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泰坦尼剋星球」上
文/沈聯濤
世界環境日(6月5日)是思考氣候變化這一危及人類生存議題的好時機。
經歷有史以來五個最熱年份後,氣候變化正在全球議程中佔據中心位置。聯合國警告,有100萬個物種面臨滅絕。氣候科學家聲稱,可用以糾正碳排放軌跡的時間,已不足10年到15年。是否發生氣候災難已經不存在討論的意義,只需關心何時爆發,以及會糟糕到何種程度。
埃隆·馬斯克可以砸錢給太空旅行項目,盼望可以在地球崩潰時遷移外太空。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大多數貧困人口,則面臨著氣溫升高、乾旱加劇、糧食不足和就業缺乏等難題,只能向北遷移,去氣溫較低且更富裕的地方。
中東和北非熱帶區域,有世界人口的6%和可飲用水資源的1%,但人口出生率最高。溫度持續升高,撒哈拉和中東的沙漠地區正不斷擴張。到2050年,中東和非洲人口將達34億,超過中國和印度人口總和。
我們為何沒能預見這一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投資者們(認為可以通過投資綠色項目賺錢的人)發明了一個有趣的說法:「我們始終缺錢,且從不投資長遠。」
這意味著,在創造股東價值的理念下,企業領導者將關注重點放在根據季度利潤報告評估的短期商業模式,從而完全喪失了創造長期價值的規劃。大眾汽車的排放門事件、波音公司的飛機安全問題、Facebook數據濫用,都關涉公司治理失敗——未能處理好長期信任和聲譽問題。
大多數氣候科學家認為,政府必須採取更多措施以阻止氣候變化。但事實上,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和可能的救星,正是企業領袖們。如果公司決策者們不把關注短期利潤的視野,轉移到關心長時段的生存問題,那麼我們就都已置身於「泰坦尼剋星球」。
曾幾何時,那艘泰坦尼克號的投資者們也認為,這艘船永不沉沒。
2017年碳排放信息披露項目(CDP)發布的《碳巨頭報告》估計,100個化石燃料生產商(其中一些現已不存在)自工業革命以來所排放的工業溫室氣體,佔全球排放量的52%。2015年,224家公司的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年度排放量的72%。
到目前為止,許多人都在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口頭承諾,並在年度報告中玩弄辭藻,再為此花一點小錢。但大多數人並沒有認真做出改變,以加強對碳排放的控制,更沒有幫助、教育其客戶,令其知曉為何改變消費行為符合每個人的最大利益。
最新的CDP報告顯示,頂級公司越來越意識到,其1萬億美元資產將在未來五年內,因氣候影響而面臨風險,賬面損失可能高達2500億美元。另一方面,僅實現生產轉型,以綠色產品和服務為主,就可能帶來達1.2萬億美元的收入,是轉型成本的七倍。
氣候科學家意識到,光靠科學解決不了問題,最需要做的是說服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主要是經濟學家或律師),氣候問題性命攸關。但許多主流經濟學家仍相信,碳排放是一個「巨大的外部性」(其主要模型之外的市場異常),因為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終將以某種方式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1900年全球人口為20億,現在達76億,到本世紀末或許將增至110億。如果每個中國人和印度人的收入水平達到普通美國人的標準,且人均資源消耗也與之齊平,那麼世界還需另一個地球。
經濟學家對全球變暖和資源稀缺的影響視而不見,因為主流經濟學的創始者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從未在嚴重資源限制下生活過。他們發現可將消耗煤炭和化石燃料作為工業革命的動力。畢竟,全球化意味著可以從殖民地獲取勞動力、土地以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可從其他非高加索世界進口。隨時印鈔就能買來這些不可再生資源。
由於通過技術發掘了化石燃料(煤炭,然後是石油和天然氣),所以經濟學家們將地球視為無需納入GDP構成因素的成本,而GDP被看作衡量「進步」的指標。GDP之中沒有納入被砍伐的樹木這一不可替代的成本,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只會考慮砍伐樹木的投入資本和勞動力成本!以利潤之名,整個星球和人類成了犧牲品。
世界環境日提醒世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正在升溫的星球上,終有一天會熱到無法忍受。唯一的問題在於,我們自己導致的碳排放,為地球升溫添炭加柴。亞洲人明白,這種超現實情況的正確類比是溫水煮青蛙。如果它真的想跳出來,也可以做到。但這世界上,如史蒂夫·班農之流則認為,目前局勢的解決方案是與其他青蛙窩裡斗。
有沒有人出來關掉白宮的真人秀,去做讓「泰坦尼剋星球」掉頭的嚴肅工作?
(作者為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香港證監會前主席。翻譯:臧博;編輯:俞燕)
(本文首刊於2019年6月24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TAG:財經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