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笙、簡川訸解密正午陽光的爆款經:不求另類,不跟潮流
源 | 劇研社 文 | 連翹
在一個行業里,潮流常常約等於最熱門和最受矚目,潮流究竟是什麼,是每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尤其是以創意為本的影視行業,如何趕上潮流、製造爆款,有屬於它獨特的密碼,要通關不是那麼簡單的,想要在一個比拼創意和影響力的行業里掀起屬於自己的風潮,天時、地利、任何一樣都不可少。
在最近結束的白玉蘭獎上,正午陽光團隊憑藉今年上半年的兩部大劇包攬七獎,這本身就是一群人造就的奇蹟。
我們採訪了正午陽光兩位核心導演,《大江大河》的導演孔笙,和《都挺好》的導演簡川訸,在這之前,兩人曾合作過都市劇《歡樂頌》,再早期,兩人在《闖關東》就有了無間配合。
從2005年至2019年,兩人在一起以不同形式合作了數部作品,並共同經歷了由山影到正午陽光的蛻變。如今,在業內都在大談現實主義的時候,正趕上了正午陽光的強項,在觀眾渴望匠人精神的時候,正午這群老合作夥伴已經攜手走過了第N個年份。這份悶頭幹活的勁頭,在近六年內,迎來了高峰不斷的豐收期。
孔笙的導戲策略:
讓角色靠近演員,把能量發揮到極致
從《闖關東》到現在,許多演員從孔笙的戲中脫穎而出,很多人發現,在孔笙戲裡,沒有不會演戲的演員,不分年齡和出處,他們都能在孔笙的戲中找到自在表達甚至是超越性的發揮。
孔笙的導戲魔法究竟是什麼?
孔笙解釋說,演員分很多種,比起去把所有類型的演員往自己理想的形象上去靠,不如讓他去展現自己天然的狀態,再跟角色去有機結合,這種根據不同情境隨機應變的導戲方式,會讓演員自己找到更好的狀態去詮釋角色,也不會有硬坳的彆扭感。
「有時候真正開拍了你會發現有些演員跟你想像中的他有所區別,這樣的話你按照原來的方式去跟他溝通可能會適得其反,有時成功有時失敗,那這個時候不如去把角色往他自身上去靠,把更合適的點給他激發出來。一些年輕演員更是這樣,能讓他靠近角色最好,不能的話就讓角色去靠近他,把他的能量發揮到更好。所以不是他在某劇里更會演戲了,而是那更像他自己。」
在多年沒有操作主旋律題材之後,一部《大江大河》讓孔笙拿到了白玉蘭最佳電視劇和最佳導演獎。對改革開放這個重要歷史事件感同身受,是拍攝《大江大河》這部劇的契機,而作為60後的孔笙,跟劇中主角宋運輝、雷東寶是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年齡段的人,也讓孔笙對這部劇有著別樣的情感共鳴。情感的投射,讓這部劇收穫了更多的年輕粉絲。
能夠喚起大眾的情感共鳴是正午陽光作品會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如何選擇題材和呈現方式是每個創作者的難題。是要正,還是要奇,是迎合圈層,還是跟緊跟市場?每一步抉擇都可能影響著最後的結果。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孔笙同樣化繁為簡,他的解讀是,不要為了好看而刻意選擇另類的個例去刻畫,一些個例對於大眾來說可能僅存在於茶餘飯後,當做新鮮事來聽聽,過後即忘,而不具有普世性。的確,人們愛上一個故事絕不僅僅因為那裡邊有別人,而是因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歡樂頌》便是綜合了當下都市年輕人所存在的最共通的問題,擊中了大多數,才產生了如此熱議。
沒有將「爆款」掛在嘴邊,但真正的製造了一部部爆款的孔笙「沒想過和別人不同」。這個答案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簡川訸:
《都挺好》中的當代生活圖景並不誇張
早在劇本階段,導演簡川訸以為家庭戲佔據大部分的《都挺好》主要受眾會是70後,在探討劇本時,簡川訸常會聽見工作人員講述自己家裡真實發生過的類似事件,這讓大家都感觸良多。但實際上,看似中庸的《都挺好》卻下刀「穩准狠」,其中許多情節都觸碰到了以往電視劇沒有觸碰到的生活裡層,搭在了人們的麻筋上,征服了許多90後觀眾。
真實感是《都挺好》給導演的第一印象。
「能看出來,阿耐在創作這本小說時源於生活的積累和借鑒。一開始會擔心有一些很撕裂的、顛覆的東西會不會讓觀眾難以接受,但是後來還是堅持了現在這個方向,而且反響比我想像中還要大。我原以為這個劇播出之後會有一些負面的聲音,但恰恰是90後這幫孩子很愛看,並且推薦他們的父母看。」
《都挺好》並不是一個娓娓道來的戲,用簡川訸導演的話來說,它是「熱開場」,第一集就把幾重矛盾擺在觀眾眼前,蘇母意外去世,歸國大哥迎來中年危機,小妹蘇明玉疏離而堅硬,三兄妹之間關係微妙……當這些足夠能引發後續一系列「事故」的主要脈絡一股腦砸向觀眾時,《都挺好》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火了,並在一周之後發酵至全網熱議。
媒體爭相報道、解析,網友群情激奮、追劇的架勢幾乎可以和當年的《琅琊榜》《歡樂頌》相媲美。
緊接著,幾個具有典型性的人物被建立體起來,懦弱怕事但又奇葩事不斷的蘇大強,定居海外的「和事佬」蘇明哲,在原生家庭中被無視多年又逆襲成為女強人的蘇明玉以及最受寵卻一身毛病的明成,成為了劇集播出時輪番上陣的熱議焦點。
導演簡川訸在一開始並沒有想到蘇大強這個角色會受到如此關注。在家庭中「消失的父親角色」可以出現在社會學家的口中,但觀眾想不到他會以這樣的姿態出現在電視劇中,而且性格的邊邊角角刻意被勾勒的如此明晰。父親形象的顛覆徹底且一以貫之,讓觀眾記憶深刻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反饋——失真。簡川訸不這麼想,他認為,「蘇大強」是非常真實的,在生活中可以說比比皆是。
「其實我們對蘇大強的展現收了些,這個戲的幾個核心事件都是因為蘇大強在中間攪合出來的,我們在溝通這個角色的時候想說能不能用別的方式來演,不能讓觀眾覺得太討厭。如果很認真的去演的話,觀眾代入感會非常強。至於許多觀眾期待看到他的轉變,但我認為如果有內心的轉變會顯得假了,俗話說三歲看老,人的性格是改變不的。他的悲劇在於後面爆發了阿爾茨海默症。」
相比阿耐在原小說中更加冰冷的結局,電視劇《都挺好》把結局改向了溫暖和團圓。毋庸置疑的是,在以往的中國熒屏上,和家庭有著密切聯繫的電視劇無論中間怎樣曲折離奇,但結尾總要走向合家歡,這源於顛撲不破的主流價值觀和一個民族統一的心理習慣。家,聚總要好過散。但是,在網路環境已經大為改變的今天,年輕觀眾的點並非是以往經驗可以概括和揣摩的。
事實的真相不一定是喜聞樂見的,知道了真相也不一定就是好事,但保留知道真相的權利,撥開雲霧,捅破窗戶紙,看見掌握自己命運的那根繩索,是這個時代年輕人想要的感覺。在成長邁向成熟的關口,表達勝過了對錯,真實勝過了迴避。
換句話來說,王子公主的戲碼不是不受歡迎,而是不能在一個迫切尋求密碼的事件上面再做粉飾,這其中,代際關係、原生家庭正好在靶心之上。短短几十年的迅速發展,讓中國代際觀念及需求產生了天差地別的溝壑,兩代人的認知差異,大到了不可想像的地步。影視作品可以用貼近生活現實的細膩描述完成射中靶心這一過程,共鳴瞬間集結,電影《狗13》是這樣,電視劇《都挺好》同樣在講述著,或者揭露著這些。
不過,已經呈現的效果在必然的結局面前爆發了爭議。蘇明玉在家庭中所遭受的不公待遇被許多觀眾認為是不能和解的理由。據簡川訸導演透露,後面蘇明玉跟父親住在一起之後,蘇大強犯病的戲刪去了很多,最終展現病症的部分只是一帶而過,「雖然大結局大家貼春聯一片和諧,但是大年初二會有一堆事等著蘇明玉。」
從與孔笙聯合執導的《歡樂頌》到獨立執導的《都挺好》,簡川訸在都市劇上闖下了一篇天地,在現實主義大潮已然來臨的時候,真實感是孔笙、簡川訸們無需強調的樸實追求,在獎盃與口碑的雙重認可之下,正午陽光的優勢愈發顯露出來。
「我們在講一個故事,尤其是現代劇、生活劇,如果有任何一點點懸浮和飄的東西,任何一個觀眾都是知道真相的,所以在做這樣的劇的時候,我就會去想,如果是我在這樣的情景之下,正常的反應是什麼,不要去想像他們怎樣做,生活劇不是科幻和神話那些沒有參照的類型。即使是玄幻劇,它的情感也要是真實的。」簡川訸如是說。
成為爆款製造機,
正午陽光團隊的共識是什麼?
我們愈發明白,影視工業是群體性工作,每一環都至關重要,這個木桶理論在放在這兒再合適不過了。在觀眾眼光越來越毒的當下,正午陽光調動工作人員專業性的能力有目共睹,「處女座」劇組正是形容這份精細的工匠精神。
孔笙如此解讀這種凝聚力,「我相信每個行業,不管服裝、化妝、道具,每個門類都有想要做好事情的這幫人,如果領頭的這個人是想把事情做好做專業的,那這些人會聚到一起,如果一個有專業精神的人發現周邊的環境差,沒有人把這事情當一回事,那他自己也就慢慢地放棄了。」
專註做事的一幫人聚在了一起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則是因為熱愛。
「拍一個作品,首先是我們喜歡這個作品,愛這個作品,有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個項目,演員也不喜歡這個作品,導演也不喜歡這個作品,沒有人喜歡它,那你拍它幹什麼呢?是為了市場需要,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各個行業都希望找個機會把自己的專業表現出來,只是看你給不給他這個機會。」
簡川訸同樣提到選擇劇本的第一要素,首先就是選擇感興趣的、有感受的劇本來拍攝,而不是跟當下的市場隨潮流去選擇。簡川訸坦言,跟風是跟不上的,哪怕是同一個題材,也要想辦法去找到不同的切入點去呈現。所謂的慢工出細活不一定是絕對的,但它是有理由的。拿《都挺好》來說,從寫劇本到播出花了三年時間,而這只是正午陽光做劇時間的標配。
「一個劇本你打磨三個月跟你打磨三年,肯定效果不一樣,而且在打磨得時候不斷在推翻自己。正午的導演基本上是維持一年一部戲的速度,在這個團隊里大家都能靜下心來做事,沒有去追求熱的或者快的東西,做一件事就認真做,結果好壞交給觀眾,只要這個過程對得起自己就行了。」
真實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造就的,那麼時間都花在哪了呢?簡川訸表示,藝術創作做根本的是要去體驗,「姚晨在圍讀劇本之後主動提出要去體驗生活,我們就給她在蘇州找了一家機床廠,讓她去和銷售,和女總監一起生活。這應該是一個藝術工作者必須去做的事情,但在前幾年可能變成了比較奢侈的事情。」
作為正午陽光團隊的創作核心,孔笙對於近年來急速變幻的電視劇市場仍然是保持謹慎和穩健的態度。
「我們也會經常說到,我們可能也會有的戲拍攝不那麼成功,這一天會有的,不是每一部戲都能拍好。當然這也是在提醒和告誡自己,在項目的選擇上、在劇本的創作上、在各個業務部門的搭配上會更加認真,但我覺得不怕,是態度決定一切,也不能想太多而不敢去做。」
很顯然,正午有一套自己的做戲原則,認準就不會輕易改變。離生活和自己太遠的劇正午暫時不會去觸碰,把握好現實主義這個強項仍然可以為觀眾輸送更多好作品。
※愛奇藝龔宇:堅守三大創新、直面四大挑戰,激發網路視聽新活力
※「鎮魂」一年,雙男主期末成績如何?
TAG:Vlink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