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給呂不韋去了一封信,為何呂不韋看到信後,便自盡了
因為嫪毐和趙太后的事情暴露,呂不韋被牽扯了進去,因此被秦王罷免了宰相之位,並把他遷到河南的封國去。一年後,秦王去信責備呂不韋,信中說:「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在這裡,秦王只是說要把呂不韋遷到蜀地,並沒有要殺害他的意思。可為什麼呂不韋隨即就服毒自盡了呢?
一、持續打擊讓呂不韋精神崩潰。
秦王對呂不韋的打擊是一波接一波,逐漸加強的。嫪毐事件發生後,他先是罷免了呂不韋的宰相之位,但依然把他留在長安。接著,當秦王決定把他的母親趙太后接回來的時候,又把呂不韋趕到河南的封地上。再接著,秦王又去信責備他,下令把他再次遷蜀地。
就當時來說,蜀地已經是十分偏僻的地區了。後來項羽害怕劉邦對他構成威脅,把劉邦遷到漢中。嚴格地說,漢中還不算蜀地,但已經是夠大的打擊了。由此可見,呂不韋在當時所受到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但這還沒完。前面一波接一波的態勢說明,秦王對呂不韋的打擊還沒有結束,還將有更大的打擊在後面。
而事實上,秦王對呂不韋肯定是還有接下來的行動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呂不韋經過多年的經營,在秦國的勢力是很龐大的,威望是很高的。以至於呂不韋雖然被遷到封地上了,各國來往的使者,都還在問候呂不韋的情況。呂不韋很清楚,這是秦王最擔心的。
其二,秦王為了確保其統治,必須想方設法撇清他與呂不韋的關係。要想撇清這種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呂不韋死。
呂不韋很明白這一點,他知道自己被殺死是遲早的結局,與其擔驚受怕,不如乾脆自殺一了百了。
二、呂不韋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
呂不韋是一個極好面子的人,自尊心非常強。
他在當政期間,因為別人把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稱為「四公子」,沒有他的份。因為,他四處收羅門客達到三千人,並讓這些門客編撰了一部《呂氏春秋》。
呂不韋為了讓他這一部《呂氏春秋》有說服力,還發布命令說,如果誰能更改《呂氏春秋》上的一個字,就賞他千金。當然了,大家都知道這是呂不韋的廣告語,沒人去干「改字」這樣的蠢事。
呂不韋做的這件事,說明他雖然是一個商人,但是當他在政壇經營多年以後,已經成為一個極好面子的人,想要通過文化,來重塑自己的形象。
而秦王對他去信的追問,極大地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信上問的兩個問題:有什麼功勞可以獲得封地?有什麼資格被稱為仲父?如果呂不韋確實沒什麼功勞,確實沒有資格,這對呂不韋來說還算不得什麼。問題是在呂不韋看來,他是有這樣的大功勞,是有這樣的資格(傳說秦王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呂不韋肯定也是這樣認為的)。他有功勞和資格,卻被秦王如此反問,因此,他內心是很不平的。
一個心高氣傲的人,自尊心受到極大打擊,所以他會崩潰自殺。
三、呂不韋為了保護其家人後代。
呂不韋知道,秦王對他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如果他死掉了,秦王就不會再傷害他的家人及後代了。如果他不死,秦王要發動接下來的行動,肯定會波及他的家人和後代。
因此,為了保護家人,呂不韋乾脆自殺。
而事實上,呂不韋的判斷是正確的。當呂不韋自殺後,秦王果然就沒有再為難呂不韋的家人及後代了。不僅如此,據《史記》記載:「秦王所加怒呂不韋、嫪毐皆已死,乃皆復歸嫪毐舍人遷蜀者。」也就是說,秦王把遷到蜀地的嫪毐的那些門客,也讓他們回來了。
四、呂不韋為了保護秦王。
有人可能會說,呂不韋怎麼會保護秦王呢?這不是胡說嗎?
並非胡說。
傳說秦王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史記》里也有相關的記載。不管是不是,至少秦王和呂不韋兩人都是有這種懷疑的。
秦王因為有這種懷疑,為了確保自己是贏家的後人,他是絕對不會承認的。這也是秦王一定要呂不韋死的原因。因為只有呂不韋死了,這個秘密才會永遠是秘密。
呂不韋當然也是明白秦王的這種心思的。他明白,如果他不死,一方面,秦王的江山會受到懷疑,必然有人會造反。這樣就會影響到秦王江山的穩定。另一方面,他不主動自殺,讓秦王下令殺他,必然就有「弒父」的嫌疑,這對秦王也是不利的。
因為,為了「兒子」江山的長治久安,呂不韋很乾脆地選擇了自殺。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
※多爾袞離皇位已經無限接近了,為何他最終依然沒有奪得皇位
※當年漢口富豪汪紹伯被另一富豪謀害,為何警方沒找到任何創傷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