊里待了7個月,多年後他回憶說:「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瘋狂以及理性思維的局限。如果你坐下來靜靜觀察,你會發現自己的心靈有多焦躁。」

一生只做一件事

《詩意棲息》把鏡頭對準心靈不焦躁的人。

一輩子都與藕打交道的紡織女,用藕絲編織一條圍巾,要用掉8萬隻藕桿;

采糖人要爬上數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棕櫚樹採集棕櫚果的汁,熬制樹糖;

只做趕馬車工作的山區小城眉苗生意清淡的趕馬人;

為曼德勒金色宮殿僧院進行修繕的義大利文物保護學者;

按祖輩教的方法幹活的工匠;

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製作的漆器……

這一切,讓人想起木心老先生所說的,從前的日子過得很慢,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也許正因為一生只做一件事,才能如此專註、執著,心靜如水,把一件件看似平常的物件,變成了精美的工藝品。

艾蕪在《緬甸人給我的印象》中記述到,在一次由克欽山腳的小田壩赴八莫的途中,緬甸司機被林間的蟬聲打動了,突然停下車子,跳到路旁林中,興緻勃勃地尋找鳴叫的蟬;在曼德里、仰光,街巷之間閑走的緬甸青年,經常是一面唱一面拍手;乘坐公共汽車的緬甸人,也從窗上伸出手來拍打著,喧嘩喊叫著。

對此,艾蕪頗為感慨:「我覺得緬甸人是要比中國民族年輕些,孩子那樣好玩的脾氣,頗帶得濃重的。」而中國人呢,總是莊重的、沉靜的。即使最愉快的時刻,像過舊曆新年,還是沒有放懷縱歌,盡興玩耍的狂態,反而弄得衣冠楚楚,文縐縐的。

當然,緬甸也在尋求改變,創造自己的未來。

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分論壇致辭時表示,中國是緬甸的一個榜樣。中國證明了有了決心、努力與勤奮最後能夠得到什麼,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勤奮這點上能夠超越中國。

緬甸人要向中國人學習努力與勤奮,改變自己的生活;中國人也需要向緬甸人學習,放鬆自己,隨遇而安,愉快地過日子,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

這就是文明互鑒的意義。「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如水,潤物無聲。」

緬甸的詩意無處不在

來到緬甸,有人說,貧窮是顯而易見的,但不失尊嚴,那些不太乾淨的臉上,總掛著極乾淨的笑容,真誠專註的眼神。外國人租個電動車,在蒲甘平原上亂走,穿過赤貧村莊,追逐日出日落中的寺廟,遇到這樣眼神,哪裡還有不安全感?

也有人說,在仰光遇到的計程車司機常在酒店趴活接客人,能說流利英語,聽客人誇讚蒲甘,高興得不得了,非常榮幸的樣子。要是你對一個美國人或一個歐洲人稱讚美國或歐洲,他不會誠惶誠恐,他或許聳聳肩,指出目前面臨的困境,以達到談話的某種平衡。

還有人說,小車司機開著右舵車,大巴司機開的是左舵,交通規則是靠右行駛,左邊超車,也都相安無事,緬甸社會這種神奇的秩序感令我非常驚異。

緬甸的詩意不僅在於絕美的山水,更在於他們的生活狀態、心靈狀態,並經由經濟反差,形成巨大的審美張力。

無論如何,紀錄片《睦鄰·緬甸》,讓緬甸的形象由平面變得立體、豐富。

《睦鄰·緬甸》中方出品人,雲南廣播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雲南廣電傳媒集團董事長和亞寧說,緬甸是雲南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出口目的地國。省委、省政府多次強調雲南要發展,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將首先深化與緬甸的合作。我們首部走出國門拍攝紀錄片《睦鄰·緬甸》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睦鄰·緬甸》總監製、雲南廣電傳媒集團副總經理余雷說,《睦鄰·緬甸》姊妹篇,與寮國國家電視台合拍的《睦鄰·寮國》也即將開機,隨後,柬埔寨、新加坡……「睦鄰」這個主題會一直做下去。

「激發人們創新創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過於走入不同文明,發現別人的優長,啟發自己的思維。」

我們為何走進緬甸?

《睦鄰·緬甸》的結束語做出了響亮的回答:

在這裡,幸福是一種心理,把生活理想鐫刻在大地上,裝飾在生活里,人們詩意地棲息。

留言您的看法!關注小編哦~!幫小編轉發讓更多人看見~!謝謝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水人生 的精彩文章:

《警示》果敢楂子樹鄉四名孩童 因撿到爆炸物品被意外炸傷
《風水人生》門口種什麼樹對風水好

TAG:風水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