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7萬大軍鋼槍鐵炮,為何不能征服散兵游勇?全是游擊戰立下大功

17萬大軍鋼槍鐵炮,為何不能征服散兵游勇?全是游擊戰立下大功

在戰爭中,機械化兵團大規模正面交鋒,天空戰機呼嘯而過,投下數以萬計的重磅炸彈等場面,想必是眾多軍迷心中的震撼的軍事較量。

也就是說,正面戰場上的排兵布陣,直接進行軍事對抗是符合世界範圍內的一貫傳承的「歷史軍事準則」。

在中國古代時,由於君子講禮法之約束,但行事求光明正大、坦坦蕩蕩,在軍事戰爭中更是體現十足。

無論是戰國還是延續到了秦漢時期,軍事對抗的雙方,分為攻守。就像下棋一般「選定棋盤」,提前下達戰書,約定決戰戰場之所在。然後到達約定之期,雙方如約而至。猶如圍棋「選定白棋、黑棋」一般,雙方確定攻方和守方。

防守一方先行擺下陣勢,形成防禦體制等待攻擊方前來進攻,整個軍事對抗過程,不得不說猶如一個「劇本劃定,進而鬥智斗勇」。

在歐洲古代的歷史戰爭中,和我國古代的主流軍事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講究著紳士風度,騎士勇毅之品格,凡事禮法為首,摒棄「明修棧道暗度成倉」式的「巧妙智取思想」。

但這一切,在近現代化的發展中,慢慢地就被淘汰。戰鬥機、步槍、火器、大炮、鋼鐵猛獸等武器,已經打破原有的固化軍事體系。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程度不斷推進,由工業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指標。

由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正面對抗的結果已經是可以想像,強者直接碾壓弱者。顯然可見,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面前,除了必要地正面抵禦外,採取額外的輔助戰術將十分迫切,而游擊戰就是這樣誕生的。

說起游擊戰,論運用到「極致」的程度還得屬我國。無論是古代的吳楚之戰,將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等,發揮效果顯著。還是在反擊侵略戰爭中,我軍採取的游擊戰術,深入敵後、大規模、長時間的消滅敵軍有生力量。以及在上世紀50年代,對美作戰中,我志願軍採取游擊戰,令傲慢地美軍吃下苦頭。

實際上,在世界的「火藥桶」位置--中東地區,曾進行著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10年的時間,被稱為「散兵游勇」的阿富汗抵抗軍採取游擊戰爭,對抗強大數百倍的前蘇聯軍隊,而成為軍史上有名的戰爭案列。

1979年12月12日,前蘇聯通過對阿富汗採取軍事打擊的決議,由此拉開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序幕。12月中旬,前蘇聯軍隊開始集結;在12月24日到26日的三天時間裡,出動280架次大型運輸機,運送5000名先頭部隊士兵和大量武器裝備;12月27日,正式的戰鬥全面打響。

一周的時間,前蘇聯軍隊基本佔領阿富汗主要地區和幹道,阿富汗政府軍大約10萬人,基本未予抵抗直接投誠。由此,阿富汗抵抗軍各頭領進行聯合,這支明面上不及正規軍一半實力的「散兵游勇」在「高人」的指點下開展游擊戰。

從1979年12月開戰始,前蘇聯投入大約10萬軍力,連同喀布爾政府軍兵力為7萬人,一共17萬大軍,全部採用清一色蘇制武器,鋼槍鐵炮「打小鳥」,然而最終卻被阿富汗抵抗軍的游擊戰,拖入泥潭,並間接導致其解體。

在這場侵略和反侵略戰爭中,游擊戰的成功運用,無疑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唯一生路。長達10年的軍事對抗中,阿富汗有130多萬人喪生,500多萬人淪為難民,而對於前蘇聯來講,無疑是切斷了「最後一口氣的氣管通道」,於1991年解體而遺憾收場。

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空因海而藍 的精彩文章:

太平軍戰敗後,3萬殘部繁衍百餘年,現有20萬華人還說廣東話
青海挖出一史前遺址,出土文物令人動容:中國果然是舌尖上的民族!

TAG:天空因海而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