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中國的南極,因蘇東坡而精彩

文史宴:中國的南極,因蘇東坡而精彩

文/文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公元1101年,大文豪蘇軾從海南回到常州,結束了二十多年的貶謫生涯,在真州游金山龍游寺時見到昔日李公麟給自己畫的畫像,一瞬間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自題金山畫像》,同年八月,蘇軾逝世。

詩中寫到的「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軾主要被貶之地,尤其是儋州,一個蠻荒小島、無人之境,卻因蘇軾的存在而名垂史冊。

上古:駱越與儋耳

1

儋州,位於海南島西北部,為海南省的一個地級市,蘇軾在此地謫居三年。

雖然今天的海南省旅遊業發達,但是在古代卻是荒涼之地,被稱為「南服荒繳」,因地理位置、生活環境等原因,發配至此不亞於判了死刑。在這裡,也就只有蘇軾能夠樂觀豁達的面對,並寫下「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詩句。

儋州,原稱儋耳,蘇軾有詩云「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說的就是被貶海南儋州的經歷。

在秦之前,此地因蠻荒偏遠,未有史冊記載。關於「儋耳」之名由來,史籍也語焉不詳,《漢書》記載,「儋耳者,種大耳。」這個其實不太好理解,但後面接著說「渠率自謂王者,耳尤緩,下肩三寸。」同時《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也記載道:「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帥自謂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則至肩而已。」

因為這個奇特的現象,因此儋耳被成功寫進了《異物志》,其描述說「儋耳之雲,鏤其頰皮,上連耳匡,分為數支,狀似雞腸,累耳下垂。」這與《山海經》中的「離耳國」記載類似,《山海經》記載「南荒之外,有離耳國,其人耳長及肩,每逆風走,則將耳反搭於上,使不窩風。」而「儋」應該為「聸」,《說文》解釋即為「垂耳也」,所以離耳國是否為儋耳,儋耳之人耳大到底是傳說還是事實,誰也說不清楚。

後來郭沫若考察儋州時,寫了《說儋耳》一文,其中說到「儋耳可省言為儋,則耳殆語助,有音無義,故儋耳並非垂大之耳。」也可備為一說。

目前發現最早記載儋州的應為《呂氏春秋》,其記載「東至開晤,南撫多鷃,西服壽靡,北懷儋耳」,另有「儋耳之居,多無君」,將儋耳列為「四方之無君者」之地。而《山海經》也說:「儋耳之國在大荒北,任姓,禺號子,食谷,北海之渚中。」雖然說是北方而非南方,但根據其描述,應該是指海南儋州。

值得一提的是,在先秦時期島上就已經有了原住居民,《漢書·地理志》記載:「今之蒼梧、鬱林、交趾、九真、日南,皆粵分也。其君禹後,帝少康之庶子,雲封於會稽。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在這裡聚集了不同種姓的原住民,並稱為「百越」。

黎族人民保留的先民習俗

又有「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與禽獸無異,本不足郡縣置也。」這裡說的駱越即為海南島上越人的一支,後來又稱駱越為俚僚,到宋代又常稱為黎僚,據東漢番禺人楊孚所著《南裔異物志》記載:「俚在廣州之南,俗呼俚為黎」。

這似乎可以證明海南島上的原住民為黎族,而黎族是從駱越發展而來。後來郭沫若考證也證實了這一說法,並提出「離耳亦即黎母」。

秦漢:前後兩伏波

2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後,設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而海南為象郡外繳,長期處在疆域的邊界。秦末,南海郡尉趙佗趁機自立,在吞併桂林郡和象郡後,於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而海南即為南越國領土。

後來劉邦奪得天下後,經過多番博弈,只得承認南越國為漢朝藩屬,雖然中間偶有摩擦,但總體上也是風平浪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

元鼎六年,南越反叛,劉徹「以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同樓船將軍楊仆等人率軍平叛,經過一年的戰爭,從嶺南打到海南,最終擊殺叛軍,結束南越國統治。元封元年,在海南設置珠崖、儋耳二郡。

這次設郡的目的不僅在於管轄,更重要的還有獵奇。當時孫幸為珠崖太守,「調廣幅布獻之,蠻不堪役,遂攻郡殺幸。」後來孫幸之子孫豹繼承父業,結果變本加厲,「威政大行,獻命歲至。中國貪其珍賂,漸相侵侮,故率數歲一反。」

在這種情況下,漢昭帝於始元五年又將儋耳郡併入珠崖郡。不過此舉並沒有讓反叛情況有所改善,畢竟大部分反叛都是官逼民反的。如「朱崖人多長發,漢時郡守貪殘,縛婦女,割頭取發,由是叛亂,不復賓服。」據《漢書》記載:「至宣帝神爵三年,珠崖三縣復反。反後七年,甘露元年,九縣反」。到了元帝期間,情況更為嚴峻,「珠崖又反,發兵擊之。諸縣更叛,連年不定。」

朝廷一想這麼多叛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簡單的平叛治標不治本,於是想了個餿主意,瘡傷治不好怎麼辦,乾脆把肉割了,一了百了,於初元三年完全罷棄珠崖、儋耳二郡。

到了東漢建武十六年,交趾郡一個地方酋長有兩個女兒征側、征貳起兵反叛,這時候天下之主劉秀一想,不能任由他們發展了,自己得有所行動。於是拜馬援為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將,一同發兵擊交趾,身經百戰的馬援沿海而進,大破反軍,並斬殺征側、征貳,傳首洛陽。

伏波將軍馬援像

建武十九年,在叛亂平定後,設珠崖縣,屬合浦郡管轄。值得一提的是,馬援在儋州平叛之餘,還在各地幫助百姓,深受百姓愛戴。

後蘇軾來儋州有感於前後兩位伏波將軍事迹,作《漢伏波將軍廟碑》,其中寫道「漢有兩伏波,皆有功於嶺南之民。前伏波邳離路侯也,後伏波新息馬侯也。」以紀念其對儋州的貢獻,至今儋州也依然保留著伏波將軍廟。

六朝:英雄蓋世的女中豪傑

3

三國時期,孫權於赤烏五年派遣將軍聶友,儋耳太守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陸凱也因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尉,同時改珠崖縣為珠崖郡。

司馬氏立晉平吳後,於太康初年,「省珠崖入合浦郡」,南朝宋元嘉八年,又復立朱崖郡。此時,中原地區都是戰亂頻繁,更不必說遠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儋耳了。

儋耳雖然有中央政府管轄,由郡里長官統治,但實際上當時的儋耳地區下設大小千餘個峒,峒相當於鄉、里這樣的行政區劃,幾千個峒相互戰爭兼并,最後剩下九個勢力較大的峒主相互制衡。在歷史進程的關鍵時刻,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譙國夫人憑藉自身的奮鬥開始登場了。

譙國夫人又稱冼太夫人,名叫冼英,《隋書·列女傳》記載:「譙國夫人者,高涼冼氏女也。世為南越首領。」冼英自小也就跟著家裡學習武功謀略,也是巾幗不讓鬚眉。

越人之英冼夫人

後來冼英與北燕皇族後裔、高涼太守馮寶聯姻,在儋州九峒彼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冼太夫人挺身而出,多方運作,使得八峒首領心悅誠服歸降,另一人雖然也在負隅頑抗,但最終在時勢面前也放棄了抵抗。

可以說冼夫人為儋耳的安定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到了梁武帝大同年間,冼夫人再次隨軍入儋,考慮到之前的行政區劃問題,於是乾脆奏請梁武帝,在廢儋耳之地設置崖州,同時因原郡治臨海,受自然災害較多,且海盜也較為頻繁,於是將郡治遷往高坡(即今中和),自此,高坡作為郡治一直延續至民國,由此也可見冼夫人的高瞻遠矚。

陳永定二年,冼英夫君馮寶逝世,嶺南大亂,海南一帶因為前期冼英的影響還在,都比較安分,而廣州一帶就比較亂了。

刺史歐陽紇據廣州而反,同時準備策反冼夫人之子馮仆,在冼夫人的斥責下,馮仆沒有踏上賊船,並發兵拒守。同時陳宣帝派出車騎將軍章昭達率軍討伐歐陽紇,最終剿滅叛軍。

後陳國滅亡,嶺南一帶沒有選擇歸順隋朝,而是奉六十多歲的冼夫人為主,號聖母。後來隋朝派總管韋洗帶兵招撫嶺南,在了解實情後,冼夫人率眾歸順,並派孫子馮魂帶兵迎接隋軍,接管嶺南。

後來番禺人王仲宣謀反,冼夫人再次協助朝廷平定叛亂,安定海南。隋文帝便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並讓其子孫擔任崖州總管。

隋仁壽元年,番州總管趙訥貪婪暴虐,冼夫人遣長史張融入朝上奏,隋文帝查實後殺趙納,並遣冼夫人帶詔招慰亡叛。於是八十多歲高齡的冼夫人親奉詔書,巡視十餘郡,宣布朝廷旨意,撫慰各地俚僚。

為嘉獎冼夫人功勞,朝廷賜她臨振縣湯沐邑一千五百戶,並追贈她的兒子馮仆為崖州總管、平原郡公。後來冼夫人一直活到90歲才去世,民間為紀念其功績,立冼廟奉祀。

到了宋代,有人給宋高宗上疏請求為冼夫人追贈,於是宋高宗追冼夫人為「顯應夫人」,賜儋耳廟為「寧濟廟」,並御筆親書《廟額寧濟誥》。蘇軾也有詩稱讚曰:「馮冼古烈婦,翁媼國於茲。 策勛梁武后,開府隋文時。」

回顧冼夫人的一生傳奇功績,用寧濟廟正殿前的對聯來概括是再好不過了,「德化諸蠻,四海咸尊聖母;澤被眾庶,千秋常仰夫人」。

到了隋煬帝大業年間,又改崖州為朱崖郡,後又分置儋耳、臨振二郡,儋耳郡郡治義倫(即今儋州)。唐武德五年改儋耳郡為儋州,儋州之名由此開始。雖然此後頻繁更名,如唐天寶元年改為昌化郡、北宋熙寧六年改為昌化軍、南宋端平二年改稱南寧軍,但從明洪武二年復改儋州後,儋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上世紀初。

唐宋:地獄裡的光

4

因為海南遐州僻壤、文身斷髮,所以唐宋時期一直成為朝廷貶謫勝地。今海南的五公祠紀念的就是唐宋時期被貶海南的五位名臣賢士:唐代名相李德裕、宋代抗金名臣金綱、政治家趙鼎、賢臣胡銓及名臣李光。

雖然這五位政壇大佬並非都是貶謫儋州,但是他們對儋州的歷史發展起著主要作用。當然,謫居至此的還有將儋州推上歷史舞台的「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

北宋紹聖四年六月,蘇軾被貶來瓊,即將與闊別三年現在被貶雷州的弟弟蘇轍相見,心中十分高興,寫下了「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的句子。

後來兄弟倆短暫一見後蘇軾就開始了謫居儋州的生活,天意弄人,兄弟倆這匆匆一見竟成永別。六月底,蘇軾到達儋州,在遊覽時寫下《儋耳山》一詩,「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傍者,儘是補天餘。」以石自喻,何其曠達。從此開啟了他在儋州3年的謫居生涯。

初到儋州,蘇軾的感覺就是「食飲不具,藥石無有」、「故儋耳地,非人所居。」但是既來之則安之,來了儋州就得做點有意義的、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因儋州「閱漢魏六朝至唐及五代文化未開」,而且這裡的學舍「先生饌已缺,弟子散未臻」,所以蘇軾與幾位朋友一尋思,得開個學堂,教化百姓。

在儋州百姓的幫助下,學堂籌建完畢,取楊雄「載酒問字」典故,名曰載酒堂」。蘇軾在這裡教徒授課,「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極大地促進了儋州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

蘇東坡改變海南

蘇軾教授的學生中有一個叫符確的,後來在大觀三年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成為海南第一位進士,而後符確繼承老師的事業,回到儋州開壇講學。此外還有慕蘇軾大名,遠道而來的求學學子,如「自江陰擔簦萬里絕還往見」的葛延之,「往從之游,氣和而言遒,有中州士人之風」的瓊州人士姜唐佐。

明代瓊山進士唐胄在《重修儋州儒學記》中說到:「瓊之有士始乎儋,瓊之有士莫盛乎儋。」可以說蘇軾對此做出了巨大貢獻。《瓊台紀事錄》中評價道:「宋蘇文公之謫儋耳,講學時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元符三年五月,蘇軾接到誥命,得以北歸,接到通知後,高興地寫下「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欲放逐臣回」,在離開海南時又留下「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的詩句。

就在蘇軾離瓊後的50年,時年73歲的南宋名臣李光踏上了儋州這片土地。作為蘇軾粉絲,年邁的李光決心要效仿偶像,努力發展文教,振興儋州教育事業。他在《昌化軍儒學記》中寫道「予放逐至此,得與士子杖策相從」,雖然「余方老病,廢墨硯」,但還是不遺餘力的發展教育。

經過李光在儋八年期間的貢獻,儋州的教育得以向更高水平發展,「士皆激發奮勵,求師學古,講先王之道,考六經之文,焚膏繼晷,兀兀窮年,弦誦之聲,洋洋盈耳。教化行於上,而風俗美於下。」雖然現在人們對於儋州的印象停留在蘇東坡身上,但這位南宋名臣李光對於儋州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的。

元明清:改土歸流的失序

5

元至元十五年,元朝大將阿里海牙率兵南伐,十月,元軍登上海南,殺瓊州太守趙與珞,置瓊州路安撫司及萬安軍、吉陽軍、南寧軍三個軍,標誌著元朝政府對海南進行正式統治。

因為島上以黎人為主,所以元朝政府在海南採用土官制度,即當地的官員、士兵皆從當地黎人中選拔、招募。雖然土官制度對鞏固當地統治有一定積極作用,但元朝統治上的貪污腐敗、苛捐雜稅,還是讓海南地區的人民反抗鬥爭越來越多。據史籍記載,短短几十年內,海南爆發出三十多次人民起義抗爭,史書記載為「終元世,黎寇不息」。

明洪武元年,廖永忠率軍南征,海南守將投降,朱元璋改瓊州府為瓊州,置瓊州、崖州、儋州、萬州四州,廢除土官制度,並下令「州縣各另除官,不用土人。屯兵子孫,盡革為民。以峒管黎。」朱元璋還天真的以為「前代謂儋崖為化外,以處罪人,朕今天下一家,若有風俗未淳,宜更擇良吏治之,豈宜居罪人耶」。雖然想的很美好,但這種天下一家親的政策只不過是朱重八的自我意淫。

明朝海南行政區劃

首先儋州乃至整個海南地區災害頻繁,風、水、旱、饑荒、地震等自然災害就使得當地人民生活貧困,此外朝廷還有繁重的徭役賦稅,《明實錄》記載:「瓊田歲三獲,其賦以給衛兵,兵率以一時索足,民急不能輸,則以貨,貸而抑減其貨之,直民困之。」

除了稅賦外還有額外的攤派,同時明朝施行嚴厲的社會管制,百姓憤怒越積越深,最終只能通過起義動亂來表示抗爭。自洪武至崇禎,大大小小的叛亂不斷。

弘治十四年,儋州七坊峒黎族人民因不堪官府欺壓,在首領符南蛇的領導下,發動起義,史稱「符南蛇起義」。此次起義「擁眾萬餘」,得到大半個海南島人民的響應,雖然首領符南蛇一年後就戰死,但其帶來的後續影響持續了二十年之久。

到了萬曆二十七年,定安縣黎族首領馬矢又發動大規模起義,儋州、崖州、等州縣人民積極響應,朝廷知曉後頗為震驚,於是派雷廉副使黎國耀率領廣、雷、瓊等地士兵前往平亂,最終起義失敗。雖然這些起義都以失敗告終,但黎族人民勇於對抗朝廷掠奪的決心與意志卻一直延續到清朝。

清朝初期,大體沿襲明代制度,同時又不斷對前代制度進行反思改革,以確保對海南的統治。但事與願違,黎亂自順治到光緒時期,依舊頻繁爆發。

如道光十三年,儋州大旱,黎族人民食不果腹,此時有一些奸民「貸以錢米,期倍蓗償」,同時還「借墾其地,許償以粟」,實際上是藉機慢慢侵佔黎人的土地,結果是「黎田皆赤土」。

「黎人不平,則仇殺吝民,倡眾作亂,外峒貧黎群起應之。」起義首領為黎人黎亞義,並且此次起義得到漢族薛鳳章等廣大貧苦農民支持。得到消息後,兩廣總督盧坤急令崖州知州發兵鎮壓,在困境中黎亞義拒絕官府招安,毅然戰死,起義以失敗告終。再如光緒十一年,儋州大旱,饑民為求生存,聚眾作亂。

總之在清朝統治二百餘年間,黎族作亂時有發生。以至於史書評價為「(黎人)自昔以來,叛服無常」。

民國元年,撤銷儋州,改設為儋縣,到1993年,又撤銷儋縣,設立儋州市,一直至今。

儋州,因地處偏遠、文化未開,都不在禹貢九州圖內,但就是這樣一座海島小城市,因為傑出的文學家蘇軾的到來而顯得與眾不同,熠熠生輝。

今日儋州

如今的海南在人們眼中只是一座頗具現代風情的海島旅遊大省,但是在這裡,還有儋州,散發著與眾不同的厚重歷史文化魅力。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文明誕生之初,喝酒催生了最早的文字?
文史宴:亞洲的地理中心在中國,這裡曾是第一個游牧帝國的心臟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