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破舊老房,被設計師改成了五層樓大別墅!實在羨慕!
改造委託來自於老宅的主人,耄耋之年的馮老太太。她一共有5個子女,現在與她同住的是四兒子夫婦和孫子。逢年過節,另外幾個兒女會回來短暫居住。
百年老宅
房子位於廣州的老中心城區,是一整條街上的第一所房子。馮老太太在1929年從馬來西亞來到廣州上學,就住進了這套房子。她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這房子里度過,從結婚生子到兒孫滿堂。
陡峭樓梯
這家人每天的必經之路
老房是三層結構,馮老太太每天都要在狹窄陡峭的樓梯上上下下,她甚至清楚記得這條樓梯共有23階。
封閉式格局
第一次到現場勘查,從一樓參觀至天台,設計師一共打開了8道門
房子以前由兩棟相對獨立的樓房連接而成,彼此間沒有太多連通,而且內部房間較多,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緊閉的門和間隔牆體。再加上房子形狀狹長,導致屋內採光很弱。即使是白天,也常常需要打開燈源。
白蟻橫行
還有一個非常困擾馮老太太一家的問題就是白蟻。設計師打開天花和老牆後,遍布的白蟻窩一覽無遺。不僅僅是在木樑上發現了白蟻。在清拆表面的裝飾層之後,房屋老牆內部也發現了白蟻。白蟻不僅會腐蝕家中收藏的書畫、傢具等。也會對房屋的基礎產生影響。
家族文化與藏品
家裡至今還保留著老父親書房的完整布置
這個家存有大量父親留下的藝術作品和各種收藏
已經過世的老父親是這個家的主心骨。他是華南理工大學工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在工程學上頗有建樹。也曾在日本、美國留學接觸繪畫藝術,成為了他一輩子的愛好追求。受到文理兼通、熱愛專研的父親影響,他們一家在理工科或是藝術領域都有所成就。
另外,家人們提出改造的首要需求是希望這個家能合理收納父親留下的大量作品與家人的眾多收藏,並且可以展示以供紀念。
分割的功能布局
都在家,卻只在這裡相見
家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娛樂空間,老太太愛在小偏廳,四兒子呆在工作間,兒媳則在卧室上網,一天下來,一家人見面的時間只有午飯和晚餐的時候。
打破房子的「界限」
讓陽光和人們都可以在這裡自由穿梭
從2015年開始,這已經是設計師謝英凱第三次為普通民居進行改造。在三年的改造中,有一點是設計師一直堅持的,他希望通過設計,讓這個被稱作「家」的房子能有更多可能相遇、可能相聚的空間,家人們能在有意無意中相見,發生互動。
這次改造的房子,原本居住人數多,需要的獨立空間多,間隔自然也多。但現在常住人口變為4人,原來的間隔卻把這家人都一個個隔絕開了。視線被隔開,交流也在變少。
於是,設計師提出了「打破界限」的設想。
首先從打破房子的封閉格局入手,設計師選擇拆掉原有的三堵承重牆,再依次把相連的梁體拆除,用全新的鋼結構改變整屋的空間布局,搭建出「無界之居」的基本框架。
重建房屋結構
再創造集中家人主要移動線路的核心筒(樓梯 電梯),把原本分散的房子結構進行歸一重置,利用核心筒連接各個功能空間。同時,電梯可把老人的移動區域界限也打破,讓即使高齡如馮老太太,也能在這個家輕鬆移動,感受曾經生活過的每個角落。
重核心筒集中家人的所有移動路線
此外,設計師通過加入錯層設計和開放式空間設置,調整屋內視覺動線,增加更多屋內的視線交匯點,塑造家人間更為緊密的生活感。希望無論從物理空間還是心理感受,均可「無界」。
一起看看改造後的樣子
外立面
# 一層 #
「吃飯在這裡,寫字在這裡,看書在這裡,健身在這裡,總有一刻見到你」
(一層平面圖)
原本的一層是兩個房間間隔開的封閉布局,老人走動不便,空間利用率也低。設計師選擇打破這種矩陣界線,重新融合創造了一個寬敞通透的新空間。
雖然是改造成一個完全連通、開放的公共區域,但通過不同傢具的陳設,設計師為這個空間有序地定義了豐富的區域功能。
進門首先看到的大長桌子,是給馮老太太一家人進行寫字畫畫,或是乒乓球鍛煉使用。這裡也被稱作文娛功能區。
往右側走動是這家人的客廳、餐廳還有廚房。廚房採用中西廚混合設計,通過移動懸掛擋板,可以任意變換成封閉式的中式廚房,或開放式西廚。
再徑直向前看到的是一個戶外花園餐廳,這裡便是戶外休閑區。廚房的操作台也延伸至此。天氣晴朗時,老太太不用再躲在小偏廳,可以在這裡泡上一杯咖啡,看看雲,看看家人,甚至不用走動就可以看到對面大門處植物蔓延的樣子,視線所及之處有時便是所到之處。
另外,一樓還設置了獨立的健身、會客多功能空間。設計師把原有的跑步機安置其中,有時想獨自一人大汗淋漓,氣喘吁吁的鍛煉一下,也配備了相對私密的空間。
# 二、三層 #
「就算留在房間,也能隨時看見彼此的生活狀態」
(二層平面圖、三層平面圖)
馮老太太的卧室被安排在二樓電梯旁,方便其各層的移動。設計師把老太太非常珍惜的舊傢具安排專人修復,然後重新利用到新卧室里。希望她回家後依然能生活在熟悉的一桌一椅當中。
跟了老太太幾十年的衣櫃和床都重新運用到了她的卧房內
站在老太太房門處可以透過窗戶看見對面兒子房的書桌位置,這是設計師特意創造的視線交叉點,在保證私密的情況下,讓房子的界限不再那麼嚴密明晰,讓家人們能有意無意地相見。
老太太房門處可以看到兒子房
兒子的書房可靈活變換多種使用模式,可無界可有界
三樓是小孫子的房間和備用客房。考慮到小孫子已到適婚年齡,未來組建家庭的空間需求,設計師把他的活動空間獨立安排在了三樓。
三樓馮老太太孫子的房間
小孫子的房間緊連著的是獨立衛生間和一間備用客房。兩間房的門可以雙向開合,如若以後空間需求變大,可以把兩間房連通成為一間。
另外,這個家每個人的卧室都會與一個或兩個中空相連,這不止是為了引入更多光照,人只要把窗帘打開,就可以看到整所房子里不同角落的場景。每個隔層之間的視線交流不受影響,但又享有一定的獨立性,一家人擁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面對面談話或是簡單的揮手示意。
在保證隱私的前提下,製造更多視線交錯點,打造有趣的無界之居
# 四層(天台) #
「曾經我的小宇宙只有5平米,現在是整層樓,還分戶內外」
頂樓被設計成了天台花園和馮老太太四兒子的專屬「小世界」。裡面設置了音響聆聽專區,電子產品鼓搗區和午睡休息區,把他的興趣愛好,作息習慣全都完美安放。同時前後都設置了窗戶,解決通風采光問題。
這個家
藏著你走過的路,
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前文有提到,逝去的老父親對於這個家是非常特別的存在。他曾在國家陷入戰亂時選擇從海外歸國抗戰。明明是工學院的高材生,在嶺南畫派中卻也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許多精神在幾十年來,一直影響著這個家的每個人。
「這個房子更重要是用來紀念我們的爸爸」,這也是四兒子告訴設計師的訴求。
跨越二三樓的紀念空間
於是設計師在這所房子的核心位置設計了一個專屬於這個家的「紀念空間」,用以紀念這位父親和他帶給這個家庭珍貴的記憶和傳承。
一家人平日可以聚在這裡,用投影看看過去的家庭影像,或是一同鑒賞老父親的畫作,再跟兒孫們講講以前的趣事。
六十年前的蘇聯老鋼琴也安放在此,指不定某日可再傳來年輕時的悠悠琴聲。
這裡還設置了非常多的展示性層架,滿足了家人希望存放、展示父親藏品的心愿。同時,這家人長年生活下來的有趣珍藏,也可以在這裡擺放展現。
※4平方的火、零線,地線可以用2.5平方?原來很多家庭都被坑了
TAG:新房裝修設計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