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翁同龢被開缺回籍,光緒帝在此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翁同龢被開缺回籍,光緒帝在此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兩朝帝師翁同龢突然被光緒帝宣布開缺回籍,此事影響巨大,歷來眾說紛紜。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結束了這位朝廷重臣的政治生命呢?

事情來得太突然

1898年6月15日,這一天對翁同龢的政治生活來說是一個終結。對於即將發生的這一重大變故,他毫無準備,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遭到放逐的重懲。

這一天,和往常一樣,翁同龢在頤和園值班,未等天亮就到了朝房,同其他大臣一起靜候光緒帝的召見。一會兒,御前太監傳令諸大臣進殿,著翁同龢勿入。憑著幾十年的官場經驗,翁同龢立刻感覺到了一場狂風暴雨即將降臨。

約莫三刻鐘光景,榮祿、徐桐、剛毅等人從他身邊走過,連招呼也不打。最後一個出來的是光緒帝的另一位師傅孫家鼐,他與翁平日交厚,但是也默無一言,只是向他點了點頭。接著御前大臣出來傳旨,旨意最後的幾句話是:

「姑念其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遣,翁同龢立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翁同龢被逐引起部分贊成變法官僚士大夫的同情。許多官僚紛紛前往送行慰問。7月1日,翁同龢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辭別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京城,乘火車前往天津。這一天,前往火車站送行的不下數百人。著名的人物有王文韶、孫家鼐、錢應溥、敬信、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國子監生、湖南人夏某代表全體在監生員揮淚與翁送行說:「吾為天下,非為公也。」

下午一點,火車啟行。凝望窗外逐漸消失的紅牆黃瓦,深宮殿宇,翁同龢心中無限悵然。7月2日,翁同龢脫離維新變法運動南下老家常熟。

翁同龢開缺背後的主謀是誰

顯然,翁同龢的開缺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頑固派(指的是榮祿、那桐、剛毅等人)官僚排斥打擊的結果,而主謀不是別人,正是慈禧太后。

早在光緒親政初年,翁同龢曾勸光緒帝不必事事唯謹、稟遵太后,辦事應有自己的主見。此事後來為慈禧所知,不過當時的慈禧已宣布「歸政」皇上,而翁同龢在朝內朝外擁有一定的勢力,慈禧或許也認為日後還能派上用場,所以暫時隱忍未發。

到了甲午戰前,慈禧看到翁同龢極力主戰,反對她的求和活動,並鼓動御史上書要求停止萬壽慶典活動,這讓慈禧無法容忍了,她立即採取報復措施,一度下令裁撤漢書房。

戰後,又因戶部不能如數支援內務府「補祝」萬壽慶典,慈禧對他就更加不滿。最重要的是,在維新變法的問題上,慈禧起先並未抱敵視態度。後來隨著維新運動的深入,變法的舉措觸及封建統治的要害並威脅到慈禧的權威,她這才逐步改變原先的贊成態度。

在頑固派的包圍、挑唆下,慈禧對變法日漸產生懷疑,懷疑翁同龢支持光緒帝變法將對她不利。這時,慈禧才意識到翁同龢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於是決定將他從皇帝身邊攆走,從此孤立光緒帝,進而阻止變法。

主謀是慈禧,但從光緒帝的角度來說,他與翁同龢同樣存在分歧

翁同龢開缺回籍,慈禧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戊戌變法之前翁同龢與光緒帝之間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存在很大的分歧,這也為頑固派打擊翁同龢提供了可乘之機。

我們知道,光緒帝在親政之前和翁同龢的關係十分密切,幾如父子,這種關係到了光緒親政後依然有增無減。「每事必問翁同龢,眷倚尤重」,或在書房「造膝獨對」,會在朝房召見軍機大臣之前,先行單獨召見,久而久之,習以為常。

但這種關係容易將翁同龢與眾多臣僚對立起來,造成人們對他的猜疑,使他陷入孤立。翁同龢對此深感不安,他在日記中說:「最難處者,於樞臣見起之先,往往使中官籠燭宣召。及見,則閑話數語而出。由是同官側目,臣亦無路可以釋疑。嘗叩頭奏:『昔聞和珅曾如何,皇上豈欲置臣於死地耶?』終不能回,亦奇事也。」

儘管翁同龢一再訴苦,但光緒帝依然宣召如初,結果引起了慈禧和眾多臣僚的不滿。在巨大的輿論和政治壓力下,翁同龢採取了「自避」之策,有意識地和光緒帝保持距離。這樣做,也是有難言的苦衷,更無法向光緒帝解釋。

而年輕的光緒帝根本沒有政治經驗,看不出翁同龢的兩難境地,他對翁師傅有意疏遠自己的舉動很不理解,認為他是目無君上,對自己心存不敬。

此外,由於兩人年齡層次的差異,角度不同,也使君臣之間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產生分歧。發展到最後成了「不歡而散,終至分手」。這一結果,不僅影響了翁同龢的政治前途,也連累了光緒帝自己乃至整個朝政大局。

1897年11月,德軍強佔膠州灣事件發生後,光緒帝命翁同龢負責辦理對德交涉。在交涉中侵略者的蠻橫無理使他受盡侮辱,最終他斷然拒絕和侵略者繼續談判。

此後,中德交涉一度陷入僵局,光緒帝曾五次勸令翁同龢赴德國使館繼續交涉,翁同龢均未遵命。而且在召見時,他因心中對李鴻章、張之洞不滿,奏對之時不免語多憤激,完全失去了一個大臣在君前應有的態度。

翁同龢的抗旨行為不但同僚驚訝,而且也使光緒帝感到難以容忍。等到條約簽字後,光緒帝仍強令他與李鴻章為畫押大臣。翁同龢因為內心不被光緒帝所理解,且遭光緒帝的譴責,心裡非常痛苦。

但是,這些都不是光緒帝和翁同龢矛盾的關鍵所在,在維新變法上,翁同龢與康有為也有不同的看法,這就引起了師生之間更為緊張的關係。

康有為等人操之過急的變法主張很合光緒帝的口味,年輕氣盛的他亟需擺脫慈禧的羈絆,也急切希望變法越快越好。相比之下,他翁同龢矜持謹慎的態度、平和穩妥的主張越來越不滿,於是造成了矛盾的進一步深化。

但戊戌變法開展前的種種跡象表明,儘管翁同龢與光緒帝在很多問題上存有分歧,但君臣之間、師生之間的關係基本還沒有破裂。光緒對翁同龢仍同過去一樣體貼關心。李鴻藻去世後,遺下的協辦大學士一缺,也是光緒帝親自奏請慈禧補授翁同龢的。

所以,無論從那一點來看,光緒帝都沒有將翁同龢趕走的意思。那麼又是誰在落井下石呢?

光緒帝並無趕走翁同龢之意,但他們之間的矛盾頑固派是看得一清二楚的。因此,它在客觀上配合了頑固派反對變法和對翁同龢的排斥打擊。

自維新變法宣布後,統治集團內部變法與反變法的鬥爭日益激烈。頑固派擔心光緒帝在翁同龢的秘密指導下,起用年輕人從事改革,這不但危及他們的權利,甚至危及他們的地位。為了阻止變法,頑固派將攻擊的矛頭指向了翁同龢。

從6月8日至11日,頑固派先後指使親信黨羽于蔭霖、王鵬運等上書彈劾翁同龢「誤國無狀」、「結黨亂政」、「狂悖攬權」。翁同龢一生居官清正,廉潔自持,任戶部尚書20多年,經手錢糧不知凡幾,從來都是分文不取。他曾說:「余等居官只圖乾淨,窘死不怕。若得分文,講甚操守耶?」

光緒帝對翁同龢的操守和人格是清楚的,所以將這些彈劾奏章一概「留中不發」。光緒帝對翁同龢的回護激怒了頑固派。他們前往頤和園,向慈禧告黑狀。慈禧本就對翁同龢不滿,經頑固派的挑唆撥弄,終於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於是決定將翁同龢逐出政壇要職,趕回常熟老家。

6月12日,慈禧任命榮祿以大學士、兵部尚書兼管戶部,首先削去翁同龢戶部尚書的權力。三天之後,又強令光緒帝頒諭將翁同龢開缺回籍。諭旨說: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蔘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形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任樞機之任,本應察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遣,翁同龢立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欽此。」

翁同龢的被逐完全是慈禧和頑固派一手策劃的,後黨分子強迫光緒帝下令,是有意把他們迫害翁同龢的行為嫁禍於光緒帝,想以此給人一種印象,好像翁同龢的開缺不是他們誣陷打擊的結果,而是讓光緒帝扮演了這個反派角色。如此手段可惡至極。

當翁同龢被逐以後,光緒帝的內心極度失落,「翁同龢去,皇帝股肱頓失」。據說,當光緒帝見到此詔(翁同龢開缺之詔)時,驚得說不出話來,宣詔時,「戰慄變色,無可如何,驚魂萬里,涕淚千行」,以至於「竟日不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甲申易樞」是晚清重要的轉折點,也是慈禧從進取轉為享樂的標誌
洪秀全嫡妻地位最高為何只封了個二把手?因為正宮娘娘來頭太大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