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從中醫教師到創辦醫館,構築心中的「中醫理想國」

從中醫教師到創辦醫館,構築心中的「中醫理想國」

一位畢業留校教了6年方劑的中醫博士

一位教了10年西醫又轉學中醫傷寒的大學老師

兩位博士歷經5年耕耘

針對影響中醫核心的教育問題

探索出一條基於中醫館的青年醫師培養之路

構築心中的「中醫理想國」……

漢古中醫已經不能單純定義為中醫館或者中醫學堂或中醫藥研究所,而是一個集醫、葯、養、教、研、傳「六位一體」的中醫藥傳承創新平台。醫館是學堂的教學和實踐基地,學堂為醫館提供經營的最根本保障——能看病的好中醫;醫館也是廣東漢古中醫藥創新研究院的科研基地,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標的科學研究又為醫館的發展提供強勁的牽引力。

漢古中醫展現在大眾面前的學堂式、研究型中醫館和中藥體系是什麼樣的?對於少為人知的中醫科研,還有研究型中醫院的籌建又是如何進行的?創始人陳長青博士為我們講述最真實的漢古中醫。

1

自主培養全能型中醫

在筆者看來,完善的中醫人才培養體系——漢古中醫李可學堂是漢古中醫館區別於其它醫館的最大特點。以「回歸經典,回歸臨床,傳承李可古中醫學派學術思想」為教學目標,重點培養學生六種能力:能看病,會做葯,能講課,會養生,懂科研,會管理。

入學門檻

漢古中醫的學堂每年春秋各招生一次,招收正規的中醫藥專業在校學生,這是基本要求,在大學可以學到一些西醫的生理、病理、解剖、藥理等這些基本的知識。大一時進來最好,我們是採取淘汰制、賽馬制。入學的門檻並不高,只要你提出申請,熱愛中醫,願意為中醫藥事業奮鬥,都可以來參加面試。

通過面試的學生要先經過一周的實踐課的磨練,就是做葯,還是最簡單的那種做葯,比如挑艾葉,挑的一點梗都沒有,這樣的艾葉做出的艾條才能溫和持久,藥力才能滲進人體。或者挑山萸肉,去核;還有麻黃,去節。這樣能夠磨鍊學生的性子,判斷學生是不是真心踏實做事的人。考核學生不是光靠他說,而是考察他做事的態度,十之三四的學生會打退堂鼓。

再做入學教育,會從一開始就告訴他,我們到漢古中醫的宗旨是什麼,我們是要「回歸古中醫、傳承古中醫、創新古中醫」,這不是靠嘴巴說說就能行的,必須要遵循先師李可老中醫的教導:「立大志,受大苦,成大業!」希望大家能做什麼,會讓他們一開始有個心理準備。

培養流程

入學之後,便是每個學生都要切實落實六項基本功:中醫經典要背熟,中藥鑒別炮製要掌握,針灸推拿要練熟,圓運動的古中醫理論要精通,李老經驗專輯要通讀,西醫急症要過關。六大基本功還根據情況的不同,都包含幾項過關考核。每次考核都是先給學生一段時間學習、實踐,學生自主提出申請,再進行考核,我們的考核標準不是學校的及格制,而是採取淘汰制。每一關有兩次機會,沒有過關,就game over,就自動退學。每個環節學習考核的過關時間都是視不同的情況而定的。

第一關:

中醫經典的基本功

《內經》、《傷寒》、《金匱》、《溫病》,除去《內經》中《素問》挑選的三十幾篇,《靈樞》挑選的五十多篇,其他的都要整本書背誦,背一篇簽一個字,要有監督。大一、大二的學生加入學堂後開始要求背誦經典,大三,大四的學生則要求已經背過其中一部經典才可以加入學堂。

第二關:

中藥的辨認鑒別、傳統炮製以及丸散膏丹的製作

先學習認葯:學認葯三個月後,可以提出考核申請,過關的時候要拿出兩百味葯,六十分鐘之內要把它認完,就是說平均每個葯在20秒鐘之內要認出來,左看右看是不行的,至少要認出180種以上,不然就不合格。

學習中藥炮製:中藥的炮製要求,首先是臨床醫生根據臨床病情需要提出來的,我們培養的臨床醫生一定要掌握中藥炮製,譬如說龜板為什麼要用敗龜板?因為臭味入腎,只有把新鮮的生龜板放臭了,才能入腎經,才能更好的起到潛陽入腎的作用;柴胡為什麼要醋制、鱉血制、酒制?這些都是臨床實踐中,醫生根據病情的需要,根據對病理的認識,才提出的炮製要求。

中藥鑒別也要學。譬如我們去到亳州考察藥材,帶回三十多個樣品,多半還是藥材公司生產的,但真正合格的大概只有五六個。比如石菖蒲樣品就是摻了一些跟菖蒲長的很接近的植物根莖,沒有長期的實踐經驗是很難認出來的。還有更高難度的鑒別,也都是要學習的。

製作丸散膏丹:搓條,揉葯團,切丸,滾丸,都是小的機械,半手工,一關一關過的。考核的時候,要看丸子的均勻度、密度、光澤度是不是合格的,還有崩解度等等。上面這些都會做了,整個中藥的考核才算完成,才可以進入醫助環節。

第三關:

針灸推拿要練熟

針灸針灸,它是包括針刺和艾灸兩個方面,古時候得病了,是「一灸二針三吃藥」。針、灸、推拿簡便易行,是中醫師解決急症、痛症等最為有效、方便的手段。現在中醫專業和針推專業是分開教學、分開執業的,完全違背了中醫傳統。我們學堂的針灸推拿,是在進入醫助環節開始培養的,由我們另一位創始人戚沁園博士後總結的漢古針法、小兒推拿和漢古灸道是我們重點培訓的技能。這一塊也是採取過關的方式,一關一關地過。就是從學堂畢業了,留在漢古當醫生,還得反覆接受考核,每年考核一次,只是考的要求更高而已。

第四關:

中李可老中醫的學術經驗要掌握

李老可以說是「民間國醫大師」吧,是當代最能看病的老中醫之一,不但能看病,而且能看急危重症,打破了中醫「慢郎中」的局限;並且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尤其難能可貴。《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是我們學堂的教材之一。我們的要求是,說到哪個病,就要翻到書上那一頁。譬如李老治療子宮肌瘤的醫案在八十幾頁、肝硬化的醫案在兩百多頁,不同的膝關節痛是怎麼個治法,在哪一章節,哪一頁,都要知道。只有這樣,我們對李老的經驗才能熟悉,才能掌握,才能運用自如。

第五關:

圓運動的古中醫理論要掌握

按李老的教誨,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也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原理,看病的時候,特別是看內傷雜病、疑難病,必須有個圓運動的模式圖在腦袋裡面。現在我們看病,腦袋裡沒有這個模型在裡面,很多疑難病你理解不了。為什麼會上火,為什麼會長痘,為什麼會頭痛,為什麼會三叉神經痛,把圓運動這個原理擺在裡面之後,他對這些病就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處方用藥就有比較明確的方向。如果沒有效,下次就知道錯在哪裡,好重新調整。

我們先要依樣畫葫蘆,不要一上來就去搞什麼辨證,越辨越糊塗。辨證是個比較高級的階段,就像畫畫一樣,首先是素描、臨摹。你臨摹都不會,一個靜物擺在那裡都不會,都畫不像,你還說我要創造一幅,你說可能嗎?我們講辨病第一,辨證第二,辨體質第三,辨五運六氣第四,辨運氣就是辨時空。

第六關:

中西醫急症要過關

即使學生大學畢業後,拿到執業醫師證,依然不能在我們醫館出診,必須先到西醫三甲醫院的急診科、心血管科、呼吸科等急危重症的科室,再學習半年,學習半年以後我們再考核,考核合格了,才算正式從我們漢古中醫李可學堂畢業,才能在漢古出診當醫生。

我們現在中醫很難接觸到急症,要通過在西醫醫院實習去接觸這些急症,才能知道怎麼去判斷病人有沒有生命危險。不知死,焉知生。如果一個中醫不懂西醫急診,我是純中醫,我不搞西醫,能行嗎,絕對不行的!因為隨著我們中醫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看中醫,急危重症的情況一定會遇到的,中醫不能光做養生。

學生畢業要達到六大基本功,教學內容上要經歷院校教育,師承教育,經典教育以及現代西醫教育。漢古中醫的模式不是單純的跟師,而是上述幾種教育的融合。教學形式上,我們不僅有傳統的課堂教育,還有網路遠程教育,現在我們廣州和深圳各有一家醫館作為實習教育基地,通過網路,兩地的學生可以實現同時授課。

所有進入學堂的學生都是免費的,而且品學兼優的還會有一些的獎學金。

六大基本功的各個關卡,一環扣一環,每一環都會有人淘汰,經過篩選的學生才能進入跟診學習,進入醫助的環節。

從跟診醫助再到獨立中醫師

醫館界忍冬第一次到漢古中醫後海館考察的時候,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大師姐呂大夫站在醫館大廳,非常年輕,因此很像客服,後來一聊,才知道是大夫。

陳長青解釋說:「我就是要她(醫生)來做客服,病人每一個問題都要問她,有她解決不了的問題再轉給老師。這樣就培養學生接觸病人的能力,知道病人有哪些問題,吃了葯有哪些反應。這本身就是最好的跟師學習過程,不僅僅是個客服,實際上就是醫助。

上述只是漢古學堂六大基本功掌握之後,再培養到獨立醫生的一幀畫面。即使六大基本功完全掌握,跟診老師有一定的臨床經驗,但是成長為一名能夠辨證論治的獨立中醫師,依然很難,辨證論治在實際情況中很難量化,很難用標準衡量,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也很難拿出具體的考核標準。

陳長青認為:辨證論治是一種高級的思維過程,初學中醫臨床的中醫學生還不具備辨證論治的能力,應該先從一種更簡約的標準化、規範化的治療流程來入手,從常見病的中醫診療規範入手。

大家去看中醫,首選老中醫。為什麼?因為他經驗多,他見的同類的病人很多,積累的病案足夠多。中醫業內也認為中醫到五十歲才會看病,六十歲才是黃金時期。為什麼這麼難,要花那麼長時間?西醫讀個五年以後,再在臨床上摸爬滾打五年,就能當主治醫生,他就能獨當一面。為什麼?西醫的模式很明確,比如心衰,西醫只要診斷是左心衰,治療思路便是強心利尿——地高辛加速尿。中醫對於心衰,可以診斷為水腫,水腫又分很多證型,而且診斷依據主要是依靠癥狀舌脈,主觀判斷佔主導,各種證型之間又有很多交叉,太複雜了,所以就難學。久而久之老百姓就認為要找老中醫才看的好。

一個青年中醫能不能獨立臨床,開展治療,還要先定位治療何種程度的疾病。如果定位看常見病,一般的中醫醫助三年的臨床經驗就夠了。

常見病,就是感冒、發燒、頭痛、咳嗽、腹痛、腹瀉等等。漢古的培養方法是為每一個病種制定一個明確的診斷標準,制定一個診療規範,這樣年輕的學生剛開始可以對著這個規範,照葫蘆畫瓢,跟西醫學生類似,很快就能掌握,這就是《漢古中醫內部診療規範》的由來。

漢古每周會進行一次內部討論來制定這個規範。比如外感發熱,首先搞清楚什麼是外感發熱?就是制定一個外感發熱的診斷標準。還有能不能24小時,最多48小時讓患者退燒?如果確定是外感發熱,我們漢古的中醫師基本上24小時就能讓患者退燒,最多48小時。這樣就把治療過程給具體化,規範化了。現在感冒發燒的病人大多數不會來找我看了,年輕的學生就可以搞掂。

《漢古中醫內部診療規範》是漢古中醫的集體總結,不是某一個老中醫的經驗,每一個病至少要討論三四個晚上,而且隨著經驗積累和研究進展,還要不斷的修改。到現在已經四五年了,才做了21種病的診療規範,不過有的規範已經修改了兩稿甚至三稿了。照著規範做,這個病的臨床有效率就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已經算是一個「中工」了。只有這樣,才能使年輕醫生可以迅速的獨當一面。

漢古學堂每期大概招收十幾名學生,現在已經招收了8期,目前最終留館有九個,能做獨立醫生的只有4位。其中有一期只剩下一個倖存者,淘汰率是非常高的。現在踏實學中醫的人已經不多了,經過漢古培養的青年中醫師必定是能夠擔當復興古中醫責任的良醫。

漢古學堂本身也在不斷完善。

一是要擴大招生,培養更多青年中醫。陳長青也在採訪中表示,人才和藥材是一個中醫館賴以生存的根本保障。現在整個漢古中醫的發展,最棘手的問題還是人才的匱乏。

二是要培養專門的中藥人才,目前的漢古學堂主要培養的還是中醫師,中醫師的培養路徑已經基本成體系了,而葯工的成長路徑還在摸索之中,醫與藥專門人才的培養應該是不同的,葯工要掌握做葯、認葯、抓藥等基本功;還要學鑒定學、炮製學、製劑學、藥用植物學等等,我們學堂開設了中藥法象藥理學,還要開設中藥實驗藥理學,中藥臨床藥理學,背《神農本草經》,進行理論素養的熏陶和提高。在傳統葯工幾乎絕跡的當今,培養懂鑒定、會炮製的中藥人才也是當務之急。現在只有一個中藥學碩士畢業、只搞葯不搞醫的留下來,她在學堂跟了我們五年了。

2

中醫教育要找到一條新路子

漢古學堂如此嚴謹的人才培養制度是基於什麼樣的理念形成的呢?中醫行業在西醫的衝擊下長期處於低谷,很多中醫人歸咎於中醫的教育問題,陳長青認為,整個中醫學科體系沒有跟上現代社會的發展節奏,本身就有問題。

醫館界忍冬:我認為中醫教育是中醫發展的終極問題,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待?

漢古陳長青:從表面上看來,中醫師的培養是最根本的問題。但是從我的個人經驗出發,我自己做中醫三十多年,在大學當老師六年,現在自己開中醫館五年,深入思考後,還是感覺到我們中醫本身這個學科需要完善,才是問題的核心。為什麼西醫人才這麼容易複製,西醫辦院校,就能複製一批又一批人才出來。中醫辦院校,辦了六十年了,這麼多中醫院校,不僅沒有培養出多少真正能用純中醫手段解決臨床問題的中醫師,反而出現國醫大師李今庸說的「教學卅年真辛苦,培養中醫掘墓人」這種匪夷所思的現象。整個中醫人才的培養自古至今就很難。我們照著西醫教育模式沒有培養出好中醫;假設我們都恢復師帶徒這種傳統模式,培養人才照樣也很慢。

醫館界忍冬:您現在要探索一條什麼樣的道路?

漢古陳長青:我們成立漢古中醫是想要探索一條回歸傳承、創新發展咱們中醫的一個新的路徑,要找到一條新路子!這是我們漢古中醫的使命。我們為什麼搞漢古中醫,如果我們最終不能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子,那我們就失敗了,沒有意義。

本身中醫這個行業,醫療、中藥、教育、研究、管理五個方面,都存在問題。不只是我們的教育模式。

首先,中醫理論還處在自然哲學階段,比如陰陽、五行是個自然哲理,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科學原理。所謂科學原理,他是可驗證的,能預測的;而我們的陰陽沒法預測,陰虛了會不會死?陰虛到什麼程度才能出現陽虛?陰盛到什麼程度會出現格陽?都無法回答。中醫理論這種自然哲學應該向科學原理過渡及轉化。對此我們已經有了一些認識,一些對具體病的認識,比如消渴、肺癆,早期,晚期,到最後階段又是什麼樣的,都有比較多的觀察和研究,但是不夠全面,不夠深入。我認為中醫理論體系還需要向局部深入,不斷吸收西醫的微觀研究成果,甚至採取拿來主義;需要橫向融合,不斷吸收當代前沿科技成就。《黃帝內經》就是彙集了兩千多年前當時天文、曆法、氣象、物候、農學、算學、兵學、冶金等最新科學成就構建的,遠遠不止醫學本身的知識。

二是中醫的理論源頭在哪裡?我們中醫理論到底是基於什麼來建立的?西醫從大體解剖到局部解剖,再到組織、細胞、蛋白質,現在到基因,一步一步深入,依據具體結構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中醫理論是基於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一種哲學理念來構建的,而且是樸素的唯物主義,但我們現在有了高級的唯物辯證法,那樸素的是不是應該淘汰掉?由此可見中醫理論的源頭還需要釐清!中醫理論源頭,在《黃帝內經》已經寫的非常明確,那就是源於天文曆法。但是,現在大部分中醫院校卻把它當成選修課了。經典都當選修課,「七篇大論」都不講,甚至認為是後人偽作,所以我們更加糊裡糊塗了,以為中醫就是辨證論治,一旦無證可辨,就束手無策了。遇到了新的疾病,譬如腫瘤、艾滋病、埃博拉病等等,我們中醫怎麼去認識、去研究?我們中醫就很難把握方向去做深入研究。

因此,我認為中醫的學科體系不夠完善,是因為他不能夠像西醫一樣從物理、數學、統計學等各個學科吸收力量,比如物理學上發現倫琴射線,西醫就有了X光,X光片可以檢查器官靜態的病變;電磁波出現,馬上有核磁共振,馬上知道器官動態的情況。以前X光只能照個骷髏架出來,發展到核磁共振連腦電波的活動都能知道。中醫無法這樣發展,中醫三個指頭一個枕頭,全靠自己在琢磨。當然,中醫也搞所謂的科研,但都是在用西醫理論來驗證中醫是否正確,用西醫標準評價中醫,結果都是勞民傷財。中醫不能與時俱進,不能跟現在前沿的最先進的科技發展相融合,吸收最優秀的科技發展的成果來為我們所用,這是我們中醫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醫館界忍冬:中醫傳統師承教育的有什麼弊端?

漢古陳長青:正如醫聖張仲景所說「各承家技,始終順舊」,這是傳統師承的最大問題。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好處是把各個流派絕技絕招都繼承下來,不至於丟失。壞處就是門派紛爭,中醫相輕,互相難以溝通,都不是好事。

醫館界忍冬:您以前在大學教中醫,現在辦中醫學堂,您怎麼看待現行的中醫學院教育?

漢古陳長青:院校教育有院校教育的優勢,比如說西醫這些基本知識,生理、病理、藥理、解剖,你這個必須通過院校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取得最大教育效益。不能每個醫館都去建個實驗室開展這些基礎教育。院校教育也有他有利的一面,師承教育也有他不利的一面,我們是希望把兩者結合起來。所以我們的學生既在院校受教育,主要學西醫;同時到漢古來受傳統教育,主要學中醫。

醫館界忍冬:漢古中醫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漢古陳長青:我們探索的漢古模式包括診療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科研模式以及經營模式等,如果確實是可以複製的,這就成功了。

陳長青在採訪中提到,漢古新開一家醫館,首先要解決人才問題,即醫生從哪裡來?在廣州珠江館四年之後,第二家連鎖深圳後海館才開業,也是因為漢古學堂培養的一批學生終於畢業了,符合漢古標準的那種畢業。另外要解決好葯從哪裡來,有了好醫,沒有好葯,最終達不到診療的目的。與漢古的人才培養一樣,漢古的中藥也自成體系。

「一個人才關,一個藥材關,這兩個都做好了,才是經營的根本。市場推廣、市場拓展也是很重要的,但這些是錦上添花的事情。經營相當於是房子的裝修,人才和藥材是我們房子的框架結構。框架結構沒弄好,怎麼裝修都改變不了房子的質量,一遇風浪地震,就可能倒掉。」

3

中藥的水太深,要特別重視

陳長青在讀博士期間就是從事中藥新葯開發專業研究,還曾兼職給中藥廠做過研發顧問。按他自己的話說:

「中藥的水多深,制假、摻假、摻雜多嚴重,我一清二楚。我在藥廠做了幾年的研發顧問,兼職了好多年,從博士開始就給他們兼職。所以知道這個藥材質量的水太深,太複雜,漢古對藥材就特別的重視。

最開始,我們所有飲片的第一道把關是廣州的一位副主任中藥師,她1972年就開始當中藥學徒,真的是老葯工了,這樣資歷的中藥師業界少有;而且她一直熱愛學習,至今已年近七十,依然風雨無阻的參加每周一次的廣州中藥學會組織的鑒定討論會。

漢古為了保證藥材質量與穩定採取了多種途徑。

首先是飲片廠來貨重新驗收,飲片廠每次來貨的質量都有差別,我們是經常退貨的。其中關鍵的藥品,我們就跟廠家定製,像附子這個毒性藥材肯定要和廠家聯合,因為我們幾個李老門下的師兄弟每年附子的用量超過一噸,因此廠家為我們師兄弟幾個專門制定了特殊的加工炮製工藝。

葯食兩用的藥材我們還直接到產地去和農民打交道,在河南的溫縣,就住在老王家裡採購一種市場少見的、但是傳統使用的原始品種笨山藥,要親眼看著農民從地里挖葯出來,冬天住了十幾天把一年的量都採購足,以保證藥材的質量穩定。

有些葯還要送到大學專家老師那裡再鑒定一次。比如麝香、鹿茸,也請大學的老師給我們做炮製的顧問。能用到的甄選藥材的途徑我都用了。

目前,漢古藥房大概接近800個品種,在漢古找不到的藥材估計其他地方也很難找到了,除了一些是有地區特色的草藥。

4

中醫必須現代化,但不是西醫化

漢古醫館和漢古學堂的建設只是漢古的一部分,是漢古試圖改變整個中醫行業的開始。漢古還有研究院。

我們有六大任務——醫、葯、養、教、研、傳。先說現在我們很少提到科研,中醫科研對臨床能夠起到牽引作用,西醫先有科研上的突破,然後再有臨床上的突破,我們中醫沒有,我們幾百年才突破一回,從東漢的傷寒六經理論發展到清代的溫病衛氣營血理論,花了一千五百多年,太慢了!」

「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晚年沉醉於人體研究,認為人體科學是21世紀的科學最前沿。他對中醫非常感興趣,曾經在北京航天研究所親自組織過38次中醫研究小組討論會,他的學生中科院的戴汝為先生寫了《系統學與中醫藥創新發展》,指明了中醫科研的方向。我是十二年前讀到這本書的。我在大學教書的時候主持過一個廣東省重大專項課題,就是遵照錢學森提出的方法——『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法』來研究中醫,他認為這是中醫研究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一個方法。

「中醫的弊端,一個是源頭不清,無法深入到局部研究;二是不能與時俱進,吸收當代前沿科技成果。只有通過這個綜合集成研討法才能匯聚中醫藥專家、信息技術專家、以及西醫專家等各自的智慧,利用人工智慧,構建一個綜合集成研討體系,從中不斷產生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設備,以及新藥物。這樣中醫科研的新路徑就水到渠成了。這才是我心裡最大的夢想。」

漢古中醫在廣東省科技廳和民政廳的支持下,2014年8月就成立了廣東漢古中醫藥創新研究院,歸於民辦非企業單位,醫館的營收很多都要投到科研和教學上面。

研究院有三大任務:

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基於「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來構建一個中醫轉化醫學的創新平台,聚集一批中醫藥專家、信息工程專家、大數據演算法專家等等共同來做這項研究。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漢古中醫內部診療規範的討論和已經使用多年的漢古中醫協作式電子病歷系統是構建綜合集成研討廳的核心部分。隨著漢古中醫的不斷發展,現在已經吸引到天使投資的大力支持,相信不久就會有更多的信息技術專家加入進來。

第二個是中藥新葯研發,包括中藥的炮製,質量標準等命題。中醫藥需要現代化,當然我們現在提出中醫現代化又要挨罵了。我們只能說以前中醫現代化的手段有錯誤,並不是說中醫不要現代化。中醫必須現代化,中醫從來都是不斷地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醫從沒停止過現代化的腳步。

我們現在的安宮牛黃丸是北宋時期《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那時候就進行最大的劑型改革了,和劑局方全是丸散膏丹,逍遙散、至寶丹、紫雪丹都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面的方子。當時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都能方便吃藥,方便看病,這算是北宋時期的現代化。而現在的中藥注射劑、片劑、丸劑、口服液,一樣是現代化。我們診斷也一樣,只是我們現代化的步伐一是太慢了,二是把中醫現代化搞成西醫化,所以就被大家所反對、詬病,並不是說中醫不要現代化,你不能和現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相結合,不能利用這些前沿的科研知識,你只有被淘汰,這是沒有疑問的。

現在漢古在中藥劑型上的研究主要是恢復傳統的丸散膏丹。譬如病人需要吃藥丸,就給他做成丸子;需要貼膏藥,就給他做成傳統的黑膏藥;需要吃煎膏劑,就給他做成煎膏,需要食療煲湯,就給他煲湯、燉湯。總之,就是先回歸傳統,在確保療效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進行開發研究。絕對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

第三個是理清中醫理論的源頭,重構中醫的理論體系。我們擁有戚沁園博士後和范登脈博士等一流的中醫專家。戚沁園博士後有「醫教研三棲美女博士後」之稱,她15歲即入新安醫學流派門下學習中醫和針灸,練下了童子功,是我們漢古中醫創始人之一,也是李可老中醫弟子,對中醫與人工智慧的結合有很深的研究,主導開發了漢古中醫體質辨析系統。范登脈博士是目前全國中醫界唯一既能看病,又懂文字訓詁、文獻考據,還在大學主講《黃帝內經》的三合一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有可能讀懂、講好這部經典。他在我們漢古中醫已經講了七年內經,出了四年診。

5

全國沒有一家真正的純中醫醫院,我們要建一家

我們要籌建一家純中醫的醫院,這是先師李可生前最大的願望之一,他晚年一直為此事南北奔波,嘔心瀝血,但終未如願。我們一定要實現恩師的遺願。現在我們全中國還沒有一家真正的純中醫的醫院,大多是專科專病醫院。現在危急重症的治療手段基本都是西醫,大部分中醫院也基本上是用西醫,我們要試著用中醫手段去治療危急重症。中醫院的開建是我們近五年的計劃,這也是我們比較急迫的事。

這個醫院必須是一個研究型的中醫院。研究型的醫院需要有慈善資助和病人志願者。比如一個患者的病非常疑難,中醫西醫都沒辦法了,我們這裡有一個新的方法,可能會有效果,病人志願來做,也會有慈善資金願意投錢給病人治,漢古醫院來提供治療方法。

漢古學堂正在為醫院成立準備人才,如果醫院設立五個科室的話,每個科室一個正主任、一個副主任,相互輪班,起碼先要培養十個科主任,這個任務很艱巨。中醫院可以讓患者住院診治,二十四小時可以觀察、干預,各種各樣的監控設備隨時監控患者的情況,這樣就會不斷深入觀察病人、研究病情,不斷總結經驗,再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去,再總結提高,不斷反覆,就能不斷提高。

忍冬對中醫院的藍圖中,科室的分科產生了疑問:中醫不是全科的嗎,為什麼還要分科?

陳博士的解釋是:「全科是基礎,分科是深入,全科是整體觀,整體觀必須要有局部觀,微觀,兩個東西是相互依承。沒有整體觀就沒有微觀,沒有微觀就沒有整體觀,沒有局部肯定沒有整體,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而不是矛盾。如果沒有局部思維,沒有深入研究,你這個病要怎麼深入下去呢?你怎麼找出它的具體發生、發展和轉歸的規律呢?你老是整體這麼一看,看到整體現象,具體哪個地方有問題不清楚。所以對待具體的病,還是要深入局部,落實到具體是哪一臟,哪一腑,哪一經,哪一絡出了問題,這是必須的。」

原汁原味學李可——李可經驗傳承班招生

陳長青博士

漢古中醫聯合創始人

李可老中醫親傳弟子

廣東漢古中醫藥創新研究院院長

一直致力於回歸、傳承、創新古中醫之研究。2012年發起並聯合創立漢古中醫,集醫、葯、教、研於一體。在古中醫理論指導下,全面繼承李可老中醫經驗,汲納民間獨特療法,採用純中醫手段,治療內、外、婦、兒、皮、腫瘤等各科疑難病、急危重症,療效常常出乎意料。運用錢學森先生倡導的"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法"開展中醫臨床創新研究。開設"漢古李可中醫學堂"以傳播古中醫學思想。

2000年拜著名老中醫李可先生為師,盡得其傳

2003年獲中醫經典臨床專業碩士

2008年獲中藥新葯開發專業博士

漢古陳長青博士跟隨李可老中醫13年,全面繼承李可老中醫經驗,採用純中醫手段治療各科疑難病、急危重症,療效常常出乎意料。

教學內容

1.先師李可「古中醫學派」核心學術思想(10課時)。

2.先師李可救命八法(36課時)。

3.先師李可用藥十大將(14課時)。

授課對象

在臨床上遇到瓶頸的醫生,剛接觸臨床的新手,資深中醫愛好者

授課時間

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每月第2周、第4周的周五19:30-21:30)

是不是看著有點頭暈,偷偷告訴你,到時候每次上課前會有通知的~

授課地點

漢古中醫李可學堂(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T26產業園H館401)

費用

1、單次課程:

a)現場聽講每課時450元,每次課450*3=1350元。

b)遠程聽講每課時150元,每次課150*3=450元。

2、按學期報讀:

a) 現場聽講:13500元/學期;一次性交完一年(兩個學期,60個課時)學費,可享受優惠價(18000元)。

b) 遠程聽講:4500元/學期;一次性交完一年(兩個學期,60個課時)學費,可享受優惠價(6000元)。

名額:現場——10名;網路遠程——20名。

彩蛋

★彩蛋1:傳承班第二期的同學們,是不是覺得一年的學習下來,還有許多的重點難點沒有掌握?還想再學習一年?現在,彩蛋來啦!傳承班第二期的學員,介紹一位新學員參加第三期李可經驗傳承班課程,該二期學員再次購買傳承班課程,即可享受半價優惠。

★彩蛋2:報名李可經驗班的學員,免費跟診陳長青博士。

★彩蛋3:最重的彩蛋——課程會穿插展示李可老本人講座錄像和醫案真跡。

好啦,名額有限,大家趕緊去報名吧~

電話諮詢及報名:

版權聲明

本文「漢古中醫、醫館界」,輯整理/山柰。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遇上這樣的老師,三生有幸!
過目不忘的好醫案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