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垣城址出現一對「怪龜」,它還揭秘了古代一種神奇的工藝

武垣城址出現一對「怪龜」,它還揭秘了古代一種神奇的工藝

河北滄州博物館,位於滄州市運河區上海路,建築面積達到了32275平方米,是滄州一家區域性綜合博物館。

博物館中陳列的文物數量巨大,是我國的一座藝術文化寶庫。在眾多的文物中,有一對「烏龜」顯得尤為異樣,它不僅樣子奇怪,而且還揭秘了古代一種神奇的工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59年,我國開展了一次轟轟烈烈的文物普查活動,基層考古單位下鄉搜集文物,為人民群眾普及文物知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此次普查活動中,河北滄州考古所研究人員在滄州市肅寧縣北鄉雪村附近,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

經過專家研究確認,該遺址為東周到隋唐時期的一座城址廢墟,因而將其正式命名為「武垣城遺址」。在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各種陶器、瓷器、以及古人的生活用品等。

十六年之後,經過了一夜的大雨,一位路過此地的農民,偶然間發現泥濘處有一件「寶貝」,他趕忙跑過去撿起來,發現是一隻精巧的「烏龜」。隨後他又繼續尋找,果然找到了另一隻一模一樣的「烏龜」,很明顯,兩隻烏龜是一對,隨後農民便將這對「烏龜」獻給了文物部門。

該對「烏龜」大小相同,長12cm,寬6.5cm,龜體為銅製,頭部上仰,作爬行狀態,背部嵌有蚌殼,雖全身鎏金大面積脫落,卻造型逼真精美,讓人不禁嘖嘖稱奇,專家將其定名為「鎏金嵌蚌銅龜」。

當工作人員將兩隻「烏龜」交到專家手上後,專家們有些詫異,因為該對「烏龜」的造型實在有些奇怪。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通過烏龜的鎏金工藝與造型風格來看,專家們確定了「烏龜」的製作年代應該不早於漢代。可奇怪的是,相比於漢代的寫實風格來看,「烏龜」背上的殼便顯得有些畫蛇添足。

漢代的青銅工藝發現水平已頗為成熟,若是想鑄造一對完整的青銅「烏龜」並非難事,何苦還要嵌上蚌殼呢?

第二,退一步來講,就「烏龜」的背殼而言,其外貌特徵與真正的烏龜毫不相符,甚至有著極大的誇張和變形成分。若是在已經鑄造成功的龜體上鑲嵌烏龜殼,豈不是更加逼真生動嗎?

專家們帶著這些疑問,開始了對「烏龜」的深入研究,企圖揭開自己心中的疑團,並找到隱藏在這對「烏龜」身上真正的秘密。

專家們很快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兩隻「烏龜」在清洗後,雖然鎏金部分已然脫落很多,可是其蚌殼部分卻依然潤澤光亮,彷彿新製作的一般。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專家們終於找出了答案,原來烏龜的蚌殼,經過了古人的一種特殊化處理,才使之變得光滑細膩。「烏龜」的主人,再將其當成「手把件」。這件文物經過把玩摩挲之後,已經變得光滑舒適,這也是為何龜體上不覆蓋龜殼的原因了。您可別小看這一對小「烏龜」,按照它們的工藝審美來說,也只能是達官貴人才有權享用的「高級」把玩件。

此時一個問題出現了,這對工藝品的「銅蚌結合」技術,究竟屬於哪種工藝呢?別急,小編這就告訴您,這項古老的工藝正是「螺鈿工藝」。

螺鈿工藝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瑰寶,是指用貝殼或海貝的內部光彩部分,通過磨製、拼接、鑲嵌等步驟,製作出人物、花鳥、文字等圖案,該工藝被廣泛應用在漆器、木器、樂器、屏風、以及盒匣中,其特點是外觀優美且具有強烈的炫彩的視覺效果。

螺鈿中的「鈿」字,在《辭海》中的註解是「鑲嵌、裝飾」,因而也有專家將其稱為「嵌蚌」。然而,專家們還是認為,該對「鎏金嵌蚌銅龜」並非是真正的嵌蚌工藝,因為它是將整個蚌殼直接放上去的,所以它的工藝相對嵌蚌工藝來說更加古老,稱得上是嵌蚌工藝的雛形。

一對小小的「烏龜」,卻揭開了一項古老工藝的傳承,不得不讓人感慨萬千。誰能想到,古人們就是憑藉著自己的雙手與智慧,將嵌蚌工藝完美的傳承了下來,而這對「烏龜」,也因為承載著如此的古老工藝,而成為了一件相當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蟲 的精彩文章:

明朝大臣題寫牌匾拯救酒館生意,八十歲後沿街乞討,被活活餓死
紀曉嵐的文具箱,裡面有19件美器,它們說明4個深奧的人生哲理

TAG:歷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