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為「一帶一路」夯實人文之基

教育為「一帶一路」夯實人文之基

教育為「一帶一路」夯實人文之基

文|俞可 潘雨晴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共建「一帶一路」擘畫藍圖:要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之要,在於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樑,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三周後,共賞多元文化之美、共謀文明交流互鑒之道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盛大開啟。開幕式上,習近平強調,「一帶一路」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途徑。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具有對等性、平等性、多元性、多向性。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身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尤其是實現文明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教育可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夯實人文之基,進而推動今日之中國以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巍然屹立於東方。

最佳的利器

由習近平親自倡議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光彩動人的亞洲、活力澎湃的亞洲、和平進步的亞洲。亞洲先民創造的亞洲文明絢爛多姿,為人類保存著最久遠的文明記憶和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既獨樹一幟、各領風騷,又和諧共生、交相輝映。這昭示著: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2014年3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倡導新時代全球文明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2017年10月,在中共十九大報告里,習近平提出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鑒原則,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並強調,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2017年7月,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並指出,既要把握各種文明交流互鑒的大勢,又要重視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現實,進而強調,要深入推動中國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學互鑒。

共建「一帶一路」為文明交流互鑒拓展新途徑。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四個承載」,即承載著我們對文明交流的渴望,承載著我們對和平安寧的期盼,承載著我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承載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又闡釋了亞洲人民的「三大期待」,即期待一個和平安寧的亞洲,期待一個共同繁榮的亞洲,期待一個開放融通的亞洲。「四個承載」與「三大期待」之所以一脈相承,只因共建「一帶一路」根植於悠久歷史與古老文明。共建「一帶一路」既彰顯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之理念,又弘揚炎黃子孫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綿亘萬里並賡續千年凝練而成,是中華民族饋贈與全人類彌足珍貴的文明遺產,融匯於親仁善鄰、協和萬邦——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中華文明永恆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

共建「一帶一路」開拓文明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形成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核心的全要素流動,旨在打造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唯有實現民心相通,方可開拓文明之路,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人文交流與政治互信、經貿往來一道,構成我國對外關係三大支柱。人文交流可謂實現民心相通並開拓文明之路的利器以及中外關係的地基。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被確立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必由之路。多元互動之多元,指的是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遊、衛生、考古等各領域,婦女、青年、殘疾人等各群體,議會、政黨、民間等層面。多元是基礎,互動是關鍵,而只有人,才是真正的核心。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關鍵的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核心亦為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標誌便將人的形態抽象化,融入表徵亞洲六大地區的六片牡丹花瓣之中,形成手牽手的視覺效果。

最好的載體

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作為本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系列項目之一,亞洲文明聯展(藝術展)「大道融通——亞洲藝術作品展」熱展了兩周,其序廳正中陳設著一座青銅雕塑「孔子問道」,寓意世界文明因多樣而互為問道。唐貞觀三年,長安大覺寺僧人玄奘對天竺(今南亞)佛學大師戒賢及其被譽為大乘瑜伽行派百科全書的《瑜伽師地論》仰慕已久,便「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西行求學,入讀佛學最高學府——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師從那爛陀寺住持戒賢法師。師生相互砥礪,成就杏壇佳話。踏著玄奘足跡,唐代譯經僧義凈亦留學那爛陀,師從寶師子勤學10年。19世紀中期,以玄奘留學途中所撰《大唐西域記》為參照,西方考古學家按圖索驥進行挖掘,1193年毀於突厥鐵騎滅頂之災的那爛陀得以重見天日。2009年,第四屆東亞峰會發表《東亞峰會關於重建那爛陀大學的聯合新聞聲明》,由印度總統親自挂帥總督察。因玄奘留學那爛陀,中印實現跨越喜馬拉雅的民相親。

「白馬馱經,玄奘西行」前兩年,唐貞觀元年,科舉對來華留學生開放。異域才俊紛至沓來,入唐留學蔚然成風。登科及第之來華學子被授予賓貢進士。日本遣唐使中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入太學,更名為晁衡,高中進士,官至三品,在中土客居54載之久,謚從二品潞州大都督,與李白、王維等演繹中日民相親的千古美談。新羅(今朝鮮半島)人崔致遠11歲入唐求學,17歲進士及第,27歲獲授國信使銜歸國,以在華所著20卷《桂苑筆耕集》享有「東國儒宗」之譽,在半島被尊為「百世之師」。作為民相親的一種形式,師生交流可為人文交流互鑒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以師生跨國流動實現親望親好,鄰望鄰好,重在周邊國家。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亞洲學生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59.95%。最大的15個生源國中,周邊國家佔了13個,其中韓國、泰國、巴基斯坦、印度位列前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務必重視「一帶一路」自然延伸的沿線國家。以分布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然延伸的非洲國家為例。昔日留學新中國的非洲學子努喬馬、特肖梅、伊薩亞斯、卡比拉,以及姆南加古瓦,如今分別以納米比亞國父、衣索比亞前總統、厄利垂亞總統、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辛巴威總統的身份投身中非友好事業。自習近平2015年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提出「五大支柱」與「十大合作計劃」以來,中國在非洲實施20多個區域職業教育中心和能力建設學院項目,為非洲國家在本地培訓20餘萬各類職業技術人才,提供4萬多個來華培訓名額、2000餘個學歷學位教育名額、3萬多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這是文明對話的真實寫照。中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的人才,學以致用,行遠升高,積厚成器,定能托舉中外世代友好與合作共贏的燦爛明天。唯有牢牢把握人這個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文明交流互鑒才能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最美的路徑

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交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疊加。面對處於十字路口的人類何去何從的抉擇,習近平審時度勢地提出「一帶一路」偉大構想。近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台,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燦爛未來、實現美美與共,既需要以經濟科技為代表的硬力量,也需要以文化文明為核心的軟力量。民心相通的前提是各國人民的相遇。由民相遇而民相愛,須經由民相知。教育不啻為民相知之主渠道,責無旁貸。教育之功效就在於,跨越民族、穿透心靈、溝通思想,把文明對話做實、做深、做細、做好,既可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夯實人文基石,亦可讓各國文明之花在世界舞台上絢爛綻放。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就要以完善教育治理鋪就文明互鑒之路。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一系列教育交流合作機制應運而生: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一帶一路」產教協同聯盟、「一帶一路」工程教育國際聯盟、「一帶一路」鐵路國際人才教育聯盟、「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一帶一路」國家電影教育國際聯盟、「一帶一路」國際藝術教育聯盟、「一帶一路」國際醫學教育聯盟、「一帶一路」國際教育聯盟、「一帶一路」商學院聯盟、「一帶一路」標準化教育與研究大學聯盟、「一帶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聯盟、「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這些機制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協力推進教育在開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創新中發展,提升教育治理體系與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而完善全球教育治理。以完善全球教育治理撬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其所可能拓展的戰略縱深在時空上定能孕育磅礴的潛力。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就要以培育時代新人播撒絲路精神種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然立足本土而面向世界。由此,教育務必遵循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四點主張」,即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所培育的時代新人應該擁有一雙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和一腔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世界各國文明的養分,由此可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而為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奉獻一己之力。循著新時代絲綢之路,時代新人把絲路精神種子播撒在沿線各國人民的心中,在美美與共中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康庄大道。由時代新人托舉的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必定應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作者繫上海師範大學中德教育研究與協作中心總幹事,潘雨晴繫上海師範大學中德教育研究與協作中心幹事;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委託專項「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教育論述研究」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履新金融街潤澤學校
與12歲的學生談愛情 我有點措手不及……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